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科學的結合:天主教會如何處理「驅魔」?
教会仍坚信驱魔之必要性,但绝不因此狂热,驱魔更需与科学合作,正是当今教会的一大原则。图为阿根廷的Manuel Acuna主教,准备进行驱魔仪式。 图/路透社
▎驱魔:宗教与科学的结合
最近,有个关于天主教会的新闻获得不少媒体关注:梵蒂冈著名的驱魔神父塔拉博雷利(Vincenzo Taraborelli)公开表示,越来越少神父愿意接手驱魔工作,恐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提到驱魔,早已成为大众文化常用元素,遍布于电影、漫画或小说当中,用来营造恐怖诡谲、神秘奇想的气氛,甚至塑造出如同英雄般的驱魔人。1973年电影《大法师》上映,驱魔过程透过电影展现于普罗大众眼前,许多惊悚片段至今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画面。除了《大法师》,还有娱乐性更高的《康斯坦汀:驱魔神探》。这出戏以纳粹相关的传说为开头,带入天使与恶魔相互斗争的宗教背景,而主角康士坦汀便扮演着将恶魔打回地狱的关键人物。他的工作也是驱魔,不过多了很多特殊道具,还能引诱撒旦直接现身。
图为阿根廷的Manuel Acuna主教,正准备驱魔净化仪式。 图/路透社
阿根廷的Manuel Acuna主教(左),正在替民众进行驱魔。 图/法新社
显而易见的,虽然这些大众文化中的驱魔故事夸大许多面向,却因为过于脱离凡人日常,带来许多新鲜感。这或许也能用来解释,驱魔的新闻何以能引起注意。读者得以发现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外,还有另一群人真心相信驱魔的有效性乃至于必要性,更对于未来的驱魔人材忧心忡忡。
当今教宗方济各可说是近年来最支持驱魔的教宗。他不仅多次提醒恶魔带来的威胁,直言驱魔工作的必要外,更在2015年时,正式承认由多名驱魔师组成的「国际驱魔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xorcists)。自此之后,该团体不再只是个单纯由神职人员组成的团体,而是被纳入梵蒂冈的组织系统中。
有趣的是,支持驱魔不代表与科学相互对立。同为国际驱魔协会成员的神父塔拉博雷利也公开表示,在为人驱魔前,有必要先请心理医生确认是否只是单纯的心理疾病。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因恶魔所引起的怪异行为其实少之又少。天主教会的驱魔手册《论驱魔仪式与必要祝祷》(Of Exorcisms and Certain Supplications),也要求驱魔师应事先仔细观察,请托者绝对不是精神病患者。坚信驱魔之必要性,但绝不因此狂热地断定处处皆有恶魔、人人皆要驱魔,更需与科学合作,正是当今教会在驱魔上的一大原则。
在科学思维与理性主义当道的现代社会中,与科学合作或多或少都为驱魔行动带来可信度,并确保不会因此流于容易受人批评的迷信。而另一方面,人们也能从中窥见天主教会是如何在继续维护既有传统与世界观之余,努力拥抱(或至少说不太排斥)现代潮流,进而获得较为稳固的社会地位。事实上,这也是天主教会在数个世纪以来的处世之道。
当今教宗方济各是近年来最支持驱魔的教宗。他不仅多次提醒恶魔带来的威胁,直言驱魔工作的必要,更在2015年时正式承认由多名驱魔师组成的「国际驱魔协会」。 图/美联社
▎教会的弹性:坚守传统,也顺应潮流
回顾天主教会的发展源头,本身更是个充满弹性的过程。因为各种不断妥协的权宜之计,才能在态度极不友善的罗马帝国内成长茁壮,使徒保罗向罗马公民传教即为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虽许多史家都还在讨论使徒彼得可能并不赞成这么做,但可确定的是,因为保罗的努力,才能将耶稣基督的故事与精神大量向外传播。
随着罗马帝国灭亡,天主教会也参与了欧洲封建化的过程,成了众多领主的一员。但在此过程中,教宗、教会借由各种法学或神学辩论,大肆强调与耶稣基督的传承关系,一直维持着暨世俗又神圣的独特面貌,从未消融于世。不少教宗更扮演着态度强势的宗教领袖,为天主教会的世俗王国打下稳固基础。
经过较为强势的中世纪后,天主教会从15世纪起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首先必须面对强大的世俗王国,不久后还有日耳曼地区的宗教改革浪潮。为了回应挑战,天主教会大量重用来自欧洲各地的知识份子与艺术家,运用古典文化的语汇及视觉主题,重复说出他们长久以来所坚信的世界观与神学教义。1545年召开的特伦托会议(Council of Trent)则是规模更大的回应,会议中间接承认目前确实出现改革派人士指控的腐败状况,一一条列改革方法。但各种改革手段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重申传统教义,并试图扑灭各地新教势力。
回顾天主教会的发展,本来就是充满弹性的过程,宗教与科学之间也未必始终抵触。图为梵蒂冈的主教正围在一起使用iPad。 图/路透社
而天主教会与科学的关系,早在16世纪就已相当紧密。不可否认的是,教会一度严格禁绝「日心说」的散布,不外乎是因为严重抵触其世界观。但除此之外,教会内部颇为热情地拥抱种种科学发展,甚至用来当作向外扩散的工具,与耶稣会的关系即为如此。
教宗于16世纪中叶承认耶稣会后,一直视之为最重要的对外交涉媒介之一。耶稣会成员素来以涵养丰富而闻名于世,在科学研究上的造诣更是惊人,会士契尔学(Athanasius Kircher)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跨足多方研究范畴,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光学、语言学等。这些会士将最新的科学成果,放置于天主教会的思维脉络下,成了拉拢各地有力人士,并向外传播宗教的利器。在遥远的中国,不少上层阶级就曾因此而开始接触基督宗教。
驱魔作为耶稣所行使的众多奇迹之一,在一开始就是基督宗教最核心的信念。透过耶稣的传授,他的信奉者得已共享这项能力,并以此表示真心抵抗恶魔骚扰的信念。驱魔仪式虽不如「七圣事」崇高,也确确实实地为教会内的重要圣礼。
否认「驱魔」,无异于否认耶稣基督的奇迹,更推翻了教会的世界观。在悠久的历史中,无论教会遭遇何种挑战而被迫做出改变,驱魔也和许多教会传统一样,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甚至在新、旧教最剧烈冲突的时代,驱魔更曾是教会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指标,积极在欧洲各地实施,还渐渐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奠定现代驱魔仪式的基础。
位于义大利罗马的宗座宗徒之后大学(Pontifical Regina Apostolorum University),替神职人员开设正式的驱魔专业课程,图为该课程使用的教材:《驱魔仪式与特殊情况祝祷》。 图/路透社
图为在罗马宗座宗徒之后大学教授驱魔课程的Andrea Gemma主教。驱魔课程一般为期四个月,人数曾多达120余人,传授驱魔相关仪式与祝祷,以及判别、应对各种恶魔的策略。 图/路透社
▎教会拥抱现代世界的积极态度
从教会长久的历史来看,坚持传统绝不代表拒绝改变。因为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改变做法,教会才能屡屡抵抗各种挑战,不断成长为当今规模最大的宗教组织之一。
身处于现代社会,天主教会更在1960年代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中,直接面对各项现代化发展。例如正视各种新兴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更接受了信仰自由、平等的当代价值观。当时的许多宣言,直到今日仍是天主教会最基本的处世之道。
然而,多项宣言的背后,仍建立在以天主教会的世界观上。尤其是当年会议的宪章《论教会在现代世界》,就明白指出绝对不可能退让的底线:
教会毫无现世野心,其惟一目标是在圣神领导下,继续基督的工作;而基督降世,则是为替真理作证;是为拯救人类,而不是为审判人类;是为服务人类,而不是为受人服务。
如今,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大众媒体所呈现的驱魔形象,便不难看出教会之所以仍坚信其重要性,无关乎迷信、非科学。其所代表的只是教会长久以来的心态:既要与时俱进,也不可放弃最核心的传统与世界观。就像「国际驱魔协会」所代表的,即为全球化与驱魔仪式这两项新、旧事物的结合。过度强调驱魔的神秘感,不仅容易忽略他们拥抱现代世界的积极态度,更会过度简化天主教会的整体样貌。
驱魔神父后继无人的消息,固然代表的可能是恶魔的势力在未来会更容易膨胀,但也意味着,教会要维持一项悠久传统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教会长久以来的心态:要与时俱进,也不可放弃核心的传统与世界观。驱魔人才缺乏,也反映教会要维持一项悠久传统遇到了不少困难。 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