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七章 消除遗憾,宁静致远

乐寿堂是乾隆当太上皇养老的地方,慈禧在晚年也喜欢偶尔在这里住一个短时期。

在慈禧的一生之中,令她感到遗憾的事情时有发生。

说实话,有时候慈禧不是在享福,简直是在受罪。慈禧在名义上是当了皇太后,实际上是二十六七岁就开始守寡,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是孤孤单单的,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守在身边的又是一群不懂事的丫头,伺候自己的是一群又奸又滑的太监。那群太监,吃饱了饭没事干,整天在憋坏主意,揣摸上头的心理,拍你、捧你,最后的结果,谁也不是真心。虽然慈禧明明知道是这样,可是又非用他们不可,这不是受罪是什么?

在《我所知道的慈禧》一书中还写道:没有一件事是她所希望的样子,事事叫她失望。爷爷说,隆裕对他讲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很忧郁,因为她说慈禧每给她谈到这些都会哭一会儿,说自己并不快乐。由此可见,再坚强的女人,也是一个女人,她内心也有着非常脆弱的一面,有着丰富的个性情感。隆裕说慈禧的苦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如果不是这样,她才不会在晚辈面前落泪呢。

有时,慈禧过生日的喜庆气氛连寻常百姓都不如。

在慈禧四十寿庆的时候遇到亲生儿子同治皇帝病危,没有心思去搞什么庆典;五十寿庆的时候本想热闹一下,可偏偏又遇到和法国开仗;到了六十寿庆的时候,也没有安生日子,小日本又欺负到头上来了。慈禧对此愤愤不平,慈禧为大清辛辛苦苦操持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皇帝也亲政了,慈禧也该好好享享福了。即使是平常人家的老太太,这六十大寿也该热热闹闹的庆祝一下,可慈禧怎么每次大寿都碰到这样或是那样的倒霉事呢?

对此,慈禧心里这个气啊,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在舆论的压力下,慈禧虽说坚持按计划进行庆典活动,但也不得不对大臣们的呼吁有所表示,那就是对庆典规模进行了大规模压缩,如拨300万两银子作为军费、庆典由颐和园改为宫中举行、计划中的一切景点全部停办等。气归气,庆典还得照常举行。九月二十五日,京中的王公大臣及外省的地方官员开始向慈禧进贡礼物,由此也拉开了庆典的序幕。然而就在第二天(阴历九月二十六日,阳历10月24日),日军渡过鸭绿江,大举侵入辽南,随后又在花园口登陆并向大连、旅顺进犯。在日军的进攻下,清军一路溃败,几乎无一胜绩。在日军占领大连湾的这一天(十月初十日),恰好也是慈禧的六十寿辰。这一天,慈禧闷闷不乐的前往皇极殿接受光绪皇帝和文武百官的朝贺。这一天,虽然紫禁城里四处张灯结彩,宁寿宫的大戏锣鼓也已经敲响,看上去是一派喜庆色彩,可在战争失利的阴影下,进进出出的大小官员们个个神色紧张,交头接耳的尽是些前方战场的小道消息。对此,慈禧自然是看在眼里,这心头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可能是过了近30年的和平日子(除了海战,中法战争基本在越南境内),慈禧还真没有想到的,自己的六十寿典会碰到打仗这种倒霉事,而且战争的结果还是大败特败,几乎没有可以值得夸耀的。如此一来,这场筹备了数年并耗费上千万两白银的万寿庆典,最后还是被小日本的隆隆炮声给扫了兴致。慈禧越想越气,虽然在光绪皇帝、各王公大臣和奉旨请安的各省总督巡抚面前,慈禧勉强挤出一点笑容,但心里的不快是遮不住的。在贺寿的朝拜仪式草草结束后,宫中也摆开戏台唱戏,可一向最爱听戏的慈禧也没有心思去享受了。

慈禧的难处还远远不止这些,比这更糟的事慈禧都经历过。慈禧是一个达观的人,对很多遗憾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所以一些小事也就不去计较。当然国家大事也并非都是慈禧一个人说了算,一般都是由大臣们互相商量好了,再上折子给慈禧。只要事情都还说得过去,慈禧是从不拒绝他们的。

慈禧晚年的时候,在宫里能够消磨时间的正经事,就是看奏折。一到孤独寂寞最难熬的时候,就用看奏折来打发时光。她看奏折没有固定的时间,通常都是在皇上以及贵妃们觐见以后,她就说皇帝歇着去吧,皇后也歇着去吧。这个时候,大家都明白,太后批阅奏折的时间到了,所以这时候大家都低眉顺眼,谁也不敢去打搅慈禧。

平时,慈禧还能够用多种方式跳出繁忙的政务以及无穷无尽的烦恼。

慈禧养生美容养颜的秘方之一,就是心静。一切随心。只要心静,就能神安。而心静的前提,首先是有一个幽雅安静的环境,有一个素雅整洁的静室。

慈禧历来很重视居室的幽静,慈禧所生活的院子,从来都是万籁俱寂,没有一丝杂音。慈禧的卧室一尘不染,慈禧的更衣室十分整洁。慈禧生活起居的宫室,绝对不会有任何异味,哪怕淡淡的异常气味也不允许,而是洋溢着清香,许多人称之为御香。慈禧一生都喜爱香味,特别是幽雅的兰香。慈禧的修心静室更是素雅温馨,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兰香;慈禧的寝宫,因为慈禧的缘故,常年飘荡着兰香。

兰花品种很多,主要有春兰、秋兰、建兰、墨兰、蕙兰等。春兰,顾名思义是春天的兰花,迷人的清香掠过春天的原野,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吹入宫中也令人心旷神怡。秋兰、建兰是秋天的兰花,又称官兰、燕兰、八月兰,以素心兰为上品。《本草拾遗》说:建兰有长叶、短叶、阔叶诸种,其花备五色。色黑者,名墨兰,不易得,治青盲最效。红花者,名红兰,气臭浊不入药。黄花者,名蜜兰,可以止泻。青色者,唯堪点茶或蜜浸,取其甘芳通气分。素心者,名素心兰,入药最佳。慈禧在所有的兰花中,尤其喜好素心兰,于是,宫里宫外,都想尽千方百计去弄素心兰,一旦有所斩获,慈禧便喜不自胜。

慈禧对于兰花的一片痴情还与慈禧的文学素养密不可分。慈禧让侍女抄录了不少有关兰花的美妙诗文,如:

寸心不大,自香多香;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芳草春已歇,素心将遣谁?

清风摇玉环,凉露滴苍玉;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在醉人的幽幽兰香中欣赏这些诗文,其意境简直是妙不可言。

如果要问生活在慈禧身边的人:太后宫里,什么最重要?她们会清清楚楚、异口同声地回答:睡觉!

不但慈禧晚上要睡好,皇帝、皇后、太后、小主、格格们,都要睡小午觉。

慈禧很喜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养生安眠诗》:

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何妨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

按照白居易的说法,睡眠是永远都应该做好的日常功课。当你有睡意的时候,就自然地应当去睡觉;当你感觉到体力不支的时候,就自然地应当去休息。想睡觉就睡觉,脚软了就坐禅,一切从心,一切随体,只要这样,不需要神医前来就可以身体健康,高枕无忧了。

然而慈禧虽然很喜欢这首诗,却没有亦步亦趋,完全照搬。因为完全照搬不是慈禧的风格。

在慈禧的安排下,慈禧和皇上都是最晚九点至十点间就寝,从而保证午夜十一点至一点之间进入浓睡状态,这对于身体健康和平和心态极其有益。

白天也是这样,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必须午睡,这样就可以得天地阴阳的正气,是健康长寿的秘诀,是精神畅旺的保证。

但是,慈禧绝对不允许睡懒觉。

这一方面是由于宫廷祖宗的家法,绝不许晚上贪玩熬夜不睡,也不许早晨睡懒觉不起床。早晨要早起,不论春、夏、秋、冬,五点至六点即起来,七点以前要梳洗完毕,就是在屋子里闲坐,或庭院里溜湾,也必须光头净脸。宫里上下几千,都要切实遵守这个规矩,这是大清国入关以来的传统。

另一方面,慈禧还必须以身作则。由于精神旺盛,慈禧本人从没有在五点以后起过床。

此外,慈禧善于将自己置身于精心营造的佛光氛围之中,寻找一片安宁的乐土。慈禧对观音菩萨情有独钟。慈禧曾经扮观音拍过一张照,当时慈禧还叫两个太监扮侍者。必需的服装慈禧早就预备好了。碰到气恼的事情,慈禧就扮成观音的样子,似乎就觉得平静起来,好像自己就是观音了。这事情很有好处,因为这样一扮,慈禧就想着必须有一副慈悲的样子。有了这样一张照片,慈禧就可以常常看看,常常记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除了观音菩萨之外,慈禧还自称为“佛爷”。至于这个名号是怎样来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来源于王朝帝王十分喜爱“佛爷”这个称呼。这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大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由于慈禧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她的地位相当于女皇,因此自然而然地乐于被人称为“佛爷”。第二种说法是“佛爷”这个称号是李莲英奉承慈禧的结果。持这种观点者说,有一年北方干旱,不仅北京少雨,而且全华北五谷也严重受害。依照习俗,凡遇此情形,慈禧与朝廷官员便要每日向如来佛求雨,一直求到雨来为止。这一次只求了三天雨就来了,李莲英很兴奋,便趁机恭维慈禧,说太后真是了不得,差不多就好像是佛爷一样。这番恭维的话使慈禧很高兴。从此以后,“老佛爷”这个称号就不胫而走,朝廷内外以至全国上下都以“老佛爷”来称呼慈禧了。第三种说法也是李莲英奉承慈禧的结果。光绪初年,慈禧刚满40岁,她一心想二度垂帘听政,但又遭到一些方面的反对,因此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对此心知肚明,于是安排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按慈禧的模样塑造了一座佛像。随后李莲英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来到了万寿寺,果见一个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后殿中央,与寺里前殿的三世佛交相辉映。再仔细一看,这个观世音塑像颇像自己。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慈禧的随行人员当即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或简称为“老佛爷”。

除此之外,慈禧还通过书法、摄影、观看织布等方式摆脱烦恼,求得片刻的安宁。

纵观历代大书法家的年谱,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书法家大都是些长寿者。如颜真卿享年76岁,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

为什么书法能促进长寿?这是因为练书法首先要头部端正,两肩齐平,胸张背直,两脚平放于地,同时还要用力提肘悬腕,挥毫泼墨。这种姿势与气功疗法所要求的姿势相似,也与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息息相通,都是柔中有刚,松中有紧。习练完书法,如打完一套太极拳,自然起到了健身的作用。同时,练书法时必须全神贯注,排除杂念,这又与气功疗法或太极拳的要求不谋而合。其结果,能改善大脑皮质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进而提高大脑思维的敏捷性,对各种神经性疾病有疗效。此外,练书法还是一种美的享受,能调节神经,抒发情感,从而消除忧愁,治疗抑郁,达到静心养性的目的。

慈禧正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并且从中受益颇多。此外在光绪中叶后,慈禧又开始学绘花卉。时至今日,许多人仍可以在颐和园仁寿殿的左右壁上,看到慈禧所写的高约一丈、宽近五尺的“寿”字大立轴。

在2001年11月24日的《北京日报》第3版,也转载了她60岁时赐给两广水师提督郑绍金的手书大“寿”字。客观地说,她能写出那样的字,也确系功力不浅。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见,她是多年坚持习练书法的,这对于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来说实在是功不可没。

至于摄影,根据皇室档案记载: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乘平底船,庆亲王之女四格格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莲英扮韦驮,想着带韦驮盔、行头。三姑娘、五姑娘扮撑船仙女,带渔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着带行头,红绿亦可。船上桨要两个,着花园预备。带竹叶之竹竿十数根,着三顺(内务府人员)预备。

此段记述,颇像现代影视导演的前期计划,详细而周全。到了现场之后,摄影师拍摄了一张慈禧扮作观音的照片。这张照片成像清晰,布局自然,人物神态各异。前面是盛开的荷花,背后是彩绘山石竹林的布景,丛竹上悬一云头形牌,牌上楷书“普陀山观音大士”七字,好似一幅年代久远的古壁画。

除了这张营造成西方极乐世界的照片之外,勋龄还拍照了许多慈禧的娱乐生活照和肖像照。

由于慈禧难以忘怀自己少女时代学习女红的情景,于是又选江南女子、工匠数名,在中南海养蚕、缫丝,并设绮华馆,织造绸缎。有会织布的太监李某唤“布李”者,慈禧命其为头目,率领部分太监在中南海内集灵囿中设立了一个织布厂。慈禧驻中南海时,每日均到集灵囿中看织布,其积存的棉线与布,放在咸福宫同道堂有一屋子之多。

寻找一片安宁的乐土,这在内忧外患的国难时期,真正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慈禧却以非同寻常的定力做到了,而且做得不错,人也保养得很好,这也是她人生之中宁静致远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