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减租

朱由校说着歇了一口气,端着龙椅旁边的饮子喝了一口,是客氏密制的蜂蜜金银花饮子,甜而不腻,的确是好东西。

而方从哲等人已经跪倒在地,在皇帝歇口气的功夫,大臣们一起叫道:“惟陛下能作威作福。”

朱由校笑了:“是呀,惟朕能作威作福。那么朕宣布,官员所做之事,一月一查,看一看到底做了些什么事。为治下子民做了些什么事。”

底下大臣哄的一声就炸天了,皇上要重开考成法。徐光启在任吏部尚书时,在天启三年的京察中已经将考成法的一些原则运用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并没有真正的恢复考成法,而现在终于要正式重开了。

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十一月,上疏奏请正式推行考成法。考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张居正的考成法有两个最主要的考核方面,一个是税收征收率,一个是盗贼抓获率。税收征收率以及盗贼抓获率低于九成,考核的结果便就会判定为不合格。

这种方法有着极好的效果,在考成法推行之前,明朝岁入不过两三百万两白银,而推行之后,增加到每年四百五十万两左右,这样财政收入就从以前的入不敷出变成了略有盈余,张居正十年首辅,原来空空如也的太仓库里面已经有了七八百万两白银。

但朱由校问过了徐光启和方从哲等人,考成法确实在财政收入方面有奇效,但也有问题。叶向高就说过:“税收能否如额征足,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不完全决定于县令知府的能力和办事态度;盗匪就擒或漏网,更多出于偶然的机会,如果上官不顾困难,一味地逼迫下属,下属又逼迫兵丁,就会促成许多嫌犯屈打成招,这就不符合王朝清明宽厚的治国精神。”

而徐光启说得更为直白:“上司票取、书仪、岁送、荐谢之费,无不要钱。近来,发展至每遇考满朝觐,动辄三四千两白银。这些银子不会从天而降,自地而出,各级官员能够清廉吗?每逢京察之时,科道上的官员称之为开市。”

所以考成法的两个弊端也很明显:施政的不宽厚,官员的腐败加剧。朱由校和内阁及六部尚书商量后,决定将考成法稍做修改。

书记官叫道:“仔细,莫要君前失仪。”

众大臣的议论声方才收敛。朱由校道:“诸卿,朕要查的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税收,二是盗贼,三是移民,四是民生,完成度朕设为八成。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责实效。”

众臣这才松了一口气,八成相比九成来说实在是宽松了太多。朱由校接着道:“此四事密切相关,移民做得好,税收就容易完成,盗贼减少,民生昌盛,所以重点是做好移民工作。”

方从哲道:“陛下,不知道移民到底能容纳多少人,此事户部也不清楚,只能由陛下来决定。”

朱由校道:“台湾至少可以容纳五百万人,而且北方的天气这些年更冷了,而台湾至少不虞此事。而日本我们应该移民两到三百万人,而更多的是辽东,现在建奴已经被我近卫军全面压制,即使移民一千万也没有问题。”

方从哲默默算了一下道:“陛下,如此一来,当可以尽最大努力来移民,只是这样一来,内地耕地将导致无人可种的局面。”

朱由校道:“内地耕地是不是有人耕种这不重要,因为只要有那么多耕地被耕种,在海外或者内地都是大明的产出,内地休耕还可以增加墒情,来年还可以增加产量,岂不是一举两得。”

徐光启出列道:“陛下,内地耕地是熟地,海外之地是新垦之地,两者产量差别较大。所以移民之事,必须制定计划,先保障内地人有其地,地有人耕,然后再将多余无地农民移民才行。”

朱由校本来想先将无地农民移民他处,这样内地地主将会面临无人可雇佣的地步,地主就会对租种的农民客气一些,减少收租的数量。租地农民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他想了想,说道:“内地租种地主家田地的佃户,交租之后,所剩不足以养家,故而朕以为,必须规定每年租率才行。”

左光斗出列道:“陛下,租种之事,一直以来都是地主与租户相商,从来没有过朝廷强制规定租率之事,请陛下深思。”

左光斗自从东林三尚书被罢后,已经安静了很多。他其实也想了很多,东林走到这个地步,不可能是皇帝打压的问题,因为叶向高,孙承宗都还在内阁,就连杨涟也连得皇帝重用。所以在他想来,东林内部的想法其实也是有些问题的。

但现在他不能不站出来,中国历史上,租地而耕的情况很普遍,而地租的收取都是由地主与佃农进行商量,不存在朝廷强制的先例。现在皇帝想要用朝廷的威权来压制地主,讨好佃农,他觉得不妥当,所以他直接站了出来。

朱由校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左光斗发言了,这时才想起来这个刺头还在呀。他看着左光斗道:“那左御史有什么办法解决佃户无法糊口的问题?”

左光斗这下有些不淡定了,我是御史好吧,我只负责指出这事有什么不妥,并不负责这事到底应该怎么搞,但皇帝问到了,总不能这么回答呀,于是只好回道:“臣曾任屯田御史,深知水利之重要性。如果在北方兴修水利,栽种水稻,将可大大提高产量,则佃户可以糊口也。”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明移民细则》第二十四章 沈有容第五十九章 黄花峪歼敌第一百二十七章 围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远洋舰队第一百四十六章 汤九州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的决定第四十九章 印刷机第七十九章济州岛第五十九章 蒸汽轮船第两百九十章 向小海而来第六十三章 李旦第七十三章廉政公署第一击(二)第五十章 机器的用途第三百四十七章 建设化龙城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战托木斯克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议日和第三十章开平煤矿第两百五十四章 雇佣军二旅第十七章 币制改革第三百六十四章 欧洲乱象第八章 孙屠夫的第一击第六十章四面困辽东之蒙古第五十七章 小小粉丝第八十四章 大战之前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四十五章 苏州抗税(一)第八十三章初战平户第十六章 建奴求和第两百九十五章 送不出去的支票第一百七十五章 查税(一)第两百章 收复河套(五)两百八十六章 东吁局势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税(十)第一百一十五章杨涟也会杀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税(十)第九章 顺天府减租第两百六十四章 牧羊行动之费奇米第一百四十二章 实地考察第一百一十三章 闭城大搜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与教育第六十章 减租遇到了新问题第三十一章 《大明科学报》第六十四章大考试第一百一十七章初到东江第一百八十章 查税(六)第三百二十三章 激战第五十六章 孙屠夫的第二击第七十四章 查抄余波第七十五章 安南(十)第一百二十五章 降了吧第九十九章 辽东策略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儿岛第七十三章廉政公署第一击(二)第两百四十五章 林丹汗的和平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村新貌第三十五章 讲武堂第三百一十四章 拿下托木斯克第三十九章辽东开发公司第七十章 “八大皇商”第四十章 内阁的冲突第一百五十五章 吕宋和虾夷第两百二十九章 太子上学(二)第三十四章 收税准备第两百六十九章 十年纲领第三百四十一章 移民与分家第八十四章琉球第八十一章 卢象升第九十二章协从军第二十三章迁安新村第七十六章台湾第六十章 减租遇到了新问题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四十五章 《水浒传》第五章 坐着上朝(谢谢第一盟主朕躬钦处军国事,特意为盟主加更!)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极的担忧第一百零七章奇货可居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杀皇太极第七十七章 捕鲸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一百一十一章惧内的德川秀忠第四十八章苏州抗税(四)第四十二章刘兴祚第十三章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五十一章 专利第一案(一)第三十五章近卫军回京第三十八章杨嗣昌的后勤策略第三百四十八章 占领鄂木斯克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战托木斯克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府低头第三百一十八章 白城会议第六十五章办工厂第二章 初见第四十八章 日月堂第一百六十五章 黑龙江将军第一百八十一章 查税(七)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应魁第九十章初战萨摩藩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引子(主角不会重用东林党,更不会重用圆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