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荣作同意美核舰入境 为日本收回琉球铺路

2022年6月3日,美国林肯号航空母舰(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图后)和雷根号航空母舰(USS Ronald Reagan CVN-76)(图前)打击群日前分别从日本横须贺和硫磺岛转至冲绳东南海域,进行双航母演习。美国海军第七舰队5月28日在官方推特表示「雷根、林肯号正在行动区进行预定部署」并上传照片。(摘自美国第七舰队官方推特)

围堵在亚洲 : 日美同盟关系的深化(1960─1972)(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编者按:二战时琉球沦为焦土,当地人怕噩梦重演,对「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说法极为不安。今年3月冲绳副知事到东京与中国驻日大使举行闭门会谈,双方决定弃用冲绳称呼,恢复琉球旧称;副知事还转达知事玉城丹尼想访问中国。此一举动,立即引起两岸三地热议,引爆关于琉球地位的讨论。事实上,琉球因战略地位重要,二战后一直被美军托管,日本处心积虑想收回,首相佐藤荣作1967年专程访台,争取中华民国支持。为了让美国放心,日本开放核动力军舰入境,力挺美国介入越战,终于换得1972年琉球复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自进在《围堵在亚洲:日美同盟关系的深化》一书中有深刻解析,《翻爆》特别摘录相关章节以飨读者。

主权问题搁置不谈,只求人道政策先行,好让日本的经济援助进入琉球,以便让琉球生活方式早日与日本本土接轨。其次,力求忠实扮演美国同盟角色,对美国使用核子能源的军舰进入日本港口补给,持积极配合态度。

例如1964年11月12日,佐藤同意核子潜艇海龙号进入佐世保港,是佐藤推动收回琉球工程前的二部曲。翌年2月2日,再度同意该艇入港。复次,同年5月25日允许核子潜艇鲳鲹号进入该港。1966年5月30日,允许核子潜艇梭鱼号进入横须贺港。1968年1月19日,又同意核子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停泊佐世保港。

有鉴于这些可能携有核子弹头的潜艇或航空母舰,皆是为了支援越战,而派往西太平洋海域。对不愿卷入越战,且反对拥抱核子武器的日本反对党而言,十分不满佐藤的决策;尤其是,核子潜艇已属难以接受,而佐藤竟然连航空母舰都要容许,令人感到忍无可忍。

未久,在野党决定升高抗议层次,并共组抗争联盟,是当时日本社会党、公明党、共产党的共同决议。除了这3个主要的反对党以外,分属这3个政党属下的工会,以及全国学生自治会总连会(以下简称「全学连」)也响应此次抗争。

抗议的高潮,是在18日的佐世保,社会党胜间田清一委员长、公明党中央执行会委员长竹入义胜、共产党中央干部会议长野坂参三等3个党的党魁连袂赴佐世保,主持会师大会。会场群集4万5千名群众,誓死以肉墙阻挡航空母舰入港。

是否允许可能携带核武的美舰入港,在日本造成了不小风波,但佐藤仍不改初衷。他在企业号于1月19日入港后的翌日,特利用自民党的党大会会场,强势表示「执行条约的义务,本是义理所在。」除了此等刻意性的表态以外,他甚至还不允许政府内部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官房长官木村俊夫于1月22日的记者会上,提及「此次企业号的入港,引爆至今前所未有的风波,此一事实值得日美两国重视」时,就引起佐藤不满,并即刻要求木村更正。为此,木村还特意于翌日发表声明,再度表达日本政府对履行条约义务的态度没有改变。

按1960年日美两国所修订的《日美安保条约》,在日美军之任务、装备若有重大改变,得事先透过两国的协商体制,以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为前提。有鉴于两国在改订条约的当时,在日美军并没有投入越战,也没有配备核子武器。基此理由,在野党主张:近日一连串配备核子武器的美军舰艇,利用日本港口补给,以便支援越南战事等新事务的发展,不应在原条约的义务范围内。也就是说,在野党认为日本政府应援用事前协议制度,拒绝美军利用日本港口。

相较于在野党的主张,佐藤显然无意援用事前协议制度,反而刻意为美军预留能灵活运用的空间。他之所以不忌讳核子航空母舰,除了基于履行条约义务,塑造日本为美国最忠实的盟友形象之外,也与其下一步拟推出的「非核三原则」有密切互动关系。

在积极营造美国忠实盟友的形象工程中,佐藤不仅就各类事务尽量给予美国方便,也与东亚地区反共盟友加强联系。佐藤在上任后的第七个月,亦即是1965年6月22日,日本与韩国签订了《日韩基本条约》。为韩国独立以后,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奠定新基。有鉴于两国外交关系的谈判,历时14年。能够完成交涉,佐藤内阁自不能单独居功。不过,佐藤面对各种反弹声浪之际,犹能毫不退缩,兼且戮力经营对韩关系,颇能彰显他对反共外交事业推动的热衷。

佐藤为日韩复交所下的决心,以及所付的沉重代价。惟这并未阻碍他积极与韩国相善的决心。从他于1967年6月30日,以第一位在职总理访问韩国的此一事例,就可看出他的执着。

对于佐藤此次出访,借用在野党的评论,就是为了建构东北亚地区的反共体制。面对这种批评,佐藤完全不在意,他仍按其原本的构思,于同年9月7日访问中华民国。(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