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

朱由检心里非常清楚,想要通过一场后世所谓的“骂战”,从而一举推翻儒家那些糟粕文化在大明所占据的统治地位是绝无可能的。

这场论战最终只能起到有限的引导作用,毕竟一种悠久文明的生命力是异常顽强的。

经历无数代传承的东西已经根深叶茂,只有不断地祛除其病体,用更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崭新观念对其进行改造和替代,最后才可以达成目的。

朱由检并没有彻底倾覆儒家文化的想法,儒家文化所具备的很多特质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

但是,就如所有文明诞生之初,并不具备当下之形态一样,任何文明都需要经过实践去摸索和探寻,才会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与时俱进的文明才是最先进、最具活力的文明,这种先进文明的环境里,才会诞生最好的体制。

儒家文明必须摒弃务虚不务实的缺点,保持和发扬“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更多吸收其他文明中的先进理念,促使华夏文明始终领先于世界。

此次大论战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皇明周报,随着加入论战的士人越来越多,报纸的销量有了一个爆发性的增长,影响力也是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在的报纸已经改为两天一期,工作量随之增加很多,发行量的剧增也使得报社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采编人员的增加也使得新闻的及时性和题材多样性更加灵活丰富,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皇明周报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媒体的雏形,也成为了引领大明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

这也是朱由检希望看到的。

报纸在民间的影响力越大,那它报道的内容就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民众的行为和思想,这对大明社会的变革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随着论战的升级,传统儒学和以阳明心学为首的务实学派之间的碰撞越发激烈,双方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每一期的皇明周报上,整版都是这种辩论的文章,这些名士大儒个个引经据典、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文章的内容也能看出,双方的火气越来越大,就差撸起袖子当街掐架了。

京城由于衙门众多,而且这几年学堂也相继开办了很多,普通民众识字率很高,大部分家庭收入也不低,在忙碌一天后,花几个铜钱买上一份报纸,看看大佬们骂战,就成了很多家庭茶余饭后的乐趣之一。

两个月以来,争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已经有很多官员加入其中,有不少传统儒学的死硬分子通过各种渠道上书,要求内阁惩处这场论战的始作俑者,把朱舜水和吴伟业贬到地方为官,以便平息这场好像无休止的风波。

阁臣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也是不太一致,但他们都知道皇帝向来提倡务实主义,从而进一步推断出这篇文章极有可能就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才刊发,所以尽管外界群情汹汹,但阁臣们却始终保持沉默,既没有掺和也没有表态。

内阁这种坐视不理的态度也引起了不少名士的不满。

街头巷尾已有不少言论,直指孙传庭、卢象升等人尸位素餐,面对有人胆敢公然质疑名教的无耻行径,居然对其进行严厉打击,这种做法哪里对得起历代先贤之教诲,此等人就不该居于庙堂之上。

处于这场风波中心的朱舜水和吴伟业现在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强大压力。

两人除了正常公事外,还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撰写文章,以回击外界的质疑和谩骂,甚至就连家宅门前也有人对他们进行围堵和谩骂。

不过幸好两人都是意志力极其强大之人,对于心中的理想和信念都是抱着一种执念,一直不为压力所动摇,再加上朱由检吩咐锦衣卫对他们予以随身保护,并将那些有过激行为的人抓了几次,这才制止了事态有进一步失控的局面。

虽然阁臣们并未就此事表态,但参与论战并发表反对意见的不少中下级官员却都受到了上官的警告:一切以公务为主,切勿过多触及其他。

大部分反应快、脑子活、嗅觉灵敏的官员立刻收声,再也不对此事表态。

这些人突然之间明白了这件事中的利害关系,知道既然是上官态度明确,自己再掺和下去的话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

而剩余少部分反应迟钝、思想僵化的官员依旧我行我素,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处处表达对朱舜水等人极度不满之意,其中不乏有上书要求贬谪二人者,这里面叫嚣最厉害的当属礼部仪制司郎中郭太沿、光禄寺大官署主事范德庆、太常寺少卿李显明等人。

这几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就职的衙门都是清闲之地,平日里也没多少正经公务,所以闲工夫特多。

这人一旦闲下来时间长了,那就想着找点事做了。

郭太沿等人平日里便时常聚在一起,宴饮之余,没少感慨自家怀才不遇,朝堂大佬有眼无珠之类的话题,有事没事就上本给朝廷出台的政令挑刺,满心指望能引起重臣的赏识,从而平步青云、一飞冲天。

但事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对于他们在奏本中空洞乏味,又苍白无力的内容,往往在内阁中书舍人那里就背扔到字纸篓里,那有可能到的了顶尖大臣的手中。

郭太沿等人也不是没猜到这篇文章背后有皇帝的身影,但他们以为在如此强大的反对声中,不管是谁最后都会妥协,只要自己在其中表现卖力,赢得众多名士的支持,那将来就有机会借助巨大的名声要挟朝廷索要更好的官职。

遗憾的是,几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第八百九十四章 该落幕了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五十五章 袭杀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五章 皇庄1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读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后眼中的夫君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联军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升擢、谈判开始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四百五十一章 从流贼到王师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四百五十九章 诛心之言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后吐真情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二百八十六章 贩私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九章 皇庄5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二百八十九章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业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内阁 新章程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齿、殴打官差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二十七章 初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