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重视提升“四史”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阵地。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四史”素养,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讲政治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才能学好“四史”,提升“四史”素养。一是在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中提升“四史”素养。“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变革的经验基础上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同时,“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还要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中提升“四史”素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从历史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才能做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四史”素养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四史”之中蕴含着历史发展规律。学习历史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学习“四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学习“四史”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二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学习“四史”。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学好“四史”要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的认识,加深对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树立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提出的要求。要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不断拓展历史纵深,在“四史”学习中具备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视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史视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视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视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视野、新时代10多年的伟大变革史视野,才能通过“四史”学习不断深化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的作用不仅表现于其源自规律的指导性,更体现于其蕴含的情感感染性。学习“四史”要带着情感学,从中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人民的敬重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的自豪之情,以及对世界的奉献之情。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情感的政党,情感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政党形象、赢得人民支持、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支撑。“情怀要深”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在“四史”学习中将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相结合。
(作者系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0日 第03版
作者:于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