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毕业季!北上广深还能留住多少人?

史上最难毕业季又来了......

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倒吸一口凉气

虽然每一年都说很难、每一年总有各种指标在创历史新高。

图源新浪微博

但今年叠加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等环境因素,别说应届毕业生,打工人的“金三银四”,好像都有点难。

疫情之下,这届毕业生该往哪里走?

深圳高校毕业生

平均留深率超七成

这是一份全国部分高校2021年毕业生就业流向表。

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北的本硕生都将留北京作为首选,省外选择中,本科生更喜欢去上海,硕士则更青睐于广东。

其次,不少所处地非北京的TOP级学校都在把珠三角、长三角,放在了首选位置之一。

广东高校的毕业生,更是愿意留在本省。毕竟广东这些大学,每年的省内生源都不少,又有哪个广东崽不想留在家乡饮汤呢?

广州本地的高校,一半左右能留在广州,另外的则是为深圳、珠三角其他地区输送人才。

而深圳本地的高校毕业生,留深的比例相当高,基本上都超了60%,且部分学校在省内市外就业、省外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长三角)的比例在上升。

这几年,这座年轻城市的就业、创业氛围以及包容度,虹吸了北上广不少人才。

之前总有一句话说,当地高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城市的人才,但前几年,缺大学的深圳用钱吸引了中部地区不少大学的毕业生前来就业,包括高校资源最多的武汉市,被称为“深圳人才培养基地”。

这两年,深圳在高校资源支出上不断加大,不少头部高校在深圳建研究生院,也为深圳以后的人才库蓄力。

再看上一届毕业生的职业流向:

·清华大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占比合计69.9%

·上海交大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以及部队的毕业生比例为50.05%

软科统计的部分985高校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多数高校签约就业毕业生中进入“体制”(不含国企)的比例,都达到了三四成。

前两天,北京某基层街道办公示了招聘名单,名单上清一色国内、国际名校硕士、博士,引发了不少关注。

总体来说,毕业生一年一年增加,加上疫情、民企裁员、大厂35岁定律等因素的影响,进入体制的人呈上升趋势。

除了体制,另外一个排名靠前的行业是信息技术行业,像华为、腾讯、阿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不过这些公司对工科生开放的岗位要更多。

《2021高校应届生专业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竞争力强的专业前十基本是工科专业,能够进入榜单前30的文科专业仅有市场营销、商业分析、投资学、电影学。

高新技术、新经济公司哪家多?

北京占据龙头宝座

从实习开始,很多毕业生首先会考虑的是:这个地方有没有适合我的工作?

这几年,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发展,高新技术、新经济产业逐渐成了城市活力和竞争力标志。

北京在这方面一直占据宝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逾80%,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传媒等为当地优势行业。

而且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世界500强名单里的中国央企总部,互联网等民营企业在这5-10年里将总部迁到北京,科技创新氛围浓厚。

仅仅是互联网,每年就能释放成百上千个种类岗位。

图源:胡润研究院

上海则是很多世界500强在中国乃至亚太总部的所在地,贸易、快消、金融市场发达,电子产品、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产业也是发展重点。

两地的GDP都已经突破了4万亿。

广州的重工业一直发展得较好,汽车产业曾扛起半壁江山,加上房地产的滋润,经济总量增加很快,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软件服务、健康科技等类型新经济公司相对较少。

作为传统商都,这几年广州受商贸冲击明显,不过它也加快传统商贸向现代电商转型的步伐,像shein、唯品会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杭州、深圳则是得益于互联网金融、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千亿级企业数量在这几年迅速迎头赶上,像蚂蚁集团、大疆等,挤进了世界独角兽企业排行榜前十。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因为各类型公司众多,对毕业生专业包容性更高。

另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各行业的平均工资,也呈现出各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

金融行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

IT行业:北京 >上海 >深圳 >杭州 >广州

商业服务行业: 上海> 北京 >深圳> 杭州> 广州

文化传媒行业: 北京 >上海> 杭州 >深圳 >广州

政府等非盈利机构:上海 >北京 >杭州> 广州 >深圳

能够匹配高工资,也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北上广深打工,就要随时做好996的准备。

图源泽平宏观

拿到户口有多难?

北上第一梯队,广深杭第二梯队

对于很多00后毕业生来说,所谓北漂、沪漂,漂的是体验,是虚无,是潇洒自由。

一旦想要摆烂,身后的家乡就会向我招手。

也有很多人在一线城市兢兢业业打拼多年,没有一张房票,还是很不甘心。

要拿到房票,首先得解决落户。

在北京、上海,落户难已经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了。

早在10年前,北京、上海已经明确提出了人口调控措施,疏解产业、整治地下空间等都有这方面的目的。

受此影响,不怎么严格的广州、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大幅上升,南大门向年轻人敞开怀抱。

时至今日,落户还是北上难,广深易。

毕业生留在北京,最好的落户方式就是进入体制。

广深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落户均无太大要求,就业单位+社保即可落户;杭州则把落户限制降到了全日制大专。

上海则区分了上海本地高校和非上海的高校,清北复交华师大高校本科生可直接落户;硕士则需要考量学校排名。

对于非上海户籍的其他应届毕业生,以用人单位分+毕业生个人分积分落户。你大学的四六级、计算机考试的成绩等,都是加分项。

广州、深圳、杭州的落户、人才补贴政策相对友好,尤其是深圳、杭州,应届毕业生留下工作即可获得1万起的补贴。

成为xx人只是第一步。

首先你还得继续在这座城市工作,缴纳社保。

而后,想买自己心仪的房子可能还得排队摇号

最后,房价你也得hold住。

比如在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是买房,就很容易变成惠州人。

北上广深四地,论房价友好程度,深圳最难顶,新房均价达到6万+/平,北上皆是5万+/平,广州和杭州相对友好,均价在3.5万/平左右。

贝壳的一份新青年居住报告显示,在广州,新青年们购入新房的总价集中在200-300万区间。

北京和深圳则要上升到400-500万区间。

图源贝壳研究院《2021新青年居住消费报告》

本站房产咨询了不少在穗工作的21级应届本硕毕业生,平均薪资集中在6000-9000元,最多不超过1.5万一个月。

以应届生的工资,如果没有支持,刚工作谈买房还是杯水车薪,最少还要熬上个3、5年。

趋势改变

部分二线城市一年人口增量10万+

最近这几年,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增量有变缓的趋势。

2021年,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减少0.4万,上海人口仅增长1.07万,广州人口增加7.03万

而武汉、南昌、贵阳、福州和厦门等新一线、强二线城市,2021年人口增量都超过10万。

有分析指出,这轮常住人口的增减与疫情影响,部分人员返乡就业有关。

但这几年,二线城市吸引人才的力度显然要更大,就业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用财力演绎了21世纪最珍贵的是人才。

出来工作才发现,有租房、购房补贴真香啊!

猎聘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最想去新一线城市工作的职场人代际分布来看,95后占比均为最高,超过3成。

BOSS直聘的一份报告指出,“00后”对二、三线城市的工作接纳度明显提高,他们愿意尝试副业、灵活就业,在他们心中,兴趣、工作生活平衡、居住环境才更重要。

图源贝壳研究院《2021新青年居住消费报告》

95后、00后择业观的改变,对于一些新一线、二线城市来说,可能是一次乘胜追击的机会。

人口集聚可能会在短期由行政力量主导,但长期仍将决定于市场力量。

新一线、二线城市不缺未来,需要呵护的,是等待绽放的产业和城市公共服务配套。

封面图源:本站房产广州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