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

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凯正式发表了接受帝位的申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予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交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予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第创造弘基,事体繁重,洵不可急遽举行,致涉疏率,应饬各部院就本管事务会同详细筹备,一俟筹备完竣,再行呈请施行。

“凡我国民,各宜安心营业,共谋利福,切勿再存疑虑,妨阻职务,各文武官吏,尤当靖共尔位,力保治安,用副本大总统轸念民生之至意!除将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推戴书,及各省区国民代表推戴书,发交政事堂,并咨复全国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代行立法院外,合行宣示,俾众周知!此令。”

于是袁大总统摇身一变,成了袁大皇帝,时间是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从这一天起,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一个奇异现象,让人啼笑皆非。是既有总统,又有皇帝,既不是中华民国,又不是中华帝国。在公文上更显得异常混乱,把人搞得不知怎么办好。

如奉天将军段芝贵首先称臣,袁手批“不当称臣”。直隶巡按使朱家宝的奏折文字**,抬行写“奏请皇帝陛下圣鉴”。袁也说登基大典尚未举行,称臣称皇帝陛下都不恰当。

不过,从这个时候起袁世凯就不喜欢别人再称其为总统了。

自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七日起,北京《政.府公报》不再见有“大总统令”了,代之而起的,是 “政事堂奉策令”。究竟是奉何人策令,至今仍是个迷。因为这策令是皇帝也是总统、既非皇帝也非总统的袁世凯所发出,袁在这些策令中既不自称为“朕”,又不自称为“本大总统”,而称曰予。听口气这应该是准皇帝的口吻,大概是历史的过渡吧!

这是个稀奇古怪的时期,中国有一个人又是皇帝又是总统,最高当局又是袁政.府,又是袁家王朝。还真别说,袁世凯的走狗们还真能“与时俱进”,在公文程式上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废除了总统的称号,也避免用皇帝的封号,尽可能使用些含混的名词,如“奉谕”、“谨乞钧鉴”等。

十二月十二日,是袁世凯接受帝位推戴的一天。这天他在怀仁堂接见了简任以上文武官员二百余人。

这些大小官员纷纷向袁大皇帝祝贺,文官在东,武官在西,排列整齐,向袁行三鞠躬礼,由内史监阮忠枢率领,公府大礼官黄开文司仪。

袁世凯发表一篇简短演说,把自己的接受帝位,说成是为了救国救民:

“大位在身,永无息肩之日。故皇帝实为忧勤惕厉之地位,决不可以安富尊荣视之。且历代皇帝子孙鲜有善果,平时一切学问职业皆不得自由,故皇室难期发达,予为救国救民计,牺牲子孙,亦不敢避。”

明明是挖空心思当皇帝,却做出一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无奈”姿态。

为了当上这个皇帝,袁世凯搞垮国会,把立法机构变成他的御用工具,变成他随意使用的玩偶。按着他的需要,随意修改法律,随意制造民意。成了终身总统还不满足,还要子子孙孙把大传下去。使得我们这个饱受专制之苦的国家,在民主制度建设上刚刚取得一点点进步,便全部化为了乌有。

袁世凯所做的这一切,在中国的历史上,肯定是空前之举,会不会绝后呢?恐怕很难说。因为,这种脸皮比城墙都厚的无耻之辈,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获得权势而不择手段的人,这人世间恐怕很难绝迹。

袁世凯接受帝位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十三日,下了一道《禁止反对皇帝令》,全文如下:

“前清逊位,民国成立,予以薄德,受国民之付托,揽统治之大权,惟以救国救民为志愿。忧勤惕厉,四载于兹,每念时艰,疚惭何极!近以国民趋向君宪,厌弃共和,本惩前毖后之心,为长治久安之计。迫切呼吁,文电纷陈,佥请改定国体,官吏将士,同此悃忱。举国一心,势不可遏。予以原有之地位,应有维持国体之责,一再置词,人之不谅,旋经代行立法院议定国民代表大会,解决国体,各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民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予又何敢执己见而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往借所垂于顺天逆天之故,致戒甚严。天不可见,见于民心。断非藐藐之躬,所能强抑。

“外征大势,内审素怀,事与愿殊,异常悚惧。从民意则才不足以任重,违民意则理不足以服人,因应胥穷,旁皇竟目。深维好恶同民之义,环顾黎元望治之殷,务策安全,用奠区宇,因思宵小佥壬,何代蔑有,好乱之徒,谋少数党派之私权,背全体国民之公意。或造言煽惑,或勾结为奸,甘为同国之公敌,同种之莠民。在国为逆贼,在家为败子。蠹国祸家,众所共弃。国纪具在,势难姑容。予惟有执法以绳,免害良善。着各省文武官吏剀切晓谕,严密访查,毋稍疏忽,特此通谕知之。此令。”

既是“官吏将士,同此悃忱。举国一心,势不可遏”,又何谈“着各省文武官吏剀切晓谕,严密访查,毋稍疏忽”“ 国为逆贼,在家为败子”呢?

大总统做了皇帝,副总统怎么办呢?

黎元洪由武昌入京幽居瀛台后,便以“无智、无能、无为”自处。

帝制运动开始,黎元洪更装聋装哑,自民国四年九月六日起,他便一再请辞副总统和参政院长职,希望回原籍黄陂休养。

自从黎元洪借袁世凯之刀,杀害了首义功勋张振武之后,至少给人们的感觉是黎元洪完全投靠了袁世凯。而事实上黎元洪也时时处处维护袁世凯,只要袁世凯有需要,就出来为袁世凯站台、发声,可谓亦步亦趋。即使这样,袁世凯还是对其不放心,因为袁深知黎元洪的能量和影响,好不容易从湖北弄出来,关在笼子里,当然不能放虎归山。

黎元洪曾经筹划逃离,但因走漏风声而没能如愿,知道离北京是办不到了,自十一月起,他坚决拒绝受领副总统的薪金和公费,请袁世凯裁撤副总统办公室,并向参政院咨请辞副总统职。

他像个哑巴,对任何人都不开口,辛亥起义开始,他身不由己被拥推出来,那时还“唔……唔……唔……”,“好……好……好……”,这时连这些字眼也没有了。

十二月十五日袁世凯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其申令如下。

“光复华夏,肇始武昌,追溯缔造之基,实赖山林之启,所有辛亥首义立功人员,勋业伟大,及今弥彰,凡夙昔酬庸之典,允宜加隆。上将黎元洪,建节上游,号召东南,拱卫中央,坚苦卓绝,力保大局,百折不回,癸丑赣宁之役,督师防剿,厥功尤伟,照《约法》第廿七条特颁荣施,以昭勋烈。黎元洪着册封武义亲王,带砺山河,与同休戚,槃名茂典,王其敬承。”

由这道命令显示袁世凯的阴险,他不否定建立民国出过力的人功劳,所以而粉饰帝国与民国并不矛盾。他称黎元洪为上将,是勾消了他副总统地位;插入赣宁之役,是表示对国民党的敌视态度。拿新《约法》作为封王的根据,一方面表示他始终遵守民国《约法》,另一方面也使黎元洪觉得是民国荣典而可以接受。

但是,黎元洪并不买账,封王命令发表后,袁世凯派内史监阮忠枢、公府顾问舒清阿以道贺为名去窥探黎的态度。

阮忠枢公然向黎称呼“王爷”,并且传达袁世凯的意思,打算加封他为副元帅和辅国大将军。本来以为黎这位“泥菩萨”一定会受宠若惊、感恩戴德。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一段时间以来,都是顺民的好脾气之人,却怒不可竭。

义愤填膺地吐出了六个字:“你们不要骂我!”

十九日袁世凯又有一令劝黎元洪受封,有“王其祗承,毋许固辞”语。

黎元洪的一位智囊因劝了他一句,希望他能明哲保身,不要因小而失大,竟气得黎元洪从此不和他对话。

为了让黎元洪能接受武义亲王这个封号,袁世凯可谓心思用尽,但黎元洪就是不接受,最后一次竟以自杀相威胁。(关于此内中详情,本书在第二部《黎元洪》中将详加叙述,这里就暂时略过)

总之,这位被孙中山誉为的民国第一伟人,自从离开老巢被近乎软禁在京城后,便渐渐被人们遗忘了。现在,为了捍卫共和,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不能不被世人所刮目相看。

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112章 兵变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88章 大通起义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47章 外逃第249章 就职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33章 告密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63章 请愿大潮第15章 挫折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4章 幸运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87章 吴禄贞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7章 管见十条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34章 较量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3章 告密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94章 曹锟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410章 会考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30章 朋友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34章 较量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50章 复古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