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篇 慈禧养生美容的智慧

养生,包括美容,就是保养身体和容貌,增进健美。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潇洒亮丽。在养生的大课题中,保健、美容、美体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女人来说尤其如此。然而,对于男人来说,在这些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男人在重要的正式场合,往往是西装革履、精神抖擞地展现尊容。另外由于受到过劳死的威胁,男人对于养生、特别是保健也越来越重视。

慈禧在养生(包括美容)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她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并且积累了许多十分有益的经验。尽管在家事上她27岁成为寡妇,41岁又痛失独子;在国事上外遭列强的侵略,内受农民起义军的威胁;在朝廷内外还需要与那写“不听话”的光绪帝及其“帝党”和维新派周旋、斗争;换句话说。慈禧面对的大事、小事、烦心事、窝心事等等可谓没完没了。然而她不但没有过早地被病魔缠身,而且在年逾花甲之时仍风韵不减当年,从外表上看依然肌肤如玉,青丝飘逸。最终,慈禧活了74岁,其中“垂帘听政”几乎长达半个世纪。慈禧与孝庄太后的相同点有很多:她们都是大清国的皇太后,都年轻守寡,都辅佐年幼的儿子为君——顺治八岁继位,同治六岁继位,按照七十古来稀的标准也都算高寿,孝庄太后活了七十五岁,慈禧活了七十四岁。但慈禧与孝庄太后又有许多不同:孝庄太后所处的年代正值王朝如旭日东升,而慈禧所处的年代赶上王朝已经如暮日昏落;孝庄太后在后台参与朝政,慈禧则在前台御政,因此慈禧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的压力要大得多。显然,如果处于孝庄太后那样的太平盛世,慈禧可能将活得更久。由此可见,慈禧不愧是一个养生高手。

总结慈禧的养生理念,其特色是:养生(包括美容)也需要智慧,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适用的方法,同时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条件。

对于“养生(包括美容)也需要智慧”,有人可能没有想通或者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其实,仔细考虑一下,做好哪一件事不需要智慧?

第六章 注重仪容,追求格调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慈禧当然也不例外。慈禧入宫之后,对美的追求更是不遗余力,因为这是后宫佳丽获得皇上宠幸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在一般人眼里,注重仪容,一要靠化妆,二要靠保养。然而慈禧却与众不同,她还首先注意祛病强身,其次就是提高文化修养、追求高雅的格调。慈禧原来患有月经不调的疾病。如所周知,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因而被许多人、当然也包括美女所忽视。慈禧入宫之前,每遇经期,她都会“腰腹胀痛,胸满呕逆”,不过月经一过,又都恢复正常。入宫之初,慈禧也没有想到治理,因为此病虽然未见好转,但是也没有恶化。不过,慈禧一定注意到她在经期脸色不再娇嫩、容光焕发,此时若被皇上撞见,后果将极为严重。为此,慈禧自然而然就想到利用皇家第一流的医疗条件来治疗月经不调。在太医的精心治疗与调理下,慈禧的身体大有起色。

在保留至今的清代《宫廷医药档案》中记载了太医诊治时所用的药方:香附一两童便炙、苍术一两、赤苓一两、川芎三钱、乌药一两、黄柏三钱酒炒、泽兰一两、丹皮八钱、当归八钱,共为细末,水发为绿豆大丸剂,每服二钱,白开水空腹送服。

这份药方,经当代中医审议,具有极高的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止痛散淤功能。再辅以其他方法不断调理,慈禧终于“湿饮渐开,胀痛稍减”,最终“诸症皆好”。

身体好了,不但为慈禧增色三分,而且也更易受孕。这样,慈禧在后宫如云佳丽之中,率先生占得先机,成为唯一给皇帝生下宝贝儿子的后宫佳丽,“母以子贵”,她凭借生子极大地提高了自己在后宫的地位。另一方面,慈禧在后宫中是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位。这样,在举手投足之间,于不经意之时就显露出一种十分高雅的气质。关于至一点,在前面已经叙述过,此处不再重复。

慈禧在追求格调方面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喜欢看戏,并且亲自参与戏剧的创作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不但能够寓教于乐,而且对于恢复疲劳也是十分有益。根据史料记载,清宫上演的戏本主要有如下四类:第一类是月令承应戏,就是按照时令节气上演的戏曲,又称为应节戏、节令戏,大约有二百余种戏目;第二类是法宫雅奏戏,就是内廷喜庆之时演出的戏目,如皇帝订婚,上演《璧月呈祥》;皇帝大婚,上演《双星永庆》等;第三类是九九大庆戏,由于皇帝、太后、皇后生日之时,称为九九大庆,此时就要以九九大庆戏来助兴,通常是数日至十余日连演。剧本包括《九如颂歌》、《群仙祝寿》、《灵山称庆》等。第四类是历史类大戏,主要是大臣、亲王们撰写的历史故事之类的戏目,包括《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等。

慈禧在主政之后,不但对戏剧的喜爱有增无减,而且更是主动参与戏剧创作。慈禧有时在归寝以后,如果突发奇想,便与坐更人一起编戏。例如曾经以昆腔高腔剧本为蓝本,翻成二簧,并令年轻的太监们排戏,专为赏赐王公大臣等重要时刻上演。当时还有一位年轻即守寡、善诗文绘画的南方人缪嘉蕙(称缪太太)及另一宦妇被选进宫中,侍奉慈禧编戏、读诗、绘画。

慈禧的首席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在《皇朝的背影》中描写过一次难忘的看戏经历,由于资料难得并且从中可以看出慈禧喜闻乐见的内容,现摘录如下。

“太后退朝后,将我们从屏风后面叫了出来,并吩咐我们陪她到戏园去看戏。她说,今天天气很好,她想步行去。于是我们就出发了,按照规矩,我们走在她身后。一路上,她时不时地指给我们看她特别钟爱的东西,因此就得经常回过头来和我们说话,于是她就干脆让我们走上前去,和她并排同行。后来,我才得知,这对我们来说,是—种极大的荣耀,太后平时很少这样对待别人。出了大殿没走多远,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庭院里。离开这个庭院,我们走进了一条环绕着巨大假山的长廊。这条长廊直通戏园,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

“那是一出神仙戏,名为“蟠桃会”,是天上的王母娘娘召集各路神仙来她的花园里面享受著名的蟠桃和美酒的故事,通常蟠桃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

“太后告诉我们,那些幕布也都是太监们画的,是她亲自教给他们这些知识的。这里和中国其他的戏院完全不同,不同的场次之间有幕布分割。太后从来都没有见过外国的剧院,我不知道她这些想法都是从哪来的。她非常喜欢读宗教书和神仙故事,然后亲自把它们改写成戏剧,并进行排演。对自己的这些成果,她总是非常骄傲。”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慈禧对京剧的个人偏好,在客观上起到的对京剧的推动、促进作用。

咸丰看戏的兴趣大多在二簧戏上,如宫廷按例七月要演的昆弋节令戏,七夕的《仕女乞巧》,十五日中元节的《佛旨度魔》等,但是这些剧目在避暑山庄咸丰死前的观剧中,都弃而不演换成二簧戏(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紫禁版出版社1999年9月版)。在避暑山庄这一时期,有剧目可查的乱弹戏有一百出,占整个演出的三分之一,昆弋两腔占三分之二。慈禧亲睹外学带入的宫外二簧戏之盛,便由之而生终身的京剧喜好。

慈禧看戏很有门道,研究之深入是非常专业的。不信?唱戏太监耿进喜曾经说:唱,老太后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昆腔、二簧全成。在听进喜唱了一段《占花魁》之后,老太后还拨正了几句。还有乱弹的《阐道除邪》里剥皮鬼唱的反调,就是老太后编的词,足唱二刻多。

此外,慈禧看戏的素养与研究的深入对京剧演员在艺术上的严谨、精进的追求起到督促作用,客观上为京剧艺术的成熟施加了一定的促进影响力。

慈禧的嗜好、倡导和力行,客观上为在形成与成熟过程中的京剧艺术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受到帝后的赏识看重的民间艺人身价大增,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趋之若鹜,堂会兴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名角们钻研技艺,摸索提高,互相竞争,也使大批后学者全心学艺,有了奔头。于是科班林立,学演昌盛,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注重仪容、追求格调方面绝对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服饰。

慈禧御前女官裕容龄在《清宫琐记》中写道:慈禧的衣服、首饰、衣料、绣花鞋等,都是分门别类地登在册子上,平常用的和临时赏人的物件归内库,由两个太监总管和四个首领共同管理。赏出去的东西都要写明年月日,赏给某,交到内务府注册。

慈禧的服饰很多。慈禧乘火车去奉天时,有专门一节车厢载运慈禧的服装。由于慈禧并不预备在那边耽搁太久,因此所带的衣服只是晚春时适用的一部分。但这已足以使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龄惊叹:它的伟大和富丽几使人目为之炫,神为之夺。除却你能看见的一片彩云似的锦绣之外,你就不用想细细鉴别它们。因为它们委实是太多了,太美丽了!衣服大概有2000件,鞋子不能算多,也有三四十双。好在太后走路的时候很少,平均一双新鞋可以穿五六天。慈禧既拥有如此之多的衣服,当然可以随时更换。但因为实在太多,就是每天换两三次,仍有许多衣服永远穿不到。而她身边人看到,她平常穿的四季衣服不是很多、很新,只是她平常常穿的几件,观其真实之价值,亦不见十分高贵。比如在冬天,她常穿的就是一件茶青色缎子皮袄,见客时就另换一件丝的或织锦的新旗袍。慈禧与多数女人一样喜欢检阅和欣赏自己的衣物。有些衣服虽是从不再穿,却因有纪念意义,如数十年前她为贵妃时穿过的衣服等,时常要叫太监取来把玩,追念往日的绮年玉貌、美景良辰。即使在出行途中,每隔四五天工夫,她也总要把所有的衣服等等查看一番。那些衣物每三袭盛放在一个朱红漆的木盘中,由两个太监抬到慈禧面前,全部看完,不啻上千百人的队伍。太后身高中等偏低,喜欢穿高跟的鞋,有的高达6英寸。她有一款大典时才穿的绣花鞋,鞋底很高,四周缀有小珍珠串,如同穗子一样。

在慈禧身边人的眼里,慈禧直到70岁的时候,还是保养得非常好,身上的肌肤根本不像一个老人,而是一个年轻人。再辅以雍容华贵的服饰,更显得光彩照人。

养生,包括美容,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慈禧对于洗浴就非常重视。慈禧洗脚、洗澡都有讲究。慈禧洗脚不仅是为了卫生,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养,说深了,有点小病小灾的,洗脚比吃药还便当。储秀宫里把给老太后洗脚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洗脚水是极讲究的。譬如:属三伏了,天气很热,又潮湿,那就用杭菊花引煮沸后晾温了洗,可以让慈禧清心明目,全身凉爽,两腋生风,保证不中暑气;如入三九了,天气极冷,那就用木瓜汤洗,活血暖膝,使四体温和,全身柔暖如春。当然,根据四时的变化、天气的阴晴,随时加减现成的方剂,这也可以算是慈禧健身的秘密了。伺候慈禧洗澡和洗脚,专有四个贴身的丫头。洗脚两个,洗澡四个。平常她们也干点零活,但专职是沐浴。这些丫头也是经过训练的。怎样用毛巾热敷膝盖啊,怎样搓脚心的涌泉穴啊,有一套专门的技术。洗脚时,慈禧往椅子上一歪,嘴里不停地与底下人说闲话,享受着洗脚人的搓揉,这是她最松散舒适的时候,宫女常常在这个时间里得到意想不到的赏赐。脚洗完后,如果需要剪脚指甲,两个洗脚的宫女中一个点起手提式羊角灯来,单腿跪下,手持着灯,另一个也单腿跪下,把慈禧的脚抱在怀里细心地剪。这之前还要有个“请剪子”的过程。在慈禧的屋子里有严格的规定,不许摸刀子、剪子。如果需要用,必须要事先请示。伺候洗脚的宫女向内寝的人轻轻说句“请剪子”。侍寝的转禀老太后,慈禧说:用吧,还在原地方。这时侍寝的才敢拿出剪子来交给洗脚的宫女。完毕后,洗脚的宫女请跪安退出,这才完事。

慈禧洗澡的次数和时令有密切关系。如果天热,洗得勤点,夏天差不多要天天洗,冬天隔两三天洗一回,都是在晚上,宫里白天没有洗澡的。洗澡的时间,一般在传晚膳后一个多小时,在宫门上锁以前。因为需要太监抬澡盆、担水,连洗澡用的毛巾、香皂、爽身香水都由太监捧两个托盘进来。太监把东西放下就走开,不许在寝宫逗留。司沐的四个宫女全部一样的穿着,一样的打扮,连辫根、辫穗全一样。由掌事儿领着向上请跪安,这叫“告进”。算是当差开始。在慈禧屋里当差,不管干多脏的活,头上脚下都要打扮得很利落,所以这四个宫女,也是新鞋新袜。太监把澡盆等送到廊子底下,托盘由宫女接过来,屋里铺好油布,抬进澡盆注入温水,然后请慈禧宽衣。

当然,慈禧对于饮食也是非常讲究的。裕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慈禧对于饮食的知识极为渊博,大概可以使当代许多专家吃惊。慈禧爱吃清炖肥鸭。即将鸭洗净,加调味品装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软,慈禧则只食几筷最为精美可口的部分。

慈禧对鸭子情有独钟。请看慈禧在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晚膳的食单,20多道菜式中,鸭肴就有“燕窝如字八宝鸭子”等七种。熏炙菜肴如烤鸭、烧乳猪、熏鸡、煨羊腿等也合慈禧的口味。

慈禧年轻时最爱吃酥脆如“响铃”的烧猪肉皮。晚年“樱桃肉”取代“响铃”,成为慈禧特别中意的一道菜。

遇到节日,比如重阳节,御膳房还额外为慈禧做菊花、枣泥、八宝等各种花糕上供,还有各式饽饽。这天慈禧要到颐和园排云殿吃一种慈禧最爱吃的专用木炭和松枝烤出来的“烧饼夹烤肉”。慈禧对于小吃也很喜欢,爱吃小窝头、臭豆腐。小窝头,是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西逃时没的吃,见一群逃难的正在啃窝窝头,一个足有四五两重,讨来一吃,十分可口。慈禧回宫后命御膳房做窝窝头,却再也没有挨饿时吃的那种美味。御膳房绞尽脑汁,用栗子面加白糖做出一两一个的小窝窝头,慈禧虽觉得还是没逃难时吃的窝头那么香那么甜,也总算将就了,御膳中也就多了一品佳点。臭豆腐,必是王致和的臭豆腐,慈禧每顿饭都离不了,而且必须当天从“王致和南酱园”买来。

再看一份慈禧过生日的菜单:火锅二品:猪肉丝炒菠菜、野味酸菜;大碗菜四品:燕窝“万”字红白鸭丝、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如”字八仙鸭子、燕窝“意”字什锦鸡丝;中碗菜四品:燕窝鸭条、鲜虾丸子、烩鸭腰、溜海参;碟菜六品:燕窝炒烧鸭丝、鸡泥萝卜酱、肉丝炒翅子、酱鸭子、咸菜炒茭白、肉丝炒鸡蛋。

上述所列出的十六品菜,菜名并不出奇。其中除燕窝外,以寻常鸡鸭肉为主,有如今日普通小菜馆都能吃到的家常菜。

除了吃饭,饮茶也绝对不能含糊。

慈禧可以说是嗜茶成癖,特别讲究。其中尤其爱饮花茶。慈禧泡茶用的水是当天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所饮的花茶不是经过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刚采摘的鲜花,搀入干茶里再泡入茶盅,饮起来既有茶香又有花香。慈禧讲究饮茶用白玉茶杯。金茶托上放三盏白玉杯,中间是茶,两边是花。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慈禧的寝殿有炕有床。慈禧睡觉所用的炕也不怎么特别,只是下面铺的软褥比普通的厚一些,冬天要铺三重,春天铺二重,夏天也要铺一重——这也许是因为慈禧年事已高,比较怕冷的缘故。软褥上罩着一条绸毯,每隔两三天更换一次。慈禧的寝宫内,除却夏天,平常总得生一个暖炉,只是冬天烧得旺些。慈禧还有一奇枕,长约十二寸,其上有一个三寸见方的小洞,其中填以曝干之花。这是因为,有一次抓住了一个偷进颐和园想加害慈禧的人,其后,除加添卫士之外,慈禧还将枕头改成了这个样子。慈禧认为,这样可以使慈禧在睡觉时能听到附近的声息,便于防范。德龄曾亲自躺上去试过,觉得这枕上的一孔,确有几分扬声筒的功效。

另外,据《清宫二年记》(又名《紫禁城的黄昏——德龄公主回忆录》)记载,慈禧经常在秋菊傲霜怒放时,采摘大朵丰满的菊花、野菊花,暴晒后装入枕袋,置头下就寝。

慈禧用菊花装入枕头,有什么根据吗?原来,以菊花晒干作为枕心,称之为菊花枕头。这种菊花枕头由来已久,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菊花枕”的记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采菊作枕头的习惯,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此外,他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亦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到了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由此可见,“菊花枕”确实有非凡的功效,对此,慈禧当然不会放过。

其实,不仅慈禧国历代的医生善用菊花来治病防病,外国也很重视菊花。在欧洲,医生就以菊花泡水,让患头痛病的喝下,便可慢慢缓解;若是属于慢性头痛而反复发作的,通过睡菊花枕头,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朝鲜医生对于患头痛病者,经常令其用菊花根煎水服用,也很管用。

慈禧之所以喜用菊花枕,原因就是其清热疏风、益肝明目、抗感染、治头痛头晕等方面的效果。

慈禧的另一嗜好是遛弯儿。经过长期摸索,慈禧总结出了一个强身健体的独特方法:每年二月惊蛰一过,即顺应节令,开始遛早弯儿。早晨梳洗完毕,吃一小碗百合银耳,走出寝宫,由小李子陪伴、崔玉贵跟随,带着四个侍女排成两行遛弯儿。这时慈禧几乎不说话,静悄悄地数着脚步走,不愿有任何事情打扰慈禧的宁静。一边遛,一边还有规律地摆首、停步、吸气、调气。同样,晚膳后,慈禧也必绕寝宫巡行一周。慈禧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参与政事,执掌政权长达四十八年之久,与慈禧懂得强身健体之法并旷日坚持锻炼有很大关系。

信修明著《老太监的回忆》也说:还政期间,平日,太后早膳后即出殿。在各处步行约半小时,回殿中踢毽子,有时静坐,念佛,或书或画,吃水烟,喝茶,在殿内稍稍活动。12点钟后,进寝宫歇午觉。午觉醒来,喝茶吃烟,然后出殿绕大圈子。下午五六点传膳,膳后仍绕一小圈,回殿掷骰子。玩法即旧时“升官图”变相,名“庆寿图”。八位各占一仙,会亲的王妃和格格均加入。如无会亲者,仅有四格格、元大奶奶、崔玉贵和当班的御前首领,人数不够,一人可兼二仙。司房太监执笔记点。如闻高喊,吕仙四豹子,那就是太后赢了。而后即准备归寝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