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解放军不仅在朝鲜取得初步胜利,而且在台海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28日中午,由王克上尉率领的突击队攻克陈坑,将金门守军一分为二,此时金门超过一半的地区已被解放军占领,守军的伤亡超过一半。28日晚,解放军再次发动强大攻势,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守军阵地再次被压缩,并被分割为数块。

这时金门守军的实际指挥官李纱意识到大势已去,再抵抗下去已无意义,他们已经支持了7天,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29日下午3点他派出代表,表示愿意放下武器,要求立即停战,大金门岛的枪炮声随之中止。当日18时整,李纱等守军高级指挥官走出地下指挥所,与守军残部约8000人一起放下武器投降。至此,金门守军在顽强抵抗7天之后全军覆没,面对这一重大胜利,杨国雄竟一点也笑不出来,此战虽胜尤败,为攻克一个小小的金门竟伤亡越过13000人,其中阵亡近5000人,更为重要的是竟然费时7天时间。金门之战让解放军从上至下对敌人有了一个全新认识,取得一批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引发解放军的深思,其影响极其深远。

虽然耗时过多,损失较大,但攻克金门不失为一个重大胜利,金门与马祖等沿海岛屿的解放,等于突破了台湾的第一道防线,台湾方面也失去了台海海峡的绝对控制权,这对于台湾方面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台湾的大门被打开了。

谁都能看出,形势对于台湾十分不利。严峻的形势迫使赵京再次召集部下商讨,由于形势不利,与会人员脸上再也显露不出乐观的内容,失落情绪充斥着整个会议。

“韩战的爆发,牵制中国人的力量,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能再打下去,现在要想办法与中国人和谈。”赵京说道,这话说的有气无力的,“可是中国人拒绝和谈,我们拿什么与中国人谈判?”有人回答道。

赵京问道:“现在还有谁能帮助我们?”

有人说道:“听说达赖喇嘛正在积极活动,应该能牵引一下中国人吧?”

“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欧阳涛应道,“再说也一点作用也不会起,中国人早有准备,他们的活动无异于运死。”

这时赵京突然问道:“我们不是还有原子武器吗?”

“遗憾的是我们只完成了地下核爆的准备。”欧阳涛极不情愿的说出了实情。

“马上进行核爆,让中国人知道我们掌握了原子武器,要让他们感到恐惧!”赵京说这几句话时,显得自信多了。

对于实施核爆的计划,众人多有异议,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时美国人陷入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之中,根本帮不上忙,要凭借台湾自身的力量取胜根本不可能。

如果追述起来,最早可追述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乎与德、美等国开始核武器研究同时,中国人也了解到一些核武器的基本原理,当时有人向蒋介石提出了开发核武器的构想,可惜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实施计划的能力。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核武器计划才真正开始实施,到陈俞上台之时,台湾才真正掌握了核技术,并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核材料。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一次次陷入苦思之中,可从来没有一个可以让所有人接受的答案。自人类一产生,战争即与人类为伴,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每当翻开一本本历史书时,仿佛就是在读一部人类的战争历,而战争历几乎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历。仿佛和平的目的就是准备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实现和平。如果没有战争的存在,人类的历史又将如何去书写?也许战争就是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团以“本集团的利益第一”为目的,与其它人类集团进行“非和平的方式”的竞争行动,其结果多以严重损害失败一方的利益为结局。战争是残酷的,是流血,是死亡,可是几千年来人类不知进行了多次战争,花费了多少财富,投入了多少资源,消耗了多少智慧,战争夺出了多少人的生命,使多少座城市变为废墟。

国家是什么?国家不过是由人类社会中,组织最严密,最大的人群组合---利益集团,对于利益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维护本集团的利益而努力。因此许多中国人为维修中国的国家利益走上战场,同时他们的对手--许多美国人也是基于相同的目的走上战场,不同的是他们所要维修美国的国家利益。如果是和平时期,他们也许会交上朋友,甚至是非常好的朋友,然而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在战场上相见,此时人们所想的问题是如何致对方于死地,因为他们都是人,都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必须维护本集团的利益,“本集团的利益第一”的宗旨是不可改变,为此是可以不考虑其它集团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其它利益集团的利益。

如果俞登愿意,他完全可以成为某个商场的经理,显身于商海之中。可是他选择了军人这一职业,对于这一选择他没有后悔过,他说:“对于军事的爱好最初只是出于一个男孩子的天性,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这个决定是正确地。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几十年的和平已让中国显出锈色,从南海撞机、大使馆被炸等事件中可以感觉到战争的阴影。”

虽然他一直渴望一场战争,然而深知战争的残酷与破坏性的他对于战争一直是发自内心的“反感”,然而这并不能影响到他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正如他所说:“在战场上,只有二种情况出现,一是你杀死敌人,一是,你被敌人杀死!如果你不想死,那你就要杀死对方!”“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更是如此,指挥员的一念之差,将以已方战士的生命为代价!”“因此为了能让尽可能多的战士平安回家,指挥员必须尽心尽力,对于敌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仁慈之心’。”

随着韩美联军撤退到新的防线,整个朝鲜战线陷入于平静之中,仅偶尔发生一些小规模战斗,因为双方正忙于休整备战,没有时间为争夺几块阵地浪费宝贵的时间。双方都在准备下一阶段的作战,大部分人正抓紧时间休息,只有后勤保障部队的人员没有时间休息,相反还是加倍努力工作。

虽然形势不再那么紧张,但俞登没有好好休息一下的想法,许多工作还在等着他。此时已是7月27日深夜,俞登正在接待第一集团军军长慕容兵卒,他刚随第1师的部队到达丹东。说起来,俞登与他算师生关系,俞登是在国防大学进修时的老师之一。

“你来的可真快!一路辛苦了!”

“与美国人决战怎能少了第1集团军?如果我们再晚一点来,可能连口汤都喝不上。”

“听说你们一路上加油不付钱,只打张欠条,是吗?”

“这次是横跨好几个军区的大机动,我们拥有好几千台车辆,一路上不知要加多少油,如果按常规要办好一大堆手续,再到军用油库提取油料,不仅麻烦,还浪费时间。所以我让部队就近征集油料,不过就是先打张欠条,以后再还吧了。”

“结果沿线的加油站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国有的,全被你们横扫一空,你们还对烟台与大连的海上轮渡实行军事管制。”

“为了能快一点赶到前线,只能从烟台渡海到大连,如果不实行军事管制,我整整一个集团军什么时候能过完?”

“如果不是战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骂你,可是你做的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台海前线赶来,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

“我们不是来观光的,是来与美国人拼命的!”

“好的,我也不会让你们闲着,现在你们抓紧休息一下,准备入朝参战!”

送走慕容兵卒之后,俞登又继续埋头工作,形势已让他对休息失去兴趣。

“如果敌人现在发动一场反击,结果会怎么样?”俞登突然问到旁边的李参谋,“那将是一场灾难!”

“怎么说?”

“此时我军十分疲劳,且补给不足。”

“是的,不过敌人的情况比我们还差!”

“是的,我们不用担心敌人的反击,可是我军的情况也不容观。据我掌握的数字,大多数部队的弹药最多只有半个基数,不少战士手中只有30发子弹。”

“你的数据是昨天的,我们有几天准备时间,可以储备发动一次进攻所需的弹药。如果情况允许,我将在29日发动新的进势!”

“是不是太急了?再等一等吧!”李参谋清楚的知道,仅仅几天时间根本储备不了多少物资。

“可惜形势不容我们再等!”

形势确实不容俞登再等,美国总统库比勒也许是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也许是对威斯特失去了信心,反正他下令撤销威斯特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由巴枯宁接任。巴枯宁美军中的一颗新星,表现一直不错,不过这位意大利移民之后代,在上任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不小心上了某记者的当,结果他的回答被人理解为他要求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听闻此言后,中国国家主席李思华立即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中国绝不屈服于某些国家的核威胁,我们一再重申:中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不表示中国不会使用核武器。我已命令中国核武器武装力量,一旦受到它国的核武器攻击,无论是一枚,还是一万枚核弹的攻击,立即使用中国拥有的全部核武器实施核反击!注意,我说的是全部!!”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世界震惊,人们不得不对核战争的发行产生忧虑。好在,美国总统库比勒立即公开表示:“我们不会使用核武器,也不考虑使用核武器的问题,除非美国受到敌对国家的核攻击!”同时,巴枯宁也发表声明,宣称他并没有发表有关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言论,可是这没有减少人们对发生核战争的担忧,相反恐惧感是越来越强,本已不稳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虽然一上任巴枯宁就给大家留下坏印象,但他绝不是无能之辈,上任后,他立即着手准备发动新的攻势以改变形势。为此他除要求增兵之后,还千方百计的“挖潜”,想尽一切办法加速备战。

当中美两军准备再次交锋之时,中美两国的谈判代表正在巴黎展开另一场战斗,,唇枪舌战,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战场上的撕杀,谈判多次出现几乎破裂的局面,然而双方谋求和平的心愿使谈判得以继续。战场上的每一个变化都直接影响着谈判桌上的每一次战斗,由于解放军在战场上不断取得的胜利,谈判的形势对于中国是越来越有利。

经过几天的准备之后,志愿军首先完成进攻准备。

驻扎关内的第38集团军由于路程较远,直到此时其主力部队还在路上,所以该集团军没有机会参加前一阶段的战斗,然而看着其它部队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新战役马上又要开始,第38集团军坐不住了,经过他们的一再要求,俞登终于同意将负责打开突破口的任务交给该集团军所属的第113师第337团。第38集团军可是中国陆军中的王牌部队,其下的第337团自然也是精锐部队,完全有能力担任这一任务。

第64集团军在参战的各集团军中实力是最差的,因此一直在后面担任预备队,经过项佳一再要求后,俞登总算同意让他们参战,派第192师随同第337团冲击。同时也是为了给项佳一个表现的机会,特任命他为突破部队总指挥,负责指挥部队打开突破口。

7月28日下午,项佳亲临一线,他要亲自指挥这次战斗,跟随他来的除几个参谋人员外,还有狄青龙和薛一卒。项佳前往一线视察时,路过他们的驻地,顺便视察了他们的部队。当他们得知项佳要去前线视察后,说什么也要跟着来,原来他们正闲着无事。第一阶段战役结束后,朝鲜西部集群已转入休整,中朝混编旅随即解散,狄青龙率部重归第64集团军建制,目前正在休整中。

对于项佳等人的到来,337团团长亲自迎接,并特意为他们安排了一个适合于观察的地方,一处位于小山顶的阵地。

薛一卒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过对面的敌军阵地,转睛的天气使能见度非常好,让他可以清楚的韩美联军在南面山坡上构筑的工事。

狄青龙问道:“要突防眼前的防线有问题吗?”

薛一卒回答道:“我想没有什么问题,敌工事的数量确实不少,可惜构筑的太仓促了,多是一般的简陋工事,根本承受不了炮弹的轰击。”

“是的,可是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从这里突防?”狄青龙问道,

“不知道,我也想问一下。”薛一卒无奈的回答,这时项佳正与参谋们讨论作战的事,没时间理他们,战斗马上要开始也了。当钟表的指针指向下午4点整时,志愿军的总攻开始了,于是历史书上这样写道:“2003年7月27日下午4点,我军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开始!”志愿军方面投入战斗的部队有第39、40、16、23集团军、第38军113师,多个独立师;此时,第38集团军的主力已经入朝,第54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也已入朝,第1集团军正于丹东市东港地区集结,第15空降军正空运东北,为此空军几乎出动了全部运输机,还动员了部分民用飞机。

337团属于机械步兵团,但是他们的装甲车辆因地形原因,没能冲锋在前,不过装甲车依然跟随于步兵之后,随时用车上的机炮与反坦克导弹支援步兵。再加上强大炮兵火力的掩护,337团以惊人的速度突破了敌人防线,再次证明他们是一支精锐部队,不过这时好戏才刚刚开始!原来美军在防线被突破之后,一般会立即投入机械化部队来填补这些缺口。对于死守阵地的防御战,美国人根本没有兴趣,“进攻至上!”的理论影响着每一个美国军官。

果不其然,志愿军无线电侦察部队传来报造说发现美军装甲部队正在准备反击。按正常的作战程序,美空军与炮兵部队将在装甲部队开始攻击前,实施强大的火力准备。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只是韩美联军炮兵部队这次显得“有气无力”,一来刚才炮战中损失不小,二来弹药有限。因此火力准备的重任落在美国空军身上,美国空军自然不愿让人失望,立即调动大批战机前来增援。

几架A-10攻击机最先出现在战场上空,此时第210防空旅已等候多时了,这可是项佳特意安排的。一架A-10被击落之后,其它几架立即失去了继续攻击的信心,胡乱将炸弹投下返航了,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不久美空军大批战机赶来,仅一个防空旅的力量是根本无法抵御的,好在这时志愿军空军也赶来了,于是一场大规模空战开始了!

由于志愿军防空部队与空军的配合,美空军被击退。失去空中火力支援后,美军装甲纵队没有退缩的意思,因为形势紧急,这个突破口必须被封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美军装甲纵队首先受到志愿军炮兵的招待,令人吃惊的是志愿军发射的炮弹命中率极高。当薛一卒看到数辆M3步兵战车被炮弹打回“零件状态”之后,他已经是条件反射一样说道“红土地!”“是的!”这时狄青龙也说道,“一发炮弹就将目标打成零件,只有大口径炮弹能办到,至少一半的命中率只有制导炮弹才行,这样看来,中国进口俄制未制导炮弹的消息一定没错!”可惜他们有一点还错了,刚才使用的未制导炮弹并非俄制的“红土地”,而是中国自行研究的“流星”。

可惜的是未制导炮弹太贵了,志愿军装备数量太少了,没有给美军以致命的打击,美军装甲纵队继续推进。接着志愿军立即以他们手中的最新式武器--红箭—9招待来客,红箭—9以近90%的命中率让对方吃惊不已,同时最新式的战斗部让任何一种装甲显得无足轻重,一发即毁的威力足以让人感觉到恐惧。当然红箭—9的缺点也是有的,那就是太重了,不适于步兵徙步携带,只适合于装备于装甲车辆之上。

正在这时空中传来直升机群飞过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仔细听了一会后,狄青龙非常自信的说道:“我想为什么将这个地方选为突破口的原因出来了!”原来这一地区地形本来就是不适于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地方,只要布置少量守军就足以令攻方无法快速通过,从而保证增援部队前来封锁突破口。

薛一卒一边说:“看来俞登又想来一次直升机突破!”一边举起手中的望远镜观察正从后方飞过来的直升机群,他想的的确没错。这次出动的直升机群的规模可谓宠大,几乎是志愿军拥有的全部直升机,以狄青龙等人眼光来看这场景只能用“壮观”来形容,然后美国人的感觉只能用“恐惧”来形容。

与此同时,由几十架苏-30战机组成的编队出现在战场上空,这些战机这回没有加挂空对空导弹,而是加挂了大量用于对地攻击的炸弹,是来轰炸的。面对突破出现的志愿军攻击机群,美军地面部的指挥官心中慌了!由于常常掌握绝对制空权或者以前遇到的对手太弱了,所以美军对野战防空问题一直不太重视,造成美军地面部队野战防空能力较弱,对付敌攻击机的任务是一直由美空军的战斗机负责,可是这时美军战斗机已被驱逐出战场。美军地面部队所拥有的防空能力对付一架二架飞机没问题,然而现在面对的是几十架苏-30,那点力量远远不够。更麻烦的是,低空还有志愿军的直升机群,直升机一类目标本来就不好对付,更不要说面对上百架直升机。

有限的防空作战能力显得那么弱小,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苏-30战机机群如入无人之地,如同训练一样,将数以吨计的炸弹投下,之所以使用炸弹,而不是导弹,因为它们此来是为进攻部队打开通道的。当初俞登欲在此出其不意的打开突破口时,为如何在短时间内击溃守军的防御非常发愁,后来一个参谋想出了一个解决之法,那就是来一次地毯式轰炸,炸出一条通道来,自然不需要什么精确制导武器,重要的是数量与威力,否决就达不到地毯式轰炸的效果了。

先经地毯式轰炸,再经直升机群的突击之后,守军完全崩溃了。113师的士兵们纷纷越上装甲车,以便加快行军速度,可速度还是显得太慢,无法跟上直升机机群。正如113师的一名连长所说的:“直升机部队在前面早将敌解决的差不多了,我们只是去清理战场的,收拾几个残敌吧了!”地面部队无法跟上,使直升机机群陷入孤立的处境,好在这时联合国军阵角大乱,而且直升机的高速度补上了这个缺陷。

按俞登的计划将在这里打开突破口,然后实施一个“左勾拳”,让直升机突击部队切入敌纵深之后,向西迂回,从而对突破口西侧之敌形成迂回之势。对于这一企图,很快被巴枯宁发觉了,他立即采取了防范措施,可惜他对于志愿军的推进速度计算出现错误,他本以为有足够的时间抽调部队来填补这个缺口,而没有想到俞登会投入直升机部队,利用直升机的高速实施迂回。

直升机的高速性使志愿军的推进速度远远超出常规,许多紧急赶来的韩美联军部队正沿着公路行军之时,就与志愿军直升机群遭遇,不仅被打在措手不及,而且由于各部队来自不同的地方,出发时间也不同,如同分散投入一样,被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击溃。巴枯宁使用预备队填补这个缺口的计划,终因部队不能及时赶到而破产,增援部队仅仅能暂时稳定一个形势。

志愿军113师第337团打开突破口后,第64集团军所属的第192师迅速开入突破口,扩大战果。该师很快迂回到美第3师和韩国第7师的侧后,与此同时,正面的第39集团军突然发动进攻,美第3师正面才是真正突破口。由美第2师负责防守的正面地势平坦,利于大部队行动,又是南下必经之地。美第3师和韩国第7师已经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损失小大,士气较高,所以才被布置这里,第39集团军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也相同不小,可是全军士气高涨,战斗力依然不可低估,因此进攻一开始,就对韩美联军构成巨大的压力。志愿军第192师的侧后迂回不仅威胁到美第3师和韩国第7师的侧冀,还打乱了韩美联军的防御布置。

侧冀被迂回,正面受到强大压力,增援无望的情况下韩国第7师首先动摇,不过首先后撤的是美第3师,原来美第3师师长被错误的情报弄糊涂,其实出现错误的情报是不可避免的,几天来艰苦的经验让这位师长有点精神错乱,竟下令全军撤退。美国人原想把韩国第7师丢下,让韩国人当炮灰,可韩国人一见美军撤退,也马上撤,动作竟比美国人还快。在志愿军的追击下美第3师和韩国第7师很快溃不成军,好在,他们跑的很快,让志愿军“自愧不如”,最后美第3师和韩国第7师的大部分人员安全撤出,只是把大部分装备“送给”志愿军。听说战后,美第3师师长被解职,还差一点被送上军事法庭;韩国第7师师长则被送上军事法庭,被判5年监禁。

美第3师和韩国第7师的溃退为第39集团军南下打开了大门,28日早晨,第39集团军第116师攻克沙里院,同日,元山被第16集团军攻克,全歼守军韩国第11师,以及部分美军,如果不是美国海军及时出动运输舰,101空降师的番号也将出现在第16集团军的战报上。第64集团军与第40集团军的表现也毫不逊色。

虽然巴枯宁一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不过他马上恢复了平静,他意志到志愿军的全线进攻比预想的要早,要猛烈,那么后勤补给一定存在问题。他相信只要坚持住,尽可能拖住志愿军的进攻速度,待志愿军的力量消耗差不多,不得不放弃进攻之后,再发动反击。他的想法没错,采取的决策也是正确的,志愿军仅携带有少量弹药,支持不了多久。虽然现有防线没有达到必须放弃的地步,但要继续坚守下去,将增加已方的伤亡,因此巴枯宁随后下令放弃原订的进攻计划,实际上这个计划已经无法实施,要求全军转入防御,并有计划的向南撤退。

此时韩美联军暂时转入全线防御并向南退却,从军事战略战术的角度上考虑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这将给人一种败退的印象,而这在政治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华盛顿的新闻记者们不想知道今天的撤退与明天的胜利之间的关系,只要有可制造“地震效果”的新闻报道就可以,至于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无所谓,当然报道时绝不可忘记夸大事实,再加上见风说雨的预言。韩美联军的战术撤退被记者们描述巨大的灾难,仿佛美国只有无条件投降这一条路可供选择。

纽约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商们以及各大公司的总裁们不懂得也不想知道“战术撤退”之类的军事术语,只要知道美国士兵是在前进还是后退就足够了。结果美国股市立即做出反应,下跌!下跌!

股市的下跌让美国人看到经济危机的身影,经济危机令美国人不寒而立,失败的阴影如同瘟疫般传染开来,美国人的心理上“恐慌”占了上风。

为避免国内局势的恶化,美国总统库比勒急忙下令:“不得后退!”这时韩国人也不想轻易放弃,于是刚刚抬脚准备撤退的韩美联军又回过头来。

更’多‘小’说,‘尽’在‘星’月‘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