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宗教?商業?如何因應「魔性」萬聖節
每年万圣节不少学校、家庭或团体举办游行。 联合报系资料照
无巧不巧,新北市五十五岁孙姓女子今天下午带十岁姪子至板桥府中商圈,两人人搭乘跨越县民大道的游龙天桥电梯时,电梯不明原因突然从二楼坠落,所幸两人送医后均无大碍。当时府中商圈目前正在举办「府中搞什么鬼」万圣节活动,吸引许多民众变装参加。
两则关于万圣节的新闻,不禁让人联想起前卫生署长杨志良与忻底波拉牧师,日前在联合报民意论坛合写的一篇「远离万圣节」简短投书,直言:十一月一日的万圣节其实就是万鬼节,属魔鬼的节日;呼吁人们千万要远离万鬼节,趋吉避凶平安过日子。
从西方世界看万圣节,就必得与万圣夜(即「诸圣节前夕」)合起来看。十月卅一日晚的万圣夜,通常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也因此,万圣节虽然是源自基督教会纪念殉道者的衍生节日,但对于此节日却有些争议,认为鬼怪与魔鬼有关,因此传统信徒并不鼓励参与。
不过随着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及欧美文化传播的影响,如今不仅多数西方人毫不避讳,西风东渐,就连东亚日、韩、乃至台湾,亦无不受与万圣节相关的无拘捣蛋、搞怪扮丑吸晴等「魔性」影响,成为耶诞节之外另一个源于西方的文化节庆盛事。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既然万圣夜也是众鬼怪们最接近人间之时,这显然与我们的中元节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类似。不过其差异也显而易见,在老一辈经年累月的「敬鬼神」潜移默化之下,中元节显然带有更多的敬畏、安抚与祭祀意味,也就是说,多数人们尚未「魔性」到要广扮诸鬼的境界。
所谓「魔性」一词,一般是形容事情吸引力及传染能力大,所以我们常说有些影片、文章、歌声等具有「魔性」,就像是着了魔一般让人入迷。如今愈来愈多人竟有「阖家欢庆」万圣节的想望与行动,显然并非源于万圣节自带的「魔性」,而是来自欧美强大文化影响力伴随娱乐化、商业化抄作出的「魔性」。如今每逢万圣节,「忙活」的岂止上街捣蛋要糖的小孩?众多家长更得配合绞尽脑汁帮忙妆扮成古灵精怪,以致有家长抱怨想让小孩扮警察,买到的却是批自对岸的公安交警服之类的怪事。
然则文化冲击是一回事,归根结柢,如何因应、看待已然「魔性化」的万圣节,仍应该有一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
南韩二○二二年在黎泰院庆祝万圣节,发生严重践踏意外,造成一五九人丧命、一九六人受伤,全球震惊,以致日本为防万圣节踩踏意外,去年罕见封锁涩谷八公像周边。诸多前例就在眼前,但像高雄却依旧有民众抱怨没看到人员管制,未免也太不把妖魔鬼怪放在眼里。
千百年来,先辈们告诫人们理当趋吉避凶,以及「人才是比鬼可怕的存在」!万圣节虽容许让孩童、年轻人捣蛋一下,但如何才能安全地捣蛋,仍得靠家长立规范及主办单位作好万全准备。毕竟,绝大多数灾难都是人祸造成,关鬼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