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读

殿内众人听到皇帝的话语之后,看向张国维的目光就像在看一个死人一样。

朱由检刚才的话明摆着是给温体仁站台,直接无视了张国维的存在,就差没当场把他痛骂一顿了。

你说你就事论事也就罢了,干嘛非得把出名的睚眦必报的首辅给带上?问题是论起扣帽子、打棍子的本事,你连人家的一成都没得啊。

这下好了,得罪了首辅又得罪了皇帝,这天下谁还能救的了你?

朱由检并未理会失魂落魄的张国维,他扫视殿内众臣一圈后接着道:“太子出宫之事朕意已决,诸卿不必再有他议!朕闲来静思时发觉一个重要症结:不论是宫中太子诸王,还是朝堂诸臣之子侄,若非才智出众之辈,平时并不与外界多加交通,成人之后必易为他人所欺!盖因其阅历太过简单,日常所接触之人与事寥寥,对人心之险恶、世事之多变缺乏有效之认知,故而易为居心叵测者所蛊惑,此便为朕让太子出宫之主因!”

说到这里,朱由检再次停顿一下,发觉不少人的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于是他趁热打铁继续说道:“相信诸卿也期盼自家后代能够人才辈出,让家族中人始终于优渥体面中度日。可诸卿可曾想过,两百年来,大明除却勋贵之外,还有几个名臣之后崭露头角过?其家族于现今何处找寻?究竟是何原因至此状况?”

大明自太祖开国以来可谓是名臣辈出。

从国初的三杨、胡广、解缙,到接下来成化年间的李贤、彭时,刘健,再到正德年间的李东阳、杨廷和,嘉靖年间的杨一清、夏言、徐阶,隆万时的高拱、张居正等等,这些牛人每一个在当时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对整个大明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可现在呢?

李东阳的后人何在?

张居正的子孙安否?

都已泯然众人矣。

他们在位上时跟着享尽荣华富贵的家族也大都烟消云散。

“诸卿,历经两百余年的大明应当变革了。几乎倾覆大明江山之流贼看似因天灾而起,朕以为,其中人祸更剧!自朕一下,天下所有官绅都应反躬自省!若朕更能体察民意,官员俱能亲身以践,以切实之策有效应对天灾,减少饥民之数量,使灾民看到生存之希望,那流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是官军能剿贼得力,此等一小撮贼人岂能成势?!”

殿内除了朱由检慷慨激昂的声音外,众臣们都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当中。

“至此千百年来风云际会之际,大明必须要变,此变革当从宫中,从朝堂而起!太子出宫就学便是第一步!只有让未来之帝王能切身感受民间疾苦,懂得百姓之需,定策时方能有的放矢,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上安民抚民!若其长在深宫,对外界一无所知,单凭奏本题本治国,此般模样,焉能治理好土地如此广袤、人口以亿计数之国家?”

说到这里,朱由检猛然起身,俯视着殿内诸人,继续加大声调说道:“朕决意,太子满十二岁出宫就学读书是为永例!四年期满之后,太子要隐匿身份游历全国,也是以四年为期,四年之内不得回宫!宗人府会遣人全程陪护,以防其懈怠偷懒!不仅是太子,宫内所有诸王尽皆要行此措!有违者即刻除籍!凡朝廷三品以上高官者,可自家中挑选年龄相仿之子侄伴读,前后八年中,施行优选劣汰之策,此间行为拙劣者将永无出仕恩荫之资格!八年后品行能力可堪造就者均可出仕入职!”

朱由检制订的太子培养计划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之举,此举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培养策略。

前后长达八年的久处民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帝王将再不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泥胎木塑。

游历游学,亲身体验接触民间的各种繁杂事物、各色人等,这会为将来皇帝登基执政后不脱离实际、不苛待百姓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朱由检并没有表明和许诺什么,但殿内这帮人精马上便领会到了其中的精髓。

皇帝这是为重臣们开了后门,只要自家子侄能成为太子的伴读,这四年间与太子朝夕相处,只要不是太过不堪之辈,将来的仕途将会是一片坦途,后代子孙的富贵荣华也会绵延不绝。

至于游历全国四年,也是让这些小辈们先苦后甜的一种锻炼,对于这些重臣来说这根本不算事,家风严谨的他们并没有宠溺自己孩子的习惯。

经过这八年的打磨和阅历,对自家孩儿也是一种成就和磨练,或许多少年后会造就一大批名留青史的能臣。

而且这种策略对维持家族的长盛不衰有益无害,只要立下家训,子孙后代须当遵守下去,那只要大明不倒,自家的富贵荣华也会长久保持下去。

“圣上之言语发人深省,所举之事例更是令人深思,大明确实已至须变革之时!今有明君在位,正欲励志图强,吾等岂能不全力辅之佐之?老臣愿追随圣上,开创大明万世之基!”

温体仁当仁不让的率先站起躬身行礼后慷慨表态道。

他早就想好了,自家的长子长孙温方年已十四岁,比太子朱慈烺大两岁,作为太子的伴读也能说得过去,现在就要把自己多年的官场经验传授给他,让他学会如何揣摩上意后投其所好。

虽然温方五岁开蒙,家中的西席先生也换了几茬,可在这学问上一直长进太慢,想要通过正经科举入仕怕是很难,那干脆就走另一条路吧,等其他孙辈长大后,说不定就能出个举业上的人才。

关键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温家不能从高层中退出,这样才更有利于整个家族的存续和发展。

温方既然做不成能臣,那就做幸臣好了,全力抱住太子这根大腿。

太子才十二岁,而今上也才不到三旬,自己还能在首辅位子上干个三五年,能致仕后,温侃应该能干出点政绩来了。

只要自己活着,皇帝就会念着旧情,温侃的仕途就会有保障,等皇帝老了,温方已经陪着太子长大了。

太子出国子监游历时,一定要让温方随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意义远胜伴读,到时候自己一定要帮长孙争取到这个机会。

这一系列的举措算下来,温家的富贵在几十年内绝无问题,这几十年还能出不来一个人才吗?

“圣上高瞻远瞩,果非吾等所及!臣赞成太子出宫就学游历之举,臣家中嫡孙已年满十一岁,与太子年龄相仿,且自有聪颖好学,臣愿让其入监伴读,与太子砥砺并行!”

看到被温体仁抢了头筹,心有不甘地次辅王应熊毫不犹豫的倒向了朱由检这边,浑然忘了刚才还在断然反对皇帝所谓的荒唐举动。

虽然他知道自己行将被致仕,但家中两个儿子都不成器,甚至还不如温体仁家,至少老温还有个能勉强拿得出手的次子。

这回他要是致仕回了老家,虽然多年来积攒的银钱、购置的田地足可供数代安享,但要是家里边无人出仕,那真就像皇帝所说的那样,不用多少年,王家也会逐渐衰败下去。

这回既然是皇帝抛出了一个大礼包,那这时候不拼力去抢还等啥?

“老臣实在是愚钝不堪,直至圣上言明此间关窍,老臣方知圣上之一片苦心!老臣收回适才所言,圣上确为不世出之明君,每有策略,必定是挟高屋建瓴之态,行有的放矢之举!臣家中长孙亦是年岁适合,臣愿其为太子之伴读!”

另一名阁臣张至发抱着与王应熊同样的心思,果断地转换了阵营。

“呵呵,卿等切勿心急,朕既定此策,自会体谅诸卿家之境况,并无先来后到之说,诸卿家适龄之血脉子侄均在伴读之列,每家限定一人!”

第三十九章 大战3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备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准目标、准备动手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毙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三百一十二章 乌龙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一百五十九章 议降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