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冯梦龙

朱由校傻眼了,啊,原来是这样吗?他不相信地问道:“可是书中不是这么说的呀?”

叶向高委婉地回道:“陛下,书中怎么说的不重要,作者把他的行为写出来,就是让大家来看的呀,自己判断的呀。”

朱由校又说道:“可是那些明显是做为英雄而描写的象武松,不也存在滥杀无辜的行为呀,那这是什么原因呢?”

徐光启道:“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自己受了委屈,那就要报仇,至于报仇时杀掉的那些人是不是无辜,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陛下,其实臣觉得象《水浒传》之类的书可以禁也。”

方从哲也说道:“本来书中有杀官造反这种事,并不对朝廷构成威胁,因为他们宣称的是反贪官,这与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不过书中视人命如草芥,一怒之下拨刀杀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们所不提倡的。只是国朝一直以来,少有禁小说话本杂剧之事,文字狱一般来说针对的都是官员。陛下已经赦免方孝孺的后人,如果现在禁《水浒传》,只怕会引起一些人不必要的猜测。”

孙传庭道:“陛下,自古以来,对于舆论之事,堵不如疏,如是陛下明令禁了《水浒传》,只怕反而会提高它的名气,引得更多人去看或者听,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朱由校问道:“那应该如何去疏呢?”

孙传庭道:“这个臣只是觉得应该用疏的办法,至于如何做,小的倒是没有想过,还要请教各位前辈才行。”

这话大家都爱听,前辈们慈祥地看了孙传庭一眼,就开始各自献计了。方从哲道:“首先攻击施耐庵的人品,将他描述成一个因为与上司不和而辞官,依附反贼张士诚,然后又与张士诚反目的小人,这样就可以让人因为鄙视作者而对小说有成见。”

叶向高道:“可以写一出有关施耐庵的杂剧,将他写成一个阴险无耻的人也好,将他写成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也行,那都不是随我们写的吗?”

朱由校想,这是疏吗?不还是堵吗?人的逆反心理他是明白的,只怕这样做还是会适得其反。

徐光启道:“不如我们对话本进行点评,只要点评的人有名,那么这种点评本就会成为定本。点评之时,一定要对那些我们觉得不对的行为特意注明,这样就是由我们来引导舆论了。”

毕自严道:“如果让人重新编一些有关宣和年间宋江事的话本,而和《水浒传》中的导向不同,我们可以狠批宋江,而对象林冲这样的人大加赞扬,并且结局什么的都可以修改成我们想要的模样,这样一来可以分出一部分看《水浒传》的人,二来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让大家自己思考,到底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我相信民众还是有明辩是非的能力的。”

孙传庭也说道:“听了各位前辈的高见,臣倒是有一点小想法,既然作者是要将宋江描写成一个坏人,那就干脆我们在报纸上开展有关水浒传的多场讨论,让民众来评价宋江,只要把作者的本意让大家都看清了,那大家当然就会更恨宋江,而宋江所做的一些错事不就正好告诉大家,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哪些事是可以做的。臣连讨论的第一个题目都想好了,就叫宋江是想用谁的血来染红浔阳江口。”

朱由校点点头道:“各位卿家的想法都很好,我们不如多管齐下,攻击施耐庵好象有些不大好,还是只针对这本书吧。点评的事,找谁比较好呢?”

叶向高道:“话本由我们来点评是不适当的,臣听说苏州府有一名冯梦龙者,自号墨憨斋主人,在词曲话本方面倒是有些名气,不如由他来做如何?”

朱由校听到这个名字,就想起了凌濛初,于是说道:“国文院有一新生名凌濛初,就让他与叶师所说的冯梦龙一起来点评吧,而重新编写宣和事的话本也可以让他们带着国文院的学生来做。报纸上的讨论就交给王承恩负责,各位卿家也要想想如何在报纸上发文讨论,到时可少不得各位的如椽大笔呀。”

冯梦龙如今已经五十岁了,他科举之路一直不顺,历史上直到五十七岁才被补为贡生。当苏州府长州县令带着锦衣卫来到他家时,他以为自己平日写的诗与话本犯了朝廷忌讳,一时面如死灰。

而锦衣卫并没有拿出镣铐来,而是上前说道:“奉口谕,着苏州府冯梦龙进京,任国文院教习,尽快启程,地方官员需满足其要求,使其能顺利进京。”

冯梦龙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连个贡生都不是,竟然直接成了国文院的教习?这情节也太夸张了吧,自己写的话本里面也没有这种桥段呀。

不过他倒是很快就冷静下来,这样的好事落到自己头上,说明自己有一些什么地方被皇帝看中了,自己有什么本事呢,好象就是写话本编书方面有些小名气,看来自己以后要靠这些技能来吃饭了。

长洲县令虽然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平日里虽然知道冯梦龙的名字,但是从不会正眼看他一下。但现在冯梦龙成为了国文院的教习,在天子身边,说不定一下子就会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趁着现在还没发达的机会拉拢一下,以后可就没机会了。

所以他表现得极其热情,一口一个冯先生地叫着,并表示只要冯先生有任何要求,都会满足他。可惜冯梦龙家本来就是世家,条件很好,而锦衣卫带来接冯梦龙的马车就有三辆,他提出要县里出人一路伺候的提议也被锦衣卫否决,只好怏怏不乐地看着冯梦龙收拾好了上路。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三百二十三章 激战第八十六章 大家一起赌第四十章 内阁的冲突第四章又遇见你第两百三十五章 太子上学(八)第两百零二章 收复河套(七)第三百二十四章 皇帝很急第两百九十八章 纸币发行第二十五章 东江清兵第三十七章 请陛下重收矿税(庆祝第一舵主“朕躬钦处军国事”诞生)第六十二章 卖地的设想第一百九十六章 收复河套(一)第七十章 安南(五)第八十四章辽东与西南第三十七章总参谋部的熊先生第六十九章蓄势待发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战第四十三章 国文院与讲武堂第两百章 收复河套(五)第六章 对广宁失守的处理结果第三百二十三章 激战第三百一十七章 招兵事定第六十二章兵器的进化第三百零三章 甘肃镇第二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安排第四十章辽南有变第两百七十四章 进攻亚齐国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一百三十三章 嫡长子继承制第五十五章 开会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三百零八章 全军动员第十章 练新军(二)第八章 进展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一章 没人把皇帝当回事第二十章 辽事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一百五十七章 虾夷和苦夷第七十七章辽东大败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四十九章 印刷机第二十六章 宗教改革第两百四十九章 雇佣军的组成第两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税(三)第二十二章 茅元仪的妾室第一百三十章 失败的伏击第六十章 减租遇到了新问题第八十章 法学院的讲话第八十五章 孙得功之死第九十四章神炮满桂第五十四章 初到延安第两百九十二章 金矿拍卖第四十二章 射向程朱理学的第一炮第五十六章建奴来援第五十三章戴春风的春风第三百零七章 安甘公路和肃王第六十八章要钱不要官的满桂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十七章 大婚第两百七十二章 西北局势第五十九章陕西巡抚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第一百一十四章扬州地震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税(十)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遇哥萨克第两百六十一章 围剿雇佣军第一百零五章备战第十九章 对降将的处理办法第四十六章计划有变,要守海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极之死第五十三章戴春风的春风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争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觉华岛第六十四章 颜思齐第三百二十章 联军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也不能凌驾法律之上第五十一章 大明皇家银行(一)第一百章 多铎进京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后继地贪污第两百六十章 林丹汗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七章 镇东和抚东第两百二十五章 《儿童保护法》(上)第九十七章 献城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一)第七章 清京营第两百五十一章 武装到牙齿的雇佣军第一百一十一章 游西苑第两百二十章 私有财产保护法(上)第六十四章大考试第一百章 多铎进京第二十四章 沈有容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城第三百六十章 张宗灵的进击第十一章 军制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战西班牙第九十四章神炮满桂第两百三十二章 太子上学(五)第一百九十二章 他们只是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