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三种自然选择 (1)

自然界通过分裂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通过稳定性选择使物种特征更加明确,每个物种的成员之间体形、特征、智力、行为等更加接近;通过定向选择促进整体的适应性。财富的进化也完全遵从这个规律,通过变异和淘汰来筛选出进步的财富创造模式。稳定性选择时期,创新注定没有出路;别人进行转型的时候,也许是我们最不应该转型的时期。

自然选择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塑造了世界上生物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生物的整体进化。在生物世界里,同一个物种的个体差异通常都比较小,而物种之间的差异则比较大。要么就是虎,要么就是狮子,似虎非虎的动物通常是没有的。大象的体重、体形都处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有像犀牛一样重的大象,也不会有超级大象。

每个物种特征都非常明确,体形、特征、智力、行为等非常接近,这是由稳定性的自然选择方式造成的。这种选择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淘汰两端,保留中间。通过遵循中庸之道的方法,使正态分布的曲线越来越窄。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自然界总是倾向于稳定性的选择。我们可以把这种稳定性选择看做是进化中的优化过程,因为位于两端的“有希望的变种”绝大多数是没有希望的,在自然的竞争中,中间的多数倾向于被淘汰。以体形为例,在一种动物中,体形趋于平均就是这种选择方式作用的结果。在动物的种群中,体形大的雄性更容易获得**权,自然界总是选择体形大的、强壮的留下后代。但是体形本身又会受到自然资源和身体的某种约束,比如不容易得到足够的食物等等,于是一个种群在漫长的自然进化历史中,体形就趋于平均。而体形较小的则受到了生殖方面的压力,因此就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对于胎生动物而言,出生时体重沉往往生存概率就比较大,但是,体重沉则会使母亲的生产变得十分困难,尽管出生时体形比较大,若无法得到抚养也会被淘汰。于是,每种动物出生时的体重就被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同时,我们也不要认为自然界总是青睐中庸之道,“正确的大多数”有时也会遭到大量淘汰,保留下来两个极端,然后慢慢地分化,以至于最终产生了两个新的物种,久而久之造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家养动植物,就是通过淘汰中间品种,造就了家养生物同种之间巨大的差异。正如《物种起源》中写道:

“养鸽者不要也不喜欢中间标准,只喜欢极端类型。”在这一熟知的原则下,他们就都选择和养育那些喙愈来愈长的、或愈来愈短的鸽子(翻飞鸽的亚品种实际就是这样产生的)。还有,我们可以设想,在历史的早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里的人们需要快捷的马,而别处的人却需要强壮的和粗笨的马。最初的差异可能是极微细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连续选择快捷的马,另一方面却连续选择强壮的马,差异就要增大起来,因而便会形成两个亚品种。最后,经过若干世纪,这些亚品种就变为稳定的和不同的品种了。

人类的祖先是猩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较为正确的说法是人和猩猩有共同的祖先。由于某种现在尚未完全清楚的原因—也许是生存环境导致获取食物和生殖策略的微弱差异,经过世代的积累,其中一个分支变成了人,另外一个分支变成了猩猩,而它们祖先的形态则消失了。

我们把淘汰中间、保留两端的选择机制称为“分裂选择”。分裂选择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自然选择喜好极端的原因在于极端的类型在获得自然资源方面更有好处,于是在强烈的竞争中得到保留。长此以往,各种类型的生物就以各种不同的形态挤满每个可以提供生存环境的角落。

自然界还有一种定向选择的方式在“导演”物种的进化。这种进化通常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迁导致的。随着青藏高原的逐渐隆起,氧气变得越来越稀薄、温度变得越来越寒冷。这样就逐渐淘汰了种群中呼吸效率低、耐寒能力差的个体,保留下来的都是呼吸功能强大,又具较好抗寒保护能力的个体,藏羚羊和牦牛就是这种定向选择的结果。

自从弗莱明1928年发现抗生素以来,人类与细菌的战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成果正在日益受到腐蚀,因为细菌的抗药性也在进化,这就是一种定向选择的自然进化方式。任何一个特定的细菌都不会在与抗生素的斗争中得到“锻炼”,但是数量众多的细菌,总有微小的差异,相同情况下,抗药性稍微强一点点的总是被保留,细菌的繁殖速度又非常快,所以经过世代的积累,一种细菌就会变得抗药性较强。

稳定性选择

总体上看,商业也是通过这三种选择方式得到进化的。一个被稳定性选择力量所主导的行业,总是呈现出趋同和集中的趋势。分裂选择则使行业出现中间陷落的状态,例如,产品分布在高端和低端,而中段产品消亡。定向选择所选择的行业则出现了一种转型的状态,转型的原因在于产业其中一端遭受了强烈的进化压力,如低成本者的介入使产业重心在世界范围的转移等。

三种选择力量会给企业和行业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企业必须认清当下遭遇的选择力量,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追随一些时髦的概念。当流行转型时,全社会似乎都在谈论转型;流行创新时,就像革命运动一样号召全社会进行创新。这正是我们尚不懂企业进化规律的写照。

一个稳定而古老的行业通常是受到稳定性选择的压力而形成的。假如仿效门槛很低的一种经营方式或者产品被证明是有效益的,整个行业就会立即受到稳定性选择压力的作用,迅速仿效这种成功的产品或者经营模式。

在金融行业,所有银行都提供非常类似的服务和产品,当一个银行在进化中产生一点有效的进步时,会迅速被其他所有银行仿效。例如,有的银行开始给小客户的存取款设置障碍,让很多人拥挤在少数的窗口,从而降低他们在此地存取款的愿望,因为银行认为这种小额度的客户无法给自己带来回报。一旦一个银行推行了这种方法,并被证明对顾客筛选是有效的,所有的银行都会采用同样的方法。

在白色家电领域,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种类虽然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厂商几乎都在制造同样款式、同样外观、同样功能的产品。惠尔浦的CEO甚至无法在20英尺远的地方分辨到底哪台洗衣机是自己的,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的城市“千城一面”总是被诟病,人们希望看到建筑物和城市风格的多样化,可是在人们开始行动时,还是会选择“千城一面”,这也是稳定性选择的结果。我们观察城市的建筑物就会发现稳定性选择的进化痕迹。几年前,我发现很多城市的建筑物外形设计上追求标新立异,可当这些楼房建成之后,人们发现创新的外形不但不能获得美学上的成就,同时在实用性上也比较差,要么就浪费了材料,要么就牺牲了空间,于是人们转而追求稳妥的设计,大家都开始设计差不多的方形楼宇。

只要一个行业发展时间足够漫长,通常都会受到稳定性选择,因为时间已经淘汰掉了不合适的产品,不合适的经营模式、不合适的材料等等,剩下来的都是一些比较有竞争力的物种。

稳定性的进化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并且对于生物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进化中优化的力量,市场随时都在选择有竞争力的产品,让它生存下去,淘汰缺乏效率的模式。

在世界疯狂变化的时代,可口可乐的口味一百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也是稳定性选择的结果。下面的案例,在很多地方被引用:

1982年可口可乐开始实施代号为“堪萨斯计划”的划时代营销行动。2000名调查员在十大城市调查顾客是否愿意接受一种全新的可乐。其问题包括:如果可口可乐增加一种新成分,使它喝起来更柔和,你愿意吗?如果可口可乐将与百事可乐口味相仿,你会感到不安吗?你想试一试新饮料吗?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12%的顾客对新口味可口可乐表示不安,而且其中一半的人认为以后会适应新可口可乐。在这一结论的鼓舞下,可口可乐技术部门在1984年终于拿出了全新口感的样品。品尝者对新可乐的满意度超过了百事可乐,调查人员认为,新配方可乐至少可以将市场占有率提升一个百分点,即增加2亿美元的销售额。

但更换百年配方毕竟是天大的事,为了万无一失,可口可乐又掏出400万美元进行了一次由13个城市的19.1万名消费者参加的口味大测试。在众多未标明品牌的饮料中,品尝者仍对新配方“感冒”,新可乐以61%∶39%的压倒性多数战胜旧可乐。

正是这次耗资巨大的口味测试,促使可口可乐下决心推陈出新,应对百事可乐的挑战。

1985年4月23日,行销了99年的可口可乐在纽约市林肯中心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公司百年历史中最有意义的饮料营销新动向”。郭思达当众宣布,“最好的饮料—可口可乐,将要变得更好”,新可乐取代传统可乐上市。

对于可口可乐案例的解读有很多。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测试结果和实际的销售结果不同是一个关键点,其原因在于稳定性选择的力量,因为老可乐已经有相当的情感和品牌因素,仅仅是“口味略差一点”并不足以动摇它稳定性的地位。假如新可乐口味改善很多,或者可口可乐公司花费更多的成本来改变人们的习惯,或者建立一个新的可乐品牌,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新的口味就可以在进化中被选择。

稳定进化使公司产生了产品趋同、经营模式趋同、利润趋同的现象。在稳定性进化控制的行业,成本优势、品牌优势或者是垄断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广义上讲,在行业之间也会出现稳定性选择。由于计算机、通信、软件、互联网服务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司相互进入对方的领地,我们惊呼:“天下大乱了!”但到头来,我们却发现,世界并不是在按预期的方向发展,整体来看,它必然会被稳定性选择力量将各个公司相对地固定在一个点上。

若干年前,深圳万科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而且有很多赚钱的业务。最后,万科出售了其他业务部门,只保留了房地产,成为了一个赚钱大户。这种进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淘汰了其他行业,而是在万科所涉及的几个行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稳定性选择趋势,房地产正好赶上了最肥的时候,所以万科的策略可以看成是集中力量,占据大利润区,适应稳定性选择。

在多元化盛行的中国,万科的减法很受推崇。我不认为这种模式适合在所有的时期、所有的情况下复制,关键是要看自己所受到的进化压力到底来源于何方。只有稳定性进化是一种主要力量时,聚焦战略才是比较合适的。

分裂选择

第17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1)第18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2)第7章 达尔文的学说 (1)第16章 试错 (2)第15章 试错 (1)第40章 进化压力 (2)第38章 竞争与协作 (2)第34章 生存斗争 (1)第47章 同化 (2)第27章 群居生活的后遗症 (4)第23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第31章 鹰派的终结 (2)第17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2)第42章 三种自然选择 (2)第22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第17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1)第21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第39章 进化压力 (1)第11章 越生物的进化原理(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2)第17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1)第7章 达尔文的学说 (1)第8章 达尔文的学说 (2)第36章 生存斗争 (3)第5章 人性与财富 (3)第46章 同化 (1)第36章 生存斗争 (3)第10章 越生物的进化原理 (1)第38章 竞争与协作 (2)第43章 分化 (1)第23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第8章 达尔文的学说 (2)第4章 人性与财富 (2)第20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第17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1)第37章 竞争与协作 (1)第30章 鹰派的终结 (1)第40章 进化压力 (2)第24章 群居生活的后遗症 (1)第15章 试错 (1)第28章 自私的由来 (1)第47章 同化 (2)第26章 群居生活的后遗症 (3)第36章 生存斗争 (3)第5章 人性与财富 (3)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1)第6章 人性与财富 (4)第7章 达尔文的学说 (1)第16章 试错 (2)第47章 同化 (2)第8章 达尔文的学说 (2)第36章 生存斗争 (3)第28章 自私的由来 (1)第16章 试错 (2)第42章 三种自然选择 (2)第30章 鹰派的终结 (1)第22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第18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2)第36章 生存斗争 (3)第20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第8章 达尔文的学说 (2)第45章 分化 (3)第20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第16章 试错 (2)第23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第37章 竞争与协作 (1)第38章 竞争与协作 (2)第4章 人性与财富 (2)第42章 三种自然选择 (2)第1章 前言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软件处理方式 (3)第18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2)第35章 生存斗争 (2)第43章 分化 (1)第30章 鹰派的终结 (1)第31章 鹰派的终结 (2)第34章 生存斗争 (1)第46章 同化 (1)第1章 前言 (1)第51章 预知未来 (3)第44章 分化 (2)第33章 鹰派的终结 (4)第23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第10章 越生物的进化原理 (1)第7章 达尔文的学说 (1)第15章 试错 (1)第42章 三种自然选择 (2)第1章 前言 (1)第28章 自私的由来 (1)第48章 同化 (3)第49章 预知未来 (1)第4章 人性与财富 (2)第19章 企业是进化的生物 (3)第28章 自私的由来 (1)第48章 同化 (3)第45章 分化 (3)第50章 预知未来 (2)第35章 生存斗争 (2)第32章 鹰派的终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