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专家分析,短期内北京难达成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而大陆民众任何一点饮食习惯的改变,都将形塑全球的贸易局势。(中新社资料照片)
近期中国大陆多项农业政策,除透露北京有意扩大耕地、加强农业生产,同时也开始朝非洲、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多元化经营其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这是否意味大陆的粮食安全政策发生根本改变?专家分析,短期内北京难达成自给自足的目标,而大陆民众任何一点饮食习惯的改变,都将形塑全球的贸易局势。
中美贸易战以来,关税壁垒使美国不再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大豆进口来源。路透报导,2023年1至7月,大陆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占比超过6成;美国则退居第二,占比大约3成。但在11月7日及8日,北京却向美国紧急采购超过300万吨大豆,被外界解读是在拜习会前夕释出善意。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员费罗拉(Gustavo Ferreira)6日在华府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座谈会上表示,中美两国在农业上有稳定的沟通管道,但中国大陆对外传递的讯息难以解读,甚至有些混乱。不过,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两国依旧会是相互竞争的状态。
「讽刺的是,至少就经济来讲,粮食及农业把两个国家绑在一起。但北京决策圈对这样的处境不是很痛快,已致力于战略性地减少过度依赖美国。然而,至少短期内,我看不到中国达成自给自足的目标,也无法预期美中两国能就此互相合作」,费罗拉说道。
报导指出,中国大陆可耕地面积占世界大约7%,却能养活全球1/5的人口。专家认为,随着中国大陆人民的收入水准提高,饮食习惯逐渐多元,譬如摄取更多动物性蛋白质等,不仅需要扩大进口确保足够的粮食供给,也加大了国内农民的生产压力。而这和中国大陆政府的粮食安全观有很大关系。
总部位于北京的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农业分析师裴伊(Even Pay)表示,「与其从全球或家庭的需求出发,中国大陆的粮食安全政策是以国家的层面入手;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谷物及油籽的供应」。他认为,中国近年与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的贸易关系紧张,还有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中国大陆大约一半的猪只死亡,再加上后来的新冠疫情,都让北京当局深陷危机意识。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全球粮食安全项目主任威尔士(Caitlin Welsh)进而表示,中国大陆人民的饮食习惯,基于其人口总数之大,任何一丁点的改变都将形塑全球的贸易局势。她以榴莲为例指出,近一年,越南成为继泰国之后,第2个获得中国大陆鲜食榴莲准入的国家,「大家也知道其中的风险。一旦中国人民对榴莲的喜爱度降低,越南农民将难以经得住打击。但目前来看,至少许多农民是冒着风险从中获利的」。
报导也指出,中国农业与世界连结之深,不仅受中国市场的喜好影响,中国国内的产值能提升多少,也将决定农产品进口的额度。俄亥俄州立大学粮食农业及环境科学教授曼索(Karen Mancl)表示,中国基于粮食安全及消灭贫穷两个目标,「增产」及「减损」是北京当局关注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