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

“少爷,马车已备好,火炉酒肴也已归置齐全,您看何时动身为好?”

京师东城一座三进宅院里,青衣小帽的管事冲着刚用完早饭,正坐在二进通畅的花厅中喝茶看天的吴伟业施礼请示道。

“龚家老爷可曾有动静?”

一身便服的吴伟业放下茶盏目视管家问道。

虽说他以成家立业多年,但因家中父母尚在的缘故,所以府中人依照规矩,还是以少爷而不是老爷来称呼他。

时值崇祯十八年九月中旬,眼见得秋风四起,天也一天天转凉,而京师西山的红叶已经盛放,静极思动的吴伟业便想着邀约好友龚鼎孽一道前往香山,游览美好景物的同时也能诗兴大发,抒发一下胸臆,岂不美哉。

比吴梅村小几岁的龚鼎孽与吴伟业、钱谦益号称是“江左三大家”,也是诗书画顶尖的人物,并于崇祯七年中试,但现在混得很不如意,只能在光禄寺中以七品闲职混日子,比起执掌皇明周报而意气风发的吴梅村来差了一大截。

原因很简单,龚孝生被今上所恶,当然,当事人对此却是丝毫不知情。

出于对历史上龚鼎孽先降李自成、后降多尔衮这种拙劣表现的极大恶感,穿越过来的朱由检在崇祯十二年,国内外形势初定时,便将时任兵科给事中的龚鼎孽打发到了光禄寺,职级也没得到擢升,理由是“上书言事不知所以,才不堪用”,这让自觉前程一片光明的龚鼎孽犹如万丈悬崖失足一般,瞬间失去了人生方向。

在失意中苦捱数年,龚鼎孽也曾用尽一切办法,求到座师、同年、故交的府上,试图让大家伙儿伸出援手,把他从光禄寺这个鸟不拉屎的冷清衙门里解救出来,然而无论龚鼎孽说动多少人为其说项,所有请托一入吏部便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任何回声。

吏部尚书周云掌管衙门已经有七年之久,对于期间皇帝数次出人意料的升赏罢黜的行举自是习以为常,虽然他也不清楚龚鼎孽究竟为何被皇帝所厌,但他却知道只要皇帝没有说话,这种“钦定”之人是万万不能随便动的,就算龚鼎孽人脉再深厚也不行。

因此,对于龚鼎孽的上蹿下跳,周云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对上门为其说情者笑而不语,这种举动次数多了,愿意为龚鼎孽出头的人也就逐渐消失无踪。

眼看着与自己交好的吴梅村因为位置的缘故,已经成为京师中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自己却从一个炙手可热的柏台言官,变为屈居冷清衙门中的一名下级官员,龚鼎孽的心中是既羡又妒,但最终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私底下长吁短叹,感慨着人生无常。

与他人看到龚鼎孽落魄后便渐渐远离不同,有着赤子之心的吴伟业对龚鼎孽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他看重的是龚孝生的才华,对其在诗画方面所展示出来的才气每每赞不绝口,平日里也是时常邀约龚鼎孽前来府上宴饮,并没有丝毫嫌弃对方的意思,这种仗义的举动也让龚鼎孽郁闷的心情稍稍得以缓解。

“梅村兄,愚弟这不是来了吗?”

说曹操,曹操就到,还没等管家回话,也是一身青布便袍的龚鼎孽步入步入院子,冲着吴伟业拱手笑道。

“好好好!孝生贤弟可算是来了,某可是特意跟朱主编特意请了两日假,为的便是能够与贤弟登高望远,赏万山红遍之美景!

走走走!路程尚远,我等赶紧动身!”

香山位于京城以西约六十余里处,地势崛峻,峰峦叠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近两百丈,山势奇特,植被茂密。

这里春日繁花似锦、夏时凉爽宜人、冬来银妆素裹。特别是香山红叶最是闻名。

每逢霜秋,遍山黄栌,如火如荼,瑰丽无比。尤以深秋季节游人倍增,吸引着京畿地区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前来观赏这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色。

吴伟业与龚鼎孽带着数名仆从,分乘两辆四轮马车,在经过拓宽平整的官道上约莫行使了一个多时辰后,于上午巳时许抵达香山脚下,随后吴府管家带着车夫把马车赶往山脚下的永安禅寺停放,在与知客僧谈妥捐献多少香火钱后,遂将这座寺庙定为主人游玩归来后的下榻之所,其余的仆从则是背着文房四宝以及火炉酒肴等物,跟随主人登山,以便午时与山上寻地吃喝小憩。

时值秋末,山上游人不少,众人沿着曲折蜿蜒的小径一路向上登攀,时而也会驻足于某一平台之处,居高临下俯瞰着香山的秋日盛景。

香山的红叶包括黄栌、元宝枫、三角枫、五角枫、鸡爪槭、火炬等等诸多品种,这其中主要以红色为主。

但每棵树,甚至每片叶子,由于气温、种植位置不同,其所含的色素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会出现橙红、深红、紫红、艳红等多种红色。而元宝枫会出现两种变色,有的变成黄色,有的会变成红色,是所有红叶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树种。

吴伟业和龚鼎孽也都是第一次来到香山,两人都是世居南方,都为眼前这种北方特有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不由得都是深深陶醉其中,在攀爬到山顶后,站在香山最高处遍览银白色的树干、金黄色的树叶,炫目的景色,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仆从们寻得一块平坦之处,将火炉酒肴布置妥当后,二人对酒当歌、豪情大发,酒至憨处也是诗兴四溢,各自挥毫泼墨,在宣纸上写就了一首首应景诗篇,直至天色不早才收拾停当后联袂下的山来。

龚鼎孽不胜酒量,回到禅寺后便去往客舍酣睡,而吴伟业属于酒后兴奋性之人,看看天色还未至黄昏,索性吩咐一声后,带着一名仆从除了禅寺去往他处游玩去了。

永安禅寺不远处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吴伟业看到一缕缕炊烟正在袅袅升起,来了兴致的他负手带着仆从向着村庄行去。

这个不大的村落也就百来户人家,此时家家户户正趁着黄昏来临前的光亮准备着晚上的吃食,所以村子里的小路上空无一人,吴伟业漫步在黄土路上,饶有兴致的打量着各家各户的房舍和门楼,心里对村子的富庶程度做了一个大致的评估。

这个不知名的村落大部分房舍都是砖房,看上去都是老宅子翻盖不久的样子,只有极少数是那种土坯房子,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来,村民的日子正在发生这可惜的变化,这也让吴伟业感到欣慰不已。

文人士大夫情怀一直十分浓厚地吴伟业,对于朱由检数年来的施政方针还是非常佩服的,这也是他甘愿委身于皇明周报这种品级不高之地,用笔墨去描述所闻所见的主要原因。

而在报社的这一年多里,深受主编朱舜水务实作风的影响,吴伟业也是时常出入市井当中,去观察和感受升斗小民的日常状态,以期将看到的某些不公之事刊发出来,想间接影响到朝廷某些决策,给百姓们寻得更好的生计。

皇帝在接见报社几名主官时曾特意吩咐过:报纸要敢于为民发声,要成为继督察院、厂卫之外的另一类监督者,从民间的角度,对朝廷的大政方针予以检视,以此来推动文明社会的进步。

在一路观摩和思索中,不知不觉间,吴伟业已经来到村子的另一头,此时黄昏已至,正要打算返回禅寺的吴伟业刚要转身,突然看到一个小小地身影在不远的小树林中晃动着。

看身形,应该是不大的孩童,天色快黑了,他(她)在树林里作何呢?

心思一动之下,吴伟业决定过去一探究竟。

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贷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一百章 心安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梦也没想到能吃饱饭的李保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八百一十四章 诱敌出击、断其后路第五百三十五章 战后军队整合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四百四十六章 惊变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八十三章 讹诈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四百章 布防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七百九十三章 对交趾的蚕食政策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四十章 大战4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三百章 证据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四百章 布防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报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八百八十四章 孙克敌的执政之路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十七章 樊城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四章 洪承畴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