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容圈地建廠 缺水無所遁

新政府即将上任之时,又传水情吃紧。政府在水利工程投入的经费极可观,每年还忙着解释涝旱与气候变迁的关联性,是否也该想想水资源的策略方向有无调整空间。

从宏观来看春分清明后的干旱缺水问题,过去有过极度干旱的纪录,那是发生在前一年水库未蓄满,次年春雨晚到的现象。这没办法怪管理单位,仅能呼吁所有用水端共体时艰。然而,近几年的缺水却不太相同,因为水政管理单位在十月之后常说水库库容丰腴,次年用水不虞匮乏。若时逢选举年,执政者更是保证春耕没有问题、高科技设厂也有充足水源。但是,选战结束到了春分,缺水警语又纷纷出现,水库水位屡创新低。

最近几年,不管春雨来不来,我们都是捉襟见肘在处理春季缺水。原因在于没有规画的工业发展!政府为推动电子科技业设厂,纵容电子业者在各地圈地建厂。以最近嘉义即将有科技厂进驻为例,嘉义原本就有该地的水资源分配制度,多了一个科技厂娇客,连水权申请都没有就能设厂?

挖东墙补西墙是造成用水匮乏的主因,水政管理单位为满足大型工业用户的无限需索,想出类似地下水水源用水的傍河取水(伏流水),甚至想设立大型耗能的海淡厂来满足用水需求。原本水价已经够低廉了,现在还期待用高成本高耗能的海淡水来迎合工业。如果相关产业用了这些高碳排的水源,会不会在产品外销时被质疑未善尽碳排削减?

近年来政府一直强调台湾要营造不缺水的环境韧性抗旱机制,这是理想也可能是梦想。我们先要理解韧性的底线在哪里?当云嘉南农业缺水时,在台北提倡韧性管理,会不会太任性一点?讲韧性管理的学者与官员,应该先到缺水重灾区过过缺水生活,才有资格回到庙堂发表高见。水利专业背景的工程师都知道不缺水是不容易达成的目标,但可忍受缺水环境则是可以期待的。

怎样可以忍受缺水情境?就是让受灾区民众理解缺水无法全然避免,但可以很快让大家维持既有生活步调的最低要求。其中包含产业保险辅助、临时配水机制、非民生用水高用水费率、新建屋舍设计规范、土地利用限制、工业兴办管制等统合运用。这没有高深的学问,也不需投入无穷大的预算,现行的法规条文约略够用。只要务实调查与协商,民众会体会政府的用心与温暖。

竹科抢水大战已开打,中部水情也很紧张;如果南部再没有下雨,或是下在不对的位置,缺水事件也将重演。中南部地区无法遁逃缺水的轮回,也无法找到可信赖的用水环境,这是最无奈的宿命。大自然的挑战要虚心面对,但执政者总有减缓缺水威胁的想法吧!新政府新气象,请睁开眼睛,看看民众殷盼的眼神,才有机会找到水资源管理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