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归化

对于这些南中部落来说,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帮助他们规划好了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未来,那么他们不介意听从这个人的领导。

毕竟经历过了曾经的和平和繁荣,谁都不想再过茹毛饮血的日子,更何况这个人还有这和他们差不多的出身,既然李荩忱能够善待甚至曾经抵抗过汉人和鲜卑人的巴人,自然也可以善待他们这些在季汉时代开始就乖乖听命的南中部落。

杜齐急忙起身说道:“我们已经向南联系南中蛮,向东联系武陵蛮,向东南联系越人,除了越人那边反响不大之外,武陵蛮和南中蛮都愿意听从殿下的调遣、归于王化,更重要的是跟随我们的队伍进入南中的工匠已经发现了多处矿藏,因此属下认为我们应该尽早建立对南中的统治,至少要像之前的季汉那样建立对南中重要地区的统治,将南中的物资运输和经济都掌握在手中,同时将南中部落的人转化为我们的兵员。”

李荩忱微微颔首:“辛苦杜卿家了,这一趟南中之行,你功莫大焉,之后有没有兴趣继续在南中奔走?”

在座的众人微微惊讶,李荩忱筹功一向不可以说不丰厚,但是不管怎么说杜齐都是巴人出身,很多汉人官员现阶段对于巴人还有保有一定的怀疑态度的。

这也不怪他们,主要还是因为两晋南北朝以来,华夷之辨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五胡乱华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汉人的大肆屠杀,让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自然而然的对异族很是警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谁也不相信一个其他民族的人会真心地服从于本民族的政权。

这种观念一直到隋唐时期的民族新的大融合才有所改变,但是至少在现在,唐亦舜、萧世廉这些人对于巴人还是抱有警惕的。

李荩忱刚才这句话说出来,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让杜齐来担任巴蜀在汉中的都督,这可就意味着将巴蜀的南部彻底交付给一个巴人了。且不说现阶段南中对巴蜀重要与否,这都意味着杜齐正式进入了巴蜀的统治高层,再加上在军中也有一席之地的李迅以及其余巴人军队,巴人八部显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团体。

李荩忱目光一冷,在面带迟疑神色的众人身上扫过,他们的心思李荩忱又如何不明白,但是李荩忱必须要从现在就改变这种想法。

一来巴人本来就和汉人的来源差不多,甚至其中还有很多都是因为逃避战乱而躲入深山的汉人,如果单纯因为名字上的不同就一味的打压,那么只会导致更多的矛盾。

二来李荩忱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北方大多数土地都在鲜卑民族的统治之下,甚至还有不少汉人都接受了鲜卑化,比如杨坚就有一个鲜卑名字——普六茹。

而这就意味着以后李荩忱北上,就自然要面对很多鲜卑化的汉人和汉化的鲜卑人,如何将他们纳入整个整体之中,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和杀戮才是李荩忱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现在正在西北为李荩忱发展经济的长孙晟,就是一个典型的汉化的鲜卑人,李荩忱用长孙晟的时候,背后就有很多不满的声音,不过事实证明长孙晟的确适合这个位置。

李荩忱要做的是将这些心向着朝廷的人归化为有用的华夏人,而不是单纯的计较华夷之辨。

历史上蛮夷族类对华夏做下的罪恶已经有人承担罪名,这一片经历了三百年战火洗礼和鲜血浸润的土地,需要的是各个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大唐之所以称之为大唐,不就是因为这一份包容性么?

在李荩忱看来,归化异族可要比单纯的杀戮来的好。更何况换句不好听的话,对于一个文明和族群来说,最痛苦的并不是受到迫害和杀戮,而是之后再无这个民族的名字。当然这种阴暗的想法李荩忱是不会说出来的。

见李荩忱目光冰冷,原本想要开口说话的唐正良、姚察等人都很聪明的闭上了嘴。既然如此,这件事就算是有了定论,杜齐感激的冲着李荩忱郑重一拱手:“必不辱使命。”

微微颔首让杜齐坐下,李荩忱轻轻松了一口气,紧接着说道:“今天虽然不算什么正式的朝会,但是趁着大家都在的机会,有一件事还得商量一下。”

在来之前大家就已经听到了风声,殿下过了年之后就一直在研究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趁着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肯定会说这件事。

实际上现在李荩忱治下的行政区划混乱也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李荩忱手中的土地有的是属于南朝的,有的是属于北朝的,还有蜀中这一块曾经几度易手的,南朝和北朝的行政区划本来就有一定的区别,而落到蜀中这里就更是混乱,以至于在李荩忱入蜀的时候很多地方的郡县划分都是犬牙交错。

尤其是南陈的土地上还存在乔迁州府,而北周这边对于州府的划分又比较混乱,很多地方甚至一个州都没有旁边的郡大,一个郡都没有旁边的县大,而有的州因为太小没有郡,有的郡因为太大,在管理上完全按照州来处理,还有的郡因为比较小,内部已经不再设立县。

比如巴蜀南部的白帝城到泸州一线,临江郡、南部郡和巴郡在行政区划上都属于郡,而泸州和合州应该属于州,可事实却是巴郡比这样的州实际的管辖区域还要大,而巴郡原本属于的楚州早就在李荩忱入蜀的时候便名存实亡。

相反,南部郡和临江郡等地方,放在后世的范围,就是一个县的大小,可是却顶着和巴郡一样的郡的行政级别。

不管这些问题是因为历史遗留还是因为当地的特殊情况,无疑都在官员委任的时候带来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让人根本无法判断一个州的刺史和一个郡的郡守到底孰大孰小。

可以说汉代建立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已经完全被打乱。

为了暂时解决这个问题,南陈和北周实际上都是采用的委任都督的方式。

第一四九七章 吴郡的人,出列第六百七十一章 归来第一二五九章 矛与盾第一九五六章 定策,南北夹攻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一百七十章 变天(上)第一千七十五章 是分赃不是收编第二二一六章 角门第七百九十六章 颇有微词第九百八十六章 地位尴尬第九百七十五章 抢滩第四十九章 乱战第二一七一章 马革裹尸,犹然不悔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阵仗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宁静第一一一五章 三重奏第二二零九章 刮目相看第一八七八章 河东义师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在这边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钱、粮第三百零五章 华容第四百八十八章 战郫江第一六四五章 合围,司马消难何处去第四百四十章 孤家寡人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的陷阱第一二三九章 如荒草疯长第一二零六章 杀伐果断?第二二四一章 其实已到尾声第一九七七章 甲骑恐有千余第一八八八章 抓住河东第八百八十三章 真是一场豪赌第四百二十七章 重见顾野王第一七一六章 失控的战场第一二七八章 年轻人的把戏第一七四五章 让军神当苦力第一六五九章 名将之后第一七一七章 赤与青,山河鼎沸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请示第四百五十章 胡闹第一百五十章 月色第一五九七章 但愿人长久第一四五一章 不是巧合第一七八二章 陛下是什么意思第一六零三章 卿家一小步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四百六十八章 消失的隔阂第一八二二章 山东见闻第八百一十五章 淳于家不后悔第一百七十章 变天(上)第九十五章 多险恶第一六七二章 混账第一七九五章 僵持和发展第一百五十三章 上钩第七百一十五章 红裳第二二五七章 被迫参与的决战第十九章 火光第一七七零章 问计第七百八十五章 驱赶第八百三十章 稍显既逝的笑容第九百五十五章 新年更艰难第一一三八章 尉迟家的态度第九百五十九章 新的行政区划第三百七十三章 到底打谁第二二三四章 集市第一六九六章 转进,时间不等人第二一二三章 裴子烈持节第三百三十九章 池上鸳鸯啄翠羽(下)第一九一四章 不要一惊一乍第两千零九章 陆战队的强大第六百七十章 开拓的精神第六百六十八章 南中的现状第二一七三章 男儿至死是少年第四百五十三章 风起第六百一十九章 独木桥第六百零七章 两条计策第一四五九章 背叛与信任第一六四四章 汉军骑兵的突进第一千七十六章 违令者斩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变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合州第一九二五章 朕信她,从未改变第一六六五章 战情如火第一一八四章 联络宇文赟第一三零二章 你们要觉得丢人第一四五二章 王,也难做!第二一六六章 安定城外,十里长亭第七百三十八章 恰恰相反第三百一十九章 子云枪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的陷阱第三百九十五章 答案第二二九六章 来自历史的教训第九百九十四章 死士第一四九零章 天圆地方第一一八四章 联络宇文赟第二二五五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九百二十四章 密使第一八六四章 强权大汉与分权北周第一千六十章 再向河梁把琅琊越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一百四十六章 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