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

晦明不干了,他说道:“陛下,这贫穷愚昧,积弱贪污都是坏的,所以可以称之为鬼,但宗教并不都是坏的呀,总不能灭佛吧。”

朱由校笑道:“大师不用急,朕当然不会灭佛,朕所说的宗教是指一些引诱领信徒为害的邪教,或者是强迫别人信教的邪教。至于佛教,朕会清理那些假和尚,严格度牒管理制度,并且改革庙产庙田管理办法,佛教还是有一定的用处的。”

晦明听皇帝说佛教还是有一定的用处的,虽然心里有些不痛快,但只要皇帝不灭佛,那就没什么问题,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朱由校心里则想着要如何消灭这五鬼。想发布一个圣旨,然后就解决掉所有问题,那是朱由校穿越以前的想法,现在他当然知道没那么简单。而这五鬼,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不付出大量的精力,不经过长期的时间,想要战胜他们消灭他们,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五鬼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消灭的就是贫穷了。而朱由校现在还只想到农业合作社和工业化两条路子。农业合作社倒是不难,但工业化问题就大了,凭朱由校的高中知识,内燃机和电动机他都知道原理呀,但他造不出来呀,退一步说,他会造也不行呀,因为没有他所需要的金属呀,电力呀,汽油呀。

所以工业化是个各行业同时进步的过程,超前的原理确实有指导作用,很重要,但也就仅限于很重要,要一步步慢慢来,先把蒸汽机弄出来,然后小型化,然后造内燃机,这样才有可能。想到这里,朱由校突然对外出巡查失去了兴趣。应该了解的都已经了解了,现在只想要快些回京城,看着自己撒下的种子一颗颗发芽,自己还可以帮这些幼芽松松土,施施肥,捉捉虫,让它们忙长成参天大树。

他对魏忠贤道:“厂臣,朕想快些回京,你按最快的路线走。”

魏忠贤惊讶地问道:“迁安铁厂不看了吗?”

朱由校摇摇头:“不去了,回京师了去兵器局铁厂看也是一样的,朕要忙的事太多,回到京城才能安下心来。”

魏忠贤自然是大喜,他本来也不大赞同皇帝出来搞什么微服私访,主要是怕出事。他找来同行的东厂番子,仔细问过后回来说道:“圣上,要想快,走水路最快,从滦河直入海,再从大沽入卫河,再从漷河就可以到张家湾,经玉河再到京城。”

朱由校道:“那就这样吧,朕急着呢。”

客氏道:“哥儿,既然出来了,急也是急不好的。魏公公,你要注意,最重要的是皇上的安全,一定要先把沿途都打探好,然后再走,多从各地官府要船,要最好最大最坚固的船。宁肯慢一点,也不能出什么漏子。”

朱由校道:“奶妈,本来说是陪您出来玩玩散散心的,结果却又这么快就回去了,让您没有尽兴呀。”

客氏笑道:“妾身一辈子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车也坐了,船也坐了,各处的风景都看了,还有什么不尽兴的。其实说起来,妾身更愿意在京城不出一步,这样哥儿也就不会在外面受苦了。”

朱由校摇了摇头道:“外面以后我还是会来的,只是现在心里忧虑着许多问题,总要把这些事都解决得差不多了才能松下这口气。奶妈,下次蒸汽火车建成了,我再陪您坐火车,到时从这里到京城,不要一天就可以到了。”

客氏笑道:“这可是几百里路呢,妾身如果和段妃一样骑得马,倒是一天可到,坐车一天可到不了,不要说是火车,就是水车也不行呀。”

朱由校笑了:“那好,等建成了奶妈就知道了。不出三年,一定可以建成的。一天可就不只到这里了,可以直达山海关了。”

客氏也笑笑不再说话,只要皇帝心情好了,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就是说一天到南京,那也没有问题。

魏忠贤派出锦衣卫打前站,很快从迁安县城调集了几艘船,当然用的是东厂的名义。众人上了船,沿着滦河而下。

从迁安到卢龙,然后到滦州。这一路上,众人看到两岸的景象,比之延庆那一路要好一些,至少房屋没有那么破败。

滦河下游是葫芦河,在入海口,锦衣卫已经准备好了海船,放船向西,晚上来到一处海湾,船的左边是一座岛,右边是陆地。魏忠贤说,这就是曹妃殿岛。

段英听说是曹妃殿岛,就要求要去看看。反正出于安全考虑,晚上不会行船,于是魏忠贤就命令在岛上住宿。

吃过晚饭后,朱由校一行去看曹妃殿。段英在塑像面前叩了几个头。朱由校问道:“这个是谁?”

段英道:“这个就是曹妃。相传在唐朝时,唐太宗东征路过此岛,因躲避风浪邂逅当地渔女曹娴儿,两情相悦。后来,这名侠骨柔情的渔女为治疗唐太宗眼疾勇闯险滩,捕捉海鳗,不幸身中蜇毒,不治而亡。唐太宗感其一片痴情,追封为妃,并颁旨在岛上建庙塑像,赐名曹妃殿。”

朱由校笑道:“她只是追封为妃,英儿你可是正宗的皇贵妃哟。”

段英肃容道:“曹妃为唐太宗能献出生命,臣妾为了皇上也是一样的。”

朱由校拥住她道:“我知道英儿对我好。我为了英儿也可以献出生命。”

段英捂住他的嘴道:“皇上身系天下,不可再出如此之语。我们三姐妹能得皇上宠爱,已经觉得是上天垂怜了。只愿皇上龙体安康,大明丰饶富足,天下子民能免受饥馑之苦,那妾身就心满意足了。”

朱由校举手道:“朕今日在曹妃像前发誓,朕必让大明子民,都活得有尊严,朕必让蛮夷之辈都灰飞烟灭,朕必让中华之疆土,遍布这整个地球,朕必让这天下,永远都是我中华的天下。愿列祖列宗保佑,愿中华民族的英灵保佑,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

第二卷完!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二章 抢功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思引子(主角不会重用东林党,更不会重用圆嘟嘟)第五章 锦衣卫第七十八章海军都督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三份和约第五十八 北虏犯延安第三百六十二章 欧洲方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教育法第一百一十章签订和约第五十七章 小小粉丝第七十三章前倨后恭第三百四十七章 建设化龙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六十六章 玻璃镜子第两百二十一章 私有财产保护法(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游西苑第八十八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二)第六十七章 张家口第九十七章 献城第两百二十六章 《儿童保护法》(下)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决定第五十五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三百一十七章 说服察哈尔第七十九章济州岛第三十四章 收税准备第三百四十二章 还有这么穷的地方?第一百章兵器局里论气压第一百五十七章 虾夷和苦夷第四十一章王丙第一百二十七章 围城第两百六十九章 十年纲领第九十六章海湾之战第六十二章 卖地的设想第两百三十四章 太子上学(七)第两百二十二章 私有财产保护法(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教育法第一百一十五章杨涟也会杀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村新貌第一百四十七章 准备战斗第两百三十一章 太子上学(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杀皇太极第三百三十五章 小岗学堂调查第七十一章谈判(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宁愿对你不好第三十七章 请陛下重收矿税(庆祝第一舵主“朕躬钦处军国事”诞生)第五十二章卢象升的应对第六章科学实验第三十七章 请陛下重收矿税(庆祝第一舵主“朕躬钦处军国事”诞生)第一百三十八章 算旧账的来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驿站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第两百七十五章 攻下旧港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与教育第一百三十章 大明皇家海军学校第一百七十四章 路通天下(四)第四十二章 败奢寅第八十四章辽东与西南第一百三十九章 清河店第两百二十六章 《儿童保护法》(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极的担忧第一百九十章 拔苗助长的科学研究第九十二章 兄弟阋于墙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想改变东林第三十八章 商业税(庆祝第一舵主“朕躬钦处军国事”诞生)第一百三十一章 满桂结婚了第二十八章 宝钞司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九十一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五)第十六章 建奴求和第七十九章 问话熊廷弼(感谢第一护法朕躬钦处军国事支持)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台第四十五章 苏州抗税(一)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两百九十章 向小海而来第四十六章 冯梦龙第六十八章要钱不要官的满桂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税(十)第三十七章 杨三的遭遇第三百三十三章 穷得有道理第六十二章 卖地的设想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结局(中)第两百九十六章 准备发行纸币第两百九十六章 准备发行纸币第四十六章 苏州抗税(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再起战端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胜第两百九十四章 尘埃落定第七十四章移民小硫球第九十一章讲道理的白健森第九十七章 献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西班牙人来了第二十九章 铅笔第八十五章谁是郑成功第一百一十四章扬州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