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回顧】六四天安門事件35周年:記憶與遺忘的爭鬥
1989年6月10日,天安门广场已经被清场完毕。 图/美联社
▌专访六四「国殇之柱」创作者高志活:丹麦雕塑家,半辈子投身中港民主运动
2024年6月4日是中国六四天安门事件的35周年。丹麦雕塑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曾以纪念六四为题,创作雕塑作品「国殇之柱」(Pillar of Shame),并且摆放在香港展示。然而随着2019反送中运动后香港局势的紧缩、国安法的施行,不仅国殇之柱被迫撤除,高志活也面临遭香港国安处拘捕的风险。本文是曾在香港担任新闻工作者的习淇奥(笔名),于丹麦进行的高志活专访。全文分成〈上〉、〈下〉篇。
▌丧子母亲的悲痛共感:中国天安门母亲与阿根廷五月广场母亲
「妈妈我饿,但我吃不下。」35年前的今天,是六四天安门事件的永恒伤痕,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开着坦克对八九学运强行清场,自此之后一群失去孩子亲人的母亲在这数十年的时光中,不断奔走倾诉、诉求真相,她们就是「天安门母亲」。
天安门母亲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是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丁子霖,她的儿子蒋捷连死于解放军1989年深夜向天安门广场进军的路程中,当时军队开枪射击抗议民众以强行推进。蒋捷连时年17岁,北京早在5月中旬就已经戒严,但蒋捷连当晚跳窗离家要前往天安门广场,却遭子弹击中丧命。
▌「六四」30周年,历史的长镜头
「那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
2019年是中国1989「六四事件」30周年。1989年,以悼念胡耀邦之死为起点,酝酿而生的学运风暴,到后来中共权力核心的政治暗流浮上台面、北京戒严风声鹤唳...。
那个时候,还没人知道「后来的事」如何急转直下,历史又是如何走到六四武力清场,血腥的这一步——时光倒回1989那年,历史的快门又曾留下了哪些世人至今难以抹灭的震撼与伤痕呢?
Arthur Tsang 摄,从北京饭店拍摄的坦克人画面。 图/路透社
▌梦醒天安门:前中共总书记秘书鲍彤逝世,软禁一生的「罪犯编号8901」
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于2022年11月9日,90岁高龄病逝。鲍彤与赵紫阳都是中共改革派的代表人物,1989年天安门学运时,鲍彤因为反对武力镇压、同情学生立场而遭到中共内部权斗整肃,被无预警逮捕后送入秦城监狱,罪犯编号「8901」,成为当时第一个最高级别的政治犯。
尽管1996年刑满出狱,但鲍彤仍被软禁于北京、长年处于监视之下,直到晚年离世。在鲍彤逝世后,目前中国的微博「鲍彤」是无法搜寻的屏蔽词汇,微信上也只能找到无关痛痒的历史旧文,而中国当局并未发表任何看法。
▌不能回忆的悲都在这笑里:中国「玩世现实主义」岳敏君的《处决》
享誉国际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2023年5月底时发生画作被认为「辱军」的风波,尽管中国社群舆论接连起底控诉岳敏君「辱军反共」,但事件最终并没有像脱口秀演员李昊石那样,遭到官方整肃惩处,围剿骂声也在一周左右平息。
62岁的岳敏君以「瞇眼大笑」表情的自画像系列而闻名,在2007年时选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同年他的画作《处决》才在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293万欧元价格拍出,刷新当时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
随着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及市场的跃进,岳敏君和《血缘:大家庭》系列的张晓刚、《大批判》系列的王广义、以及方力钧,被人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
▌AI如何记得天安门?试验Midjourney算图的六四事件镜头
「历史不能遗忘,未来的AI又如何记得?」2022年六四天安门事件33周年,转角国际使用 AI 影像创作工具—— #Midjourney ——尝试算图制作出1989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历史图像」,透过关键字词的演算,看看AI技术的想像与重制,能呈现怎样的历史镜头。
算图制作过程输入对图像的描述、关键字词、各种排列组合的方式,让AI来模拟演算最接近的图像。在这篇六四天安门的图片系列中,我们使用的关键字词和描述例如:1989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Tank Man, photograph, concept art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若干关键字词是被封禁无法使用,例如massacre等,无法生成图像。
▌王丹性骚扰案调查后记:揭露的艰难、中国民运世代的裂解
中国六四学运领袖王丹,在2023年6月2日被前议员助理李元钧出面指控,对其性骚扰和性侵未遂。目前李元钧已赴台北地检署提告,全案进入司法程序;同时王丹曾经任教的国立清华大学,也已经启动性平会调查。《德国之声》组成了调查团队,针对王丹性骚扰案进行更多当事人的访谈与调查,本文为调查团队成员之一的林冠瑜、同时也是《转角国际》专栏作者,参与调查工作的后记。
2023年这波MeToo运动有不少中国民运人士被公开指控,先有贝岭、王丹,后有滕彪、王秋实等人。他们大部分全盘否认,少数承认部分指控,但仍有争议。部分年轻世代认为,个人所受到的性暴力不该继续被掩盖在中国民主运动的大局之下,这或许也意味着民运世代对「民主」态度的巨大差异。
5月17日挤满人的天安门广场。 图/美联社
▌白宫「中国通」误判:老布希总统的「六四矛盾」
老布希处理六四事件,华府外交圈多半抱持肯定,认为他稳健务实,保护美中关系免于破裂;反对论者则认为,老布希事前误判情势发展,事后又进退失据。持平来说,老布希对于中国的期待,确实并非只是一厢情愿。
六四事件使老布希陷入两难。身为自由世界的领袖,他必须制裁中国,然而基于国际战略考量,为了不让外交倒退,他必须保护美中关系。处理六四事件的两面手法,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结果。
美国政府对于六四事件的态度,也让北京确信:西方基于战略合作需要,以及贸易市场需求,不至于太为难中国,中国可将内部问题隔绝在国际压力之外,同时也趁着全球化风潮,以经济发展为借口,压制政治反对者。
▌日本的六四冲击:左翼革新派的「中国幻灭」
「你们为什么要杀学生?为什么要背叛社会主义?」
在天安门广场响起的枪响,惊醒了整个世界,同时也震撼了当时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邻国——日本。日本战后虽然长年由保守派执政,同时也有着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等被通称为「革新」、偏向自由派或左派的在野政党,以及反战、反核、反公害等大量的草根公民团体。
在六四发生的当下,在日本各政党中,率先也是唯一痛批中国共产党的,反而是同为共产党的「日本共产党」。日共在六四当日就发表声明,批判中共对和平示威的群众开枪,是践踏社会主义与民主的行为,要求中共立即停止镇压,并随即举办批判中共「武力镇压、虐杀」的集会。
▌纪念六四,天安门广场的地方政治
「六四事件」成为中外的历史大事,那么为什么是发生在天安门广场?
1993年,也就是与六四事件相隔四年,当时的多伦多大学地理系教授Linda Hershkovitz(现为国际发展顾问)以〈天安门广场与地方政治〉为题,发表在《政治地理学》期刊(Political Geography),由于与六四事件时间点上邻近,更能看出Hershkovitz的厚实书写。
Hershkovitz认为,天安门广场是空间历史的产物,持续形塑他的形态和使用。天安门从最早的中央政治力量象征,到国民党革命后,物理与象征的开放,再到1949年后,共产党政体有能力借由整合「反抗符号」到后革命「正统」中,并重新定义了公众的意义与使用,留给了广场复杂的象征地理。1989年的血腥,已经整合进入天安门广场的意义,这股「无地方运动」的额外力量创造和转变了革命的空间。
1989年6月4日报版。 图/联合晚报
1989年6月4日报版。 图/联合报
1989年6月4日报版。 图/联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