专家围炉“不确定性”,如何抓住企业全球化经营机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程子姣)当前,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正面临外部环境复杂、内部动能转换的双重挑战。如何灵活应对内外挑战、敏锐捕捉出海机遇,是企业适应国际竞争新格局必须面对的问题。
8月15日,多位来自政、商、学界的专家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智荟中欧·北京论坛”上共同探讨了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机遇与应对策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在论坛上提到,当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包括产品力和品牌力已被广泛视为战略重点,出海行业领域更为多元,且敢于开拓新兴市场;出海路径也更为多样,包括海外并购、投资自建和供应商合作等;供应链、物流、数字化等领域的服务企业纷纷跟随出海,出海产业生态更为完善。
她表示,从中国智造到出海“新三样”,从跨境电商到云服务和AI产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等,都体现出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的敏锐度与创新力,但也迅速引发了新的限制措施,且还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企出海的风险和挑战也同样在加大。
汪泓强调,出海企业将面对客户需求、技术质量标准差异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重考验,要以“本土化”原则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学习直面文化冲突,增进价值观的了解与认同,通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或文化建设,达到互利共赢。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在演讲中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变局下主要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到,2023年全球GDP共105万亿美元,仅有中美两国GDP均超过10万亿美元,且两国之和就占近45%,因此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影响巨大。2023年,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361亿美元和2194亿美元,双方的贸易争端问题和不平衡问题,是需要在发展中有效解决的课题。
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如今,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要着重考虑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之下,更加促进相互的融合与互利。
朱光耀还谈到,2023年,德国GDP超过日本位列全球第三,关键因素就是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这是在全球经济以美元计价而美元高利率之下,带来的国家GDP规模的变化。美元虽然对外升值,但对内的高通胀率带来的贬值也使其总量上升,从而造成了美国对关键行业在国内做出调整。西方七国仍在十大经济体之内,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当前,地缘政治形势日趋紧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在论坛中谈到,我们正在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变革: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中美之间存在对抗;在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了颠覆性的技术;在环境问题上,气候变化带来重大挑战,尤其是落后国家面临严重威胁。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在人口迁移方面,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改变了南北关系。
他提到,我们应当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理解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一场无边界的“全球战争”正在发生,因为全球化的放大作用,催生了大量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也随之带来了风险的不断增加,在一个极度脆弱的世界中这种风险尤为明显。
德维尔潘表示,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而该阶段的一大特征就是去西方化和去全球化的双重趋势。此外,颠覆性技术可能会威胁到传统经济体系的运作模式,这些技术变革将触及所有领域,包括数字化、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互联网、5G以及机器人技术。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