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高水平思政课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充分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教师群体的高度关注和对教师发展的殷切期望。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并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自己的价值追求、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每位教师都需要回答好的成长命题。基于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中易出现的困惑、易走入的误区,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经历与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精神铸魂和专业提升。
做价值与信仰的引领者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深情地回忆起上初中时,一位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的事迹数度哽咽,给同学们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总书记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正如全国模范教师吴又存所言,一堂好课,不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在向学生传递信念和价值,留给学生一生的影响。但是,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政治坚定不是流于形式的口头表态。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自己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正确看待个人、集体与国家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做学生价值与信仰的引领者。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弄懂、真信,在深学细悟中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才能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丰富内涵。
做德行与操守的示范者
1997年的一个冬日清晨,我推开家门,发现积雪有半尺深。作为班主任,我平时都会在晨读前出现在教室里,但面对眼前的纷飞大雪和10公里土路,我犹豫了。思索片刻后,我还是推着自行车,顶风冒雪及时赶到学校。当我站在教室门口时,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件事让我明白,思政教育并不是将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以德立身、以情动人,用自己的信仰去启发学生,用正面的行为去引领学生。思政课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坚定而崇高的信仰去启发学生,用纯洁的良好品德示范引领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价值准则才能被学生接受,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拥有了一张张荣誉证书就以为自己已是“好老师”,而是要不停地自我追问:是否做到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用真爱去滋养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做学习与创新的践行者
今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正是教育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群体要求的具体化。
对教师个体而言,面对新时代的中学生,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更要注重涵养育人智慧,把自己生动而丰富的人生体验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些体验可以是对国内外热点新闻的评析,可以是对身边一件件温情小事的叙述,可以是对上学、就业等人生转折点的探讨,以此构建举重若轻、可亲乐学的思政课堂,让学生们增长见识、锻炼思维、锚定理想。
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我领悟到,自觉践行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关键是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无论这名学生是出类拔萃的还是默默无闻的,我们都要悉心呵护他的身心健康、情感需求、学业发展,帮助他适应社会;要愿意去倾听,去理解,去激发,去引导,了解他背后的故事,关注他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帮助他、成就他。
参加工作32年来,无论是在28年乡村一线教学工作中,还是在4年专职教研员岗位上,我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我每天5点半起床,用一个小时阅读国内外新闻及知名思政课教师的博客;晚上下班后,我会及时记录当天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对它们进行剖析与理论论证。截至目前,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辅导类文章近300篇,共计160余万字。
(作者系山东省曹县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山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04日 第04版
作者:王爱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