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棉花的浴火重生

棉花作为纺织品,在大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在此之前,麻布和丝绸是主要的纺织材料。

归根到底,还是棉花本身的特性,早年间的棉花并不是这个棉花,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认知存在差异。

说起来,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区。传入华夏之前,本地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此前,棉花和木棉经常被混淆,哪怕就是在大明,仍旧有很多人分不清他们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两者的区别,其实在文字就能看出来差别。南朝宋以前,只有“绵”字,没有“棉”字。

可见棉花的传入,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刚刚进入华夏势力范围,并没有推广的机会,作为外来物种,还不能吃,很难入主中原,成为广阔天地的主导,此时棉花一般在边疆种植。

等到开枝散叶、大量传入内地,是在宋末元初。人们逐渐意识到,棉花也能成线,作为纺织原料。也正是如此,才有了黄道婆在南方发展和更新棉花纺织技术。

史书载,“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由此可知,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海南甚至形成棉花中心。

等到太祖皇帝登基,凭借棉花的特点,便开始在全国推广。

因此,棉花产量是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开始时候,全国人口不多,可以有多余的土地来生产棉花。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的需求增加,棉花的产量也就越来越少。

到了现在,棉花产量比之此前,下降有一半以上。

朝廷对于单个农产品,很少做专门的而研究课题,也就是因为涉及到棉花的种植,泰昌便要求大臣们说说棉花的历史。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不偏听一家之言是泰昌的特点,哪怕是屡创奇功的方书安,也没有那样的待遇。

皇帝的命令,自然是要争先恐后完成,方书安写有一部分,户部也写了一部分,才有前面的介绍,一番解释,大臣们总算是明白棉花这种作物的来由。

此前,棉花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不受人喜欢,主要是因为棉布生产工艺粗糙,生产出的布料和麻布有的一比。

传统工艺的棉布,一直延伸到新世纪还有人使用,也就是偶尔还能见到的老粗布。据说是有些人怀念粗棉布那种颗粒感,有童年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他的颗粒感,是传统工艺当中无法避免的问题,难以具有丝绸顺滑的感觉,所以棉布也就无法进入大家之眼,只能沦落到和麻布一样的水平,作为平民用料。

方书安要解决的,便是这样的痛点。

他拿出来几块布,交给太监,让他分给各位官员。

“书安,你的真是棉布?”泰昌拿到手染成花色的棉布以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棉布他自然是接触过,但是方书安提供过来的东西,根本不可能是棉布的质感。

可是,不是棉布又是什么呢?

丝绸的质感要光滑很多,呢绒也就是毛纺的手感又要绒上很多,麻布就算了,不可能做成如此。

这种温暖舒适一点不带凉意的感觉,带来其他任何布料不能提供的质感。

“陛下,除了棉布,再没有其他布匹能给出类似的触感!”方书安拿着布料,向泰昌解释着。

“诸位卿家,你们怎么看?”泰昌扬起手里的印花棉布,问向众人。

他这些官员们虽然不识百工,但是都算博闻强识,如果有其他的材料,不可能逃过他们的双眼。

“陛下,臣从未见过类似的料子,但是它和一般的棉布差距也太大了!”身为左都御史的李鋕先开口。

屁股决定脑袋,奔着怀疑一切的原因,李鋕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怀疑态度。

他当然知道这不是已知的料子,但是也不敢确认就是棉布。

如果方书安是弄其他东西过来充数,当作是用兵西北的借口,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陛下,臣也说不清此物是否棉花,但是臣有一问,刚好问问方书安。”身为礼部尚书的何宗彦,将问题对准方书安。

“尽管问就是,有什么问题,当庭就说个清楚。”泰昌通过何宗彦的请求。

现在不就是解决疑问的时候,谁说服谁,就看此时。

“谢过陛下,那么敢问方书安,棉花既然最多也就在陕南甘南种植,它是如何能在西域种植?若是在前唐时期已经传入中土,为何未曾在唐时流行?亦或者说,棉花在西域,紧紧是部分地区能种植?”

何宗彦提问的角度很刁钻,或者说是很精确。

汉代不说,因为前边引用的史书记载,汉代并没有棉花的出现。唐代如果真有棉花在西域种植的记录,为何没有人能意识到价值呢?

“何大人,棉花传入中土,在南朝宋便有记载。至于为何没能在大唐兴盛,我等分析过主要原因。如是作为填充之物,并不比木棉产量高,而且占用耕地,十分麻烦。也就是在蒙元时期,黄道婆改进棉花的纺织技术,棉布作为一种布料,才开始广为流传。”

何宗彦的问题,方书安还真没有提前准备,不过恰好问在关键处,因为在前世历史书上,介绍过黄道婆对于棉布的功绩。

方书安说了一半,继续说,“甘南和陕南气温较高,相比之下,西域冬季持续长,温度低,看上去并不适合棉花种植。事实上,并非如此,棉花的生长周期并不长,而且在吐鲁番王国等地,夏日的气温要比甘南更加炎热,生长棉花不是问题。”

对于气候的问题,他清楚的很,作为华夏地区高温记录之一的吐鲁番盆地,热量甚至比他低纬度的一些地区更加充分。

至于西域炎热的问题,各种传说记载还是有的,火焰山的故事,早早就有流传。

“看来书安调查的很是清楚,既然没有影响,老夫也就没有问题了。”何宗彦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有问题当然会问出来,既然没有问题也不会强求。

西北的事情,现在由他在交涉。

说起来,难度很大,那些人和喀尔喀、科尔沁不一样,他们到现在都以为,大明军队不敢将他们这样。

事实上,换做以前,或者真的只是打嘴炮而已,毕竟大明的军队已经一百年没有踏上漠西蒙古的土地了。

正因为他们盲目的自信,所以将喀尔喀使者带过去大明的照会当作废纸一样的烧掉。

何宗彦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他必须要去做,谁知道尝试以后,对方会不会轻易的同意呢?

那样的话,他们只使用一纸文书,就能解决吐鲁番王国的危局,对四周藩属国的影响力,会加强很多。

但是么,很想然,那些人继承了兀良哈名字的同时,也将原来漠西蒙古的彪劲儿也继承。

使者的话不听,大明的照会也不予理会,而吐鲁番王国的使者还在一波接着一波,此时再不动手,他就要黔驴技穷了。

但是,何宗彦可不是为打仗而打仗之人,打仗只不过是外交的手段,他是懂得。要解决西北问题,还是要又软有硬,才能事半功倍。

“何大人和李大人都问了相关的背景,那我有一个疑问,方小子说此物是棉布,有何直接证据?”

林如楚的问题,可谓是问到点子上。

身为工部尚书,他对工程技术上的事情,有着天然的敏感。

不是说那东西是棉花纺织而成?现在是拿出证据的时候,若是这都没有,那不是谁都能找点东西编瞎话?

方书安知道肯定会有人问类似的问题,他做的准备也很充分。

来的时候带的东西,就是要现场演示给他们看,从原料到产品,一股脑展示出来,看看还有什么借口。

“陛下,林大人提到此问题,那么接下来,就由小子演示一遍吧。”

方书安恭敬的向泰昌申请着。

“尽管尝试,就等着你的展示呢。”林如楚的问题,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他们也都想看看,棉花那种东西,是如何变成一块块布料的。

要塑造一个较为成功的实验,前期的准备必不可少。

“陛下,整体全部显示,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今天开展的实验,仅仅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到时候会演示如何进行,但是展示实物的话,会采用已经准备好的东西。”

随着方书安的招呼,太监们抬上了一筐棉花,方书安将棉花取出来,向泰昌和各位大人们展示,确保他们看见的原料没有错。

棉花看完之后,剩下的就是粗处理环节,取出毛发杂物等等。

随后,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梳棉。

棉花在经过初步的处理之后,仍旧不能直接上纺纱机。这也就是新工艺和老式工艺的显著区别之一。

因为棉花纤维目前呈现松散棉块、棉束状态,并仍旧含有不少杂质。

当然,已经不是大的杂质颗粒等等,多数为细小、粘附性较强的纤维性杂质,例如棉籽表皮,棉花结等等。

这些如果带入下一环节,势必将影响到成品的光洁度。所以必需将纤维束彻底分解成单根纤维,清除残留在其中的细小杂质。

如此一来,使各成份纤维在单纤维状态下充分混和,制成均匀的棉条以满足后道工序的要求。

大臣们谁会见识过如此精妙的环节,将那些毫无规则可言的棉块放进机器之后,经过处理,展现出光洁均匀的棉条。

这是什么样的奇思妙想?

精梳之后才是纺纱,这也是方书安机器先进的地方,他一机数锭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此前的方法。

“这就是新式纺纱机?真是好用啊。” Www▪ Tтka n▪ Сo

“谁说不是,我小时候曾经见过家里用的纺织机,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准。”

“对啊,这样的机器才叫纺纱机,百姓用的那个,充其量就是个大玩意。”

官员们不少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小时候见过家用的原始纺纱机,虽然那些东西已经让人惊为天人,但是在方书安的机器面前,余者都是小道伎俩。

随着纺纱机的运转,一条条棉线也成型了。方书安将带来的棉线和现场纺出来的线给围观的官员们看,大家都是叹服不已。

这是要怎样的天才才能想出来的解决方案?

随后的织布环节,人们就更加好奇,飞梭织机的使用,彻底打消了众人的疑虑。也难怪方书安他们弄的羊毛布能赚钱。

多锭纱机和飞梭织机的使用,出布效率提高了七八倍,那样的效率,成本大幅度降低之下,怎么可能不赚钱?

只降低成本也只是一个环节,关键是成品要比手工织布好上不知道几倍。

经过一系列前处理和生产出来的棉布,根本就没有传统粗棉布上边的绳结或者是杂物等东西贴敷在身上的感觉,远不是其他材质能比。

一番演示,人们明白,方书安真的能大规模解决棉花的加工问题。

至于精梳棉布的手感,那是真的好!

方书安看着人们交头接耳的样子,心里开怀一笑,此番行动,固然有着打消官员们的想法在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此前人们对新式机械的效率没有直观的感受,现在看见科技带来的巨大进步,他们想要轻视科学的力量都会想想,当初不过是见证过一些小事情,和目睹一整条流水作业的直观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方书安的行为,让官员们打消了顾虑,剩下的就是决定,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选择什么时间来出兵。

如果西北都是能赚钱的地方,那么没有理由不拿下来!

开疆拓土的功劳,自古以来就是士大夫们的最高愿望。捞钱之类,只是小事情,除非捞成巨贪,不然没有可能留下名字。

开疆拓土可是一定会记录青史。

事情还没有讨论出个结果,另一件事倒是先开始。

277 物资来到548 背锅侠108 熬翔127 马林部破防296 刘綎疑惑133 建奴自削汗位433 死士也有情167 这怎么能是作弊?110 明军,真的是好人啊!542 比立储还重要528 双生花068 疯狂的粮食369 强忍着吹自己127 马林部破防501 有砟轨道071 大忽悠熊廷弼197 要啥自行车207 干涉后宫409 梦想要看敌人有多强大219 落难玉环的遭遇222 集资办学561 巨大的造价差013 吓得他坐到地上474 全凭一张嘴289 结成大阵481 加速推进!521 收储出了岔子066 不惜一切运粮(求推荐票票)413 狗急了跳墙,人急了图强136 烈马红颜?钢铁直男?104 碰瓷的方书安534 次数多是苦差事384 史可法初见537 足利名人354 开学典礼也要靠忽悠553 皇帝要抢好处385 谁才是大赢家?175 忐忑不安方从哲350 黄猛的又一村513 南洋还是南阳420 巧记妙解围377 苏菲娅的拦路虎460 尚膳监下毒272 刘綎真实目的509 不正常的收购160 无法战胜313 实在是对手太狡猾!017 和未来皇帝搞阴谋413 狗急了跳墙,人急了图强345 滚滚财源287 显微镜084 单因素变量474 全凭一张嘴103 骑兵败了!264 辽东订单和对外贸易318 片面放大039 李如柏出兵317 生人勿近564 规划西北222 集资办学379熊大人来信273 福王真面目202 学问之道,达者为先!261 三大织造463 下毒的真相541 西城猛驴154 不成样子的示威261 三大织造424 女装吧538 偏离了初心592自己不是人,但他一定是狗!034 让穷人都富足396 美貌是本钱也是元凶333 漂亮女教授的优点242 异样英国公350 黄猛的又一村581 卢象升的机会385 谁才是大赢家?179 你跟谁俩呢425 洪元奇的破坏计划!497 先印他一百万535 买卖不好做啊115 “臭不要脸”的明军488 真的不赚钱?334 权力的交接492 强横的凝聚力459 堪比曹操的国公爷123 狂轰滥炸449 为所欲为的买218 你不该还是我不该199 国本之争内幕450 典礼流程的漏洞043 上天入地无门之局419 夜市惊魂001 当孙子524 我来自四百年后473 让人纳闷的内阁新人432 失去不如死去539 平反的希望311 东厂与百年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