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

这位小白领遭到的打击尤为严重,他的小户型公寓的价格崩溃了。当市场在1995年陷入低谷的时候,它的价值大约28万元。也就是说,就算把房子卖掉还给银行,他还欠银行大约17万元。

可是,这位保守的小白领并没有把房子给银行,为什么?因为英国有很完整的征信体系,你把房子丢给银行不管了,那你的信用也就完蛋了。日后你找工作、创业、纳税甚至生活都会出现问题。一个人破产后,就再也不能拥有私家车,不能到高级消费场所消费……

没办法,损失了所有的存款资产后,他也只能硬扛着。最后,他以大出血的价格卖掉了这份房产,他接受了远离首都的一个城市里的工作……又过了很多年,他终于偿清了所有债务。

外重者内拙

低买高卖,是最基本的商业法则。但涉及大宗投资的时候,一个人的决策就不见得那么理性。

玩过牌的人都知道,赌注大小,会影响一个人的发挥。假如人真的是理性的,赌博技巧就应该是一样的。

庄子曾经讲过一则寓言:有一个赌徒,用瓦器作为赌注的时候,赌技格外高超。当有人拿金属带钩作为赌注和他赌博时,他就有点发挥失常了。后来,又有人拿黄金当作赌注和他玩,结果他一败涂地。

庄子总结说:“外重者内拙。”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理性一定会受到影响。

曾有一个收废品的小贩,靠着勤奋与聪明积累了百万身家。某年铁价大跌,“破烂王”拿出100万元存款,又从银行贷了200万元,囤积了一批废铁。不久,铁价从1.2元/公斤涨到1.8元/公斤;又过一周,从每公斤1.8元涨到2.2元。

“破烂王”想出货了,但他想:“如果再涨怎么办?再等一等。”又过一周,铁价从2.2元涨到2.8元。

“破烂王”说:“涨到两块九就出货。”话音未落,价格已经跌到2.5元。

他幻想价格还能回升,但价格第二天就落回到1.5元。

当他在为“卖,还是不卖”踌躇的时候,价格已经掉到0.9元了。

他最终的止损价格是0.6元。

除了具体数字有些出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一个超悲惨的结局,因为这次风险已经超出这位靠锱铢必较起家的人的承受范围。或许过去他有过不少靠铁价波动获利的经验,但这次实在玩得太大了。

投资额的大小,到底是怎样影响人的理性决策的,这是行为经济学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宁错勿孤

政客的信条是:宁与人共醉,不要我独醒。

一群原始人,就算选择错误,但只要抱团儿,也要比独自选择正确的方向更为有利。身处集体当中的优势能够战胜孤军奋战的劣势。

一个人必须和他人共同生存,就算大多数人是愚昧无知的。倘若特立独行,你可能会比较聪明,但也只能走向荒蛮。

人们骨子里需要一种非理性,需要“随大流”,有时候特立独行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自负的疯子常常能够吸引追随者,内省的智者就缺乏吸引力。

但赌客的信条应是:宁与人共醒,不要我独醉。

市场走弱,你会依然恋战吗?市场处于底部区域,你会加仓吗?然而,在多数人一致看好时就撤退,或在多数人一致悲观时加仓,那需要多大的勇气?

懊悔规避和寻求自豪可以解释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从众心理)。

人们随波逐流,是为了避免由于作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

正所谓“天塌砸大家”,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

如果固执己见,买了一只大家都不看好的股票,买入之后它就下跌了,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

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对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情有独钟,主要原因也基于此,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

固守现状

“懊悔规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比如,历史上许多重大改革,都是“危机驱动”—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去改革。保守的政治领袖会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不去作决策或仅作无关紧要的决策。因为如果作出的决策导致了损失,这比起不作决策或作出的决策没有效果来说,将会引起更大的懊悔。

再如,面对熟悉和不熟悉的品牌进行选择时,消费者更乐于选择熟悉的品牌。

因为,消费者可能会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懊悔比选择熟悉品牌的懊悔要大。

传统经济学的坚决捍卫者—保罗·塞缪尔森,曾经通过一个经典实验来揭示人的这种心态。被试者是一些对经济学和财务知识有相当认识的学生,塞缪尔森给他们出了下面几个问题:

你经常阅读有关金融方面的报道,可是一直没有钱能够用于投资。最近,有个远房亲戚遗留给你一大笔钱。你通过仔细考虑后,把投资的范围缩小到以下4种选择:

A.购买甲公司的股票。这种风险适中的股票,在未来一年中,有50%的机会股价会提高30%,有20%的机会股价会维持原状,有30%的机会股价会降低20%。

B.购买乙公司的股票。这是一种风险较高的股票,未来一年有40%的机会股价会提高1倍,有30%的机会股价会维持原状,有30%的机会股价会降低40%。

C.购买国库债券,几乎可以确保未来一年能够得到9%的报酬。

D.购买市政债券,几乎可以确保未来一年能够得到6%的报酬,免税。

你会选择哪一项投资?

不出所料,这些被试者大多数是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投资的。因此,有32%选择了中度风险的股票,有32%选择了保守的市政债券,有18%选择了风险较高的股票,另外18%选择了国库债券。

但是,这些结果并不特别重要或有趣,真正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塞缪尔森向另外几组学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只不过他们是在某种现状下作选择。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发现他们接受的财产已作了某种投资安排,而他们必须决定究竟是要维持这种投资,还是要加以改变,请看下面的问题:

你经常阅读有关金融方面的报道,可是一直没有钱能够用于投资。最近,有个长辈遗留给你一大笔财产,其中一大部分已投资购买了甲公司的股票。现在你必须决定究竟是要维持原状,还是要把钱投资到别的地方,而且不必考虑税收和交易佣金。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

A.保留甲公司的股票。这种风险适中的股票,在未来一年中,有50%的机会股价会提高30%,有20%的机会股价会维持原状,有30%的机会股价会降低20%。

B.投资购买乙公司的股票。这种风险较大的股票,在未来一年中,有40%的机会股价会提高1倍,有30%的机会股价会维持原状,有30%的机会股价会降低40%。

C.购买美国国库债券,几乎可以确保未来一年能够得到9%的报酬。

D.购买市政债券,几乎可以确保未来一年能够得到6%的报酬,而且不必缴税。

这些实验的结果如何呢?不论设定的现状是哪一种投资,大多数人都选择维持现状。例如,一旦获悉这笔钱已用于购买市政债券,有47%的人会决定维持这种非常保守的投资。相比之下,在前面的实验中,资金尚未作任何投资时,只有32%的人选择市政债券。

这实在令人费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只有3/10的人会把钱放在市政债券里。但是,一旦获知钱已经买了市政债券,几乎有一半的人会认为这是最适当的投资,尽管当初这样做并非出自他们的选择。

“固守现状”真的是因为现状多么吸引人吗?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害怕懊悔,厌恶悔恨。

追求自豪的“卖出效应”

经济学家赫什·谢夫林(HershShefri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与懊悔规避相应,决策者还有一种寻求自豪的动机。假设你有两只股票,一只赚了20%,一只赔了20%。你现在缺钱,必须卖出一只,你会卖哪只呢?

一般人会有这样的逻辑:

卖掉赔钱货,会造成该股票已经赔钱的“事实”,承认当初的抉择是错误的,会带来一个懊悔。再等一等,也许会变成赚钱的股票呢!

至于赚钱的股票呢?也许它还会上涨,虽然它赚得不算多,但“屁和(hú)也是和”,这会激发一种决策正确的自豪感,而没有懊悔的感觉。

懊悔规避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急于脱手赚钱的投资,却把赔钱货留在手上。谢夫林称之为“卖出效应”。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金融学教授的一项调查,明确地证实了这一点。

这位教授通过对几千名投资人前后的交易记录加以研究,结果显示:这几千名投资人,多数情况下会出售价格正在上涨的股票,却宁愿长期持有价格下跌的股票。

调查显示,投资人卖掉的股票,在其后12个月中的涨幅,比他们留下来的股票高出了3.4%。换言之,投资人卖掉的是应该留住的股票,却留下了应该卖掉的股票。

最不可思议的是:卖掉某只赔钱的股票时,美国税务部门会帮投资者减掉等额的税款(最高可以减3000美元)。也就是说,你只要认输,政府就会替你买单。尽管如此,许多投资者还是拒绝认赔。

投资人死抱着赔钱货不放,却急着卖掉赚钱投资的倾向,正是“寻求自豪”和“懊悔规避”效应在起作用。大多数人总是情愿卖掉赚钱的股票或基金,是为了把已经赚到的钱及时放进口袋,却不太愿意卖掉赔钱货,让自己接受赔本的事实。

由于不愿接受卖掉赔钱货后亏本所带来的痛苦,于是他们逃避现实,毕竟,它的价格再跌,也只不过是“账面损失”,还不能算是正式赔钱。

但是,一旦真的把赔钱货卖掉,损失就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了。

让蹩脚的交易员放弃头寸,比让他们离婚还难

金融界有句名言:让蹩脚的交易员放弃头寸,比让他们离婚还难!

人就是善于自欺的动物,当手里的股票变成赔钱货的时候,拒绝接受现实、壮士断腕。这时他们常常摇身一变,自称“长线”投资人。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投资何尝不是如此?

赢家的际遇各不相同,输家的心态却如出一辙。通过懊悔理论和前景理论可以推导出投资失败者的一般心路历程:因贪婪而投资,因亏损而惜售,因希望而等待,因小利而放弃。如此往复,钱越变越少,不变的只有行为的方式。

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