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脏与手足

朱由校终于回到了京城。大臣们都喜出望外,本来说好的一个月的微服私访,大家都生怕皇帝会超过一个月。不想朱由校只出去了二十二天就回来了。

而朱由校在晚上安抚了张嫣和王婉的怨气后,第二天腰酸背痛,就被客氏叫了起来,因为今天要召开大朝会。

群臣请安毕,各自安座。首先出列的是骆思恭,本来按原来的规矩,锦衣卫是不在朝堂上回禀事情的,但朱由校认为锦衣卫办的事可以公之天下的,就可以在朝堂上回禀。

骆思恭道:“陛下,延庆卫不法事已经查毕,共计有李承思,袁崇焕,刘思存……等人犯有包揽诉讼,强迫军户代耕,多收军户所得,扣留军饷,逼死人命,强娶民女诸罪,请陛下圣裁。”

朱由校不高兴地说道:“这么多人都犯了这些罪吗?一个个人的罪名理清楚,将它交给大理寺。”

可怜骆思恭以前根本就没有在朝堂上干过这种事,一时被训斥得呆住了。这时大理寺卿上来解了他的尴尬。大理寺卿问道:“陛下,真的把这个案子交给大理寺处理吗?”他声音颤抖,显然颇为激动。

朱由校知道锦衣卫平日就能自己办案,根本就不把大理寺放在眼里,只服东厂一家。所以大理寺卿听说把锦衣卫办的案子交到大理寺来,自然极为高兴。

朱由校点点头道:“锦衣卫将案件移交到大理寺后,你们根据各人所犯罪行按律定罪。不过此事性质极为恶劣,可不可以用重刑来惩戒后人?”

大理寺卿有些犹豫,听皇帝的意思,显然是想要加重他们的罪,如果自己说不可以,那显然皇帝会不高兴。他想了想,牙一咬回道:“臣以为,只能以罪行来定刑罚,不可加重或者减轻。”

朱由校不由得看了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一眼,大理寺卿叫做吴仁度,朱由校问道:“吴卿,为何不可?”

吴仁度回道:“陛下,如果因其性质恶劣所以加其罪,因其性质不恶就减其刑,则大明法律再无严肃可言,臣以为,除非法律规定某些罪行要重罚,不然不能因为陛下一句话就加重其罪。”

朱由校不由得想起了后世的一句话:法律应该是刚性的。看来是自己太随意了,他点了点头道:“吴卿之言有理,那就按律条判吧。另外赐吴卿彩币五,以嘉奖其敢言善言。”

吴仁度其实已经做好了被训斥甚至被赶出朝堂的准备,不想皇帝不断没有怪罪他,反而还嘉奖他。他感动莫名,跪下来说道:“陛下,老臣出言无状,顶撞君父,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笑道:“吴卿请起,有道理的话,不叫顶撞。这事是朕想岔了,吴卿所说,才是律法的真谛。律法的严肃性,就在于它的不可通融,随便加重或者减轻刑罚,确实是不妥当的。”

吴仁度叩了一个头道:“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他大臣也不得不一起叩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道:“众卿平身。可还有在奏事的大臣?”

书记官上前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群臣便欲退去,朱由校急道:“朕还有事要说,众卿先且安座。”群臣这才坐回自己的椅子或者蒲团上。

书记官满头大汗,跪倒在地道:“臣假传圣旨,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摇头道:“以往朕说这句话后,你都是接的这句,这不能怪你,是朕刚才问错了,你起来吧。”

书记官这才又叩了几个头,然后才爬了起来,从袖子里拿出一条手帕,悄悄地擦着头上的汗。

朱由校站了起来,向下面走去,走到六部尚书的座椅前时,坐在椅子上的大臣们都站了起来。朱由校让他们坐下,方从哲道:“哪有陛下站立而臣等安座的道理呀。”

没有办法,朱由校只好回到龙椅上,坐了下来。刚才本来想好的满怀激情的话却再也说不出来,看着群臣看向自己的眼神,只好开口道:

“朕在前些日子去宫外走了一遭,看到的情景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呀。一家人穷得只有一条棉被,小孩子平日都是不穿鞋子的,要穿也只能穿草鞋。一家三口壮劳力,勉强可以混个两餐温饱,是两餐呀,现在你们谁家一天只吃两餐?”

“朕的军队,在西南之地为国平判,流尽了鲜血,而他应该得到的一千块抚恤金竟然变成了十块,家里应该分得的五十亩地也不见踪影。”

“卫所的军户,全部变成了将官的私产,本来应该分给他们的屯田被将官和地方官员变成了将官的私田,他们在本来应该是自己的田地上为别人耕种,却连饱腹都常常做不到,他们的哭号,不知道你们是否听到。”

“这样的官员,这样的将领,朕不知道国家养着他们是为了什么。朕曾经听过一句话: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而我们的官员整天忙着些什么事呢?攻击别人是奸邪,只是自己是正确的?揪着几十年前的旧案子不放,要求将他们心目中的奸邪驱逐出朝堂。认为朕的京师大学堂里的知识是邪说,应该禁绝。”

“因为朕是皇帝,所以他禁绝不了,于是禁止家中子弟来考大学堂,禁止家中小孩子进小学堂。认为圣人之学就可以让天下太平,河清海晏。认为机器之物是奇技淫巧,徒乱人心。”

“官员是什么?先帝曾经对朕说过,官员是皇帝治理天下的延伸。朕一个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天下的,所以官员就是朕的帮手,帮什么呢?帮朕治理天下。”

“既然是帮朕治理天下,那当然是按朕的要求来做,而不是按你们想的来做。朕让你做的,你就做,朕不让你做的,你就不能做!”

“如果把朝廷比作一个人,那朕就是心脏,你们就是手足。是由朕来告诉你们如何做,而不是由你们来告诉朕如何做。当然,朕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你们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吴卿刚才所做的事。朕不是全知全能,所以你们可以帮朕提出建议,但是,大方向只能由朕来把握。”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八十九章准备攻打萨摩第六十九章 范永斗第两百四十九章 雇佣军的组成第一百四十章 在吕宋的新政体设想第七十八章 失广宁第二十四章 沈有容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觉华岛第九十六章海湾之战第二十二章 大明周报第五十六章 孙屠夫的第二击第三十四章 收税准备第三十八章 以血还血第八章火器改革第一百六十九章 皇家科学基金会第四十二章刘兴祚第四章又遇见你第五十三章戴春风的春风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一百一十五章 论二代的正当性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八十七章六科教授朱由校的日常第一百二十三章 追击与反追击第二十三章 京营现状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十二章 挑选军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安排卧底第二十八章京师大学堂(二)第七十三章前倨后恭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六十七章 安南(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查税(一)第两百八十二章 再下莱林第二十二章 大明周报第三章 哕鸾宫失火第一百零六章 细胞学说第两百零一章 收复河套(六)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议日和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三百零六章 围攻府衙第两百五十章 汉人不得为奴第二十九章 铅笔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与教育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两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动之漠南蒙古第四章 移宫案余波第三百三十九章 驿站第一百一十五章 论二代的正当性第九十五章 多说无益第两百二十一章 私有财产保护法(中)第四十二章 败奢寅第四十三章 战成 都第一百二十一章 觉华岛之战(中)第十三章 大撤退第两百四十四章 开始谈判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华多俊才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思第八章 一边倒的战事第一百八十七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第一百三十五章 冬季攻势的失败第九十七章 献城第三章 鲁钦的进击第十三章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七十九章 问话熊廷弼(感谢第一护法朕躬钦处军国事支持)第一百九十章 拔苗助长的科学研究第两百三十六章 《忠贞大将军》第三百五十七章 袋鼠和黑人第四十二章 败奢寅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一百零五章备战第八十九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三)第两百八十一章 东吁第一战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抢占云阳堡第一百二十一章 觉华岛之战(中)第二十七章 讲武堂第二十九迁安铁矿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让第七十章 安南(五)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一)第十六章救兵来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妇女儿童保护法》第两百九十七章 与权阉的对话第二十七章 讲武堂第一百三十二章 炸药包第六十八章 安南(三)第二十章辽东第一大侠第三百一十七章 说服察哈尔第二十八章 威武曹文诏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华多俊才第两百九十章 向小海而来第一百五十六章 虾夷岛可以成为农业基地?第两百八十一章 东吁第一战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思第二十七章京师大学堂第一百五十章 何腾蛟第四十四章 败奢军第十五章 年前杂事第九十七幕府来援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宁愿对你不好第一百八十三章 查税(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