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欠人情

(感谢读者“扬_”、“heathers”的飘红打赏。十一无休,每日正常两更,双倍期间求月票!!!)

皇帝返京的第二天,杨奉当面提出卸任的请求,这不是以退为进的把戏,他的态度很坚决。

午膳时间到了,韩孺子就在凌云阁内用膳,也赐膳给杨奉,但两人不在一间屋子里,韩孺子早早吃完,让太监撤去食物,走到窗边向外面遥望。

贵族侍从又都到了,数量更多,其中许多人都曾跟随皇帝出行,并参加了晋城之战,不少权贵子弟死伤,幸存者都得到了封赏,相比普通将士的金钱与土地,他们更在意爵位与官职,要不了几年,窗外这些人当中就会出现大批的将军,至于文官,他们还是要与科考出身的文人竞争。

崔腾成为众人的绝对核心,在皇帝身边他只是一个跟班,在外面,他恢复为真正的崔家人,坐在树下唯一的椅子上,两名勋贵给他扇风,看上去非常高兴,一点也不以为耻。

十几个人围绕着他,更多的人则只能羡慕地远望。

东海王没有参与这种事,不知站在何处,韩孺子看不到他的身影。

身后传来一声咳嗽。

韩孺子转身,对进来的杨奉说:“杨公担心遭到报复吗?”

对杨奉,他不想拐弯抹角。皇帝对另立储君之事毫不在意,王美人却做不到,她很在意,甚至怀有恨意,对她来说,那必定是极其煎熬的一段时间。

杨奉寻思了一会,“这只是一个原因。”

“还有其它原因?”

“陛下视杨某为何等人?”

“朕视杨公为师。”韩孺子回到桌后坐下,杨奉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却不是亲近之人,所以仍要自称“朕”。

“杨某斗胆,也视陛下为弟子,可我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教给陛下。”

韩孺子微微一笑,“学无止境,朕此番出巡,领悟最多的就是这一点。”

“那陛下已经可以自学,无需杨某。我很珍惜与陛下的师徒关系,不愿它遭到破坏。”

“没人能破坏。”韩孺子肯定地说。

杨奉的神情稍显严厉,看来他还是得给皇帝上一课,“我与朝中大臣共立临淄王一事,陛下能理解吧?”

“当然,那是让匈奴人死心的必然手段。”

“可其他人能理解吗?”

“嗯?”

“杨某与陛下有师徒之谊,与天下人可没有,在别人看来,杨某不过是一得势权宦,在陛下最危险的时候,急急忙忙地另立储君以备后路。”

韩孺子很清楚,杨奉真正在意的不是“天下人”、“其他人”,只有一个王美人。

“朕的母亲不会……朕不会让她影响到杨公。”韩孺子还是希望能将杨奉留在身边。

“我相信陛下的能力,可我不想让陛下这么做。”

“为什么?”韩孺子仍然无法将杨奉完全看透。

“请允许我举一个粗俗的例子。”

看到皇帝点头之后,杨奉继续道:“我在街上行走,只因为不小心拦了某人的路,对方挥拳要打,这时又来一人,仗义出手,替我解围,我是否应该感谢这位后来者?”

杨奉的问题从来不能简单对待,韩孺子想了一会,还是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应该。”

“我也是这么想的,不只是应该,而且是必须。可我心里还是有几分别扭,因为我什么错事也没做,莫名其妙地差点挨打,又欠下人情,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如果有选择的话,我宁愿不走那条路,既躲开打人者,也避开相助者。”

韩孺子想说杨奉起码能结识一位仗义之人,也算所得,马上又将话咽回去,因为他终于明白过来:杨奉从前是文人,后来当太监,懂帝王之术,在官场中也能游刃有余,但他骨子里是一名江湖人。

杜摸天、杜穿云爷孙在倦侯即将称帝时飘然而去,丑王在立下大功之后甘愿接受流放,杨奉正在做出同样的选择,他们都将人情看得太重,宁可让别人亏欠自己,而不是自己亏欠别人。

杨奉拒绝参与后宫之争,因为无论胜负他在人情上都是输家。

韩孺子忍不住想,武帝当初屠杀豪侠,真正的原因大概不是这些人有叛逆之心,而是他们不肯为帝王所用。

“杨公是要追查圣军师吗?”

“嗯,无论怎样,他肯定与淳于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得到消息,叛军兵败之后,圣军师先是逃至海上,如今很可能回到了云梦泽。”

“既然如此,朕给你两项任务。”

“请陛下降旨。”

“太祖宝剑尚还流落在外,可能就在圣军师手中,你要找回来。”

“是。”

“英王乃武帝幼子,为奸人所掠,同样流落在外,你也要找回来,而且要保证他的平安。”

“遵旨。”杨奉深深地躬身,起身之后又加上一句,“谢谢。”

寻找宝剑与英王虽然都很重要,但还不称不上当务之急,皇帝布置这两项任务,其实是给杨奉一种公开的权力——如果只是查找一个传说人物的下落,实在不值得朝廷大动干戈,甚至没法宣之于口。

圣旨必须成文才有效力,但杨奉并不急于一时,准备告退。

韩孺子还有一件事需要请教,“关于宫中……杨公可有建议?”

“内事咨询刘介、景耀,外事多问赵若素。”

“景耀……”

“他还在宫里为隶,只待陛下救之于水火之中,说到后宫之事,他比刘介可能更在行些。”

韩孺子点点头,“杨公认得中书舍人赵若素?”

“不认得,但是听说他曾在晋城为陛下奔走效力,我猜此人大概就是所谓的‘吏首’。”

“吏首?”韩孺子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官有官首,通常是宰相,吏有吏首,却很少显山露水,中书舍人位卑而职重,赵若素敢于挺身而出,必有所依,可能就是吏首,或者与吏首极熟之人。他肯为陛下奔走,那是真正的效忠,此人的用处不可估量,望陛下珍视之、重用之。”

韩孺子也很欣赏赵若素,却没到杨奉以为的地步,惊讶地说:“要提拔他当大官?”

“陛下会让杜穿云这种人当将军吗?”杨奉不知不觉间又露出好为人师的习惯,不直接回答,而是以看似无关的事情反问,让提问者自己举一反三。

韩孺子一笑,立刻明白了杨奉的意思,赵若素一旦为官,就会失去“吏首”的作用,而且他也知道,杨奉不会向他详细介绍“吏首”的含义与作用,全要靠他一点点发掘。

“江湖险恶,杨公保重。”两人并不是就此再也不见面,韩孺子还是说出分别的话。

杨奉却没那么多情绪,轻轻挥下手,“杨某已非当初,陛下不如让‘江湖’保重吧。”

杨奉难得说出如此狂傲的话,韩孺子大笑,杨奉躬身退出。

韩孺子命人将东海王叫进来。

东海王来得极快,好像早就等在阁外。

“大将军崔宏马上也要回京,此次平乱、阻击匈奴人,他都有大功,朕要重赏于他,可是大将军官至极品、爵为列侯,已无可封余地,只能恩及子孙,你提提建议。”

这种事的确是东海王的长处,想了一会,回道:“崔胜亡故,崔腾即是嫡子,早晚要继承崔宏的侯位,不需要封侯。”

“崔胜不是有一个儿子吗?应该由他袭爵吧?”

东海王笑道:“规矩是这个规矩,但总有商量的余地:崔胜之子年龄太小,撑不起崔家,崔腾又正得陛下欢心,崔家早晚会找个理由,请求立崔二为嫡。陛下若想皆大欢喜,不如向皇后透露口风,请崔家早些递上奏章,陛下让崔二袭爵,再另封崔宏之孙为侯,一门两侯,崔家该满足了。”

“你不觉得崔家……太大了吗?”韩孺子喜欢皇后,也信任崔腾,可崔宏太看重权势,崔腾又没有真本事,让他感到为难。

“赏罚需分明,崔家既立此功,就该得此赏。”

韩孺子有些意外,东海王居然给崔家说好话,尤其是崔腾并不在场,“朕会考虑,你自己呢?想好封赏了吗?”

东海王笑道:“陛下允许我携妻回京,就已经是天大的恩德,我不要封赏,也不要官职,如果陛下需要我偶尔提些小小的建议,就把我留为侍从吧。”

东海王只有在完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才会说几句真话,韩孺子笑着摇摇头,说:“好吧,你暂时留下,随传随到。”

“谢陛下。”

韩孺子没叫崔腾进来,独自看了一下午的奏章,最后发现一个问题:他没法不露痕迹地召见赵若素。

赵若素是中书舍人,属于外臣,皇帝出行的时候能够便宜行事,回京之后,一切都有规矩,赵若素不能随便进宫,等到皇帝正常执政之后,他才能出现在勤政殿,可那里属于宰相等人,皇帝很难越过众大臣直接与一名递送文书的掾吏私下交谈。

这件事只可自己解决,不能求助他人,韩孺子也不着急,黄昏时分,先去拜见太后与母亲,然后回寝宫休息。

听说皇帝要给崔家再封一侯,皇后没有为之高兴,反而劝皇帝不要这么做,“崔家权势已然过重,不可再增,要是我说,应该让我父亲交出兵权,回家颐养天年。”

与大将军有隙的东海王为崔家邀功请赏,大将军的女儿反而建议削夺父亲之权,韩孺子真有点糊涂了,“大将军南征北战,绝不是为了颐养天年,他既然立功,就该得到封赏,这与他的外戚身份无关。”

崔小君却不这么想,寻思一会,说:“先让我写信与父亲商量一下吧,他若不愿交权致仕,随陛下封赏就是。”话一说完,她笑了,“陛下是不是觉得我不领情?”

韩孺子摇摇头,他觉得皇后似乎在提防什么,所以要为崔家未雨绸缪。

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自己与皇后或许再也不能无话不谈了。全本小说网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将军需要胜利第五百一十一章 是楚军还是海盗?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归山第四百八十八章 进谏第二百五十九章 诱之以利第四百四十八章 新旧交替第九十九章 师出有名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摄魄第四百一十七章 风向第五百一十三章 请兵三千第四十章 回信第八十六章 皇太妃的嘱托第三百二十二章 万一之策第五百二十二章 朕即诱兵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谈第三百二十章 布衣圣旨第二百五十四章 无眠之夜第三百八十二章 了解皇帝第二百一十五章 虚能生实第二百六十一章 上官盛之怒第四百八十五章 辩才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五百二十一章 以虎驱狼第二百八十七章 曲声动心第二百七十章 宽赦第三百九十八章 限期抓捕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诱兵之计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无虚发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一百四十二章 迁营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一百七十九章 无字之信第一百零九章 观赏皇帝第一百五十九章 乱前第四百一十八章 崔腾?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门恶战第一百二十七章 留人第五百零七章 一举一废第二百八十八章 丑王赌约第一百三十章 离寨第四百零六章 曲径通幽第五十六章 读史之怒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归第二百零三章 杨奉的选择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军侯密令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军第五百三十六章 难解的杨奉第二百三十四章 独断第五百二十五章 以战养兵第二百二十六章 第一份公文第四百八十二章 无心之失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三百二十五章 鲁莽人与暴脾气第四百章 为友报仇第三百六十七章 执政第二百七十八章 跑在前面第四百零三章 长久之计?第七十四章 纸上谈兵第四百五十章 亲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宰相人选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离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工第四百二十八章 病因第一百二十一章 江湖内奸通知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荐第九十三章 以一敌多第一百八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三百四十九章 城头眺望第三百二十六章 告状第二十二章 真假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四十章 回信第五十九章 暗中的高手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五十四章 气数第一百二十六章 要挟(求订阅求月票)第三百八十七章 隐而不退第二十七章 在劫难逃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荐储君第三十六章 愤怒的皇后第一百三十七章 两位公子第四百五十章 亲人第三百五十六章 新婚之夜第一百零七章 老渔夫第二十章 仁义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来了第三百三十八章 东海王的猜测第五十八章 翻墙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跷第二十四章 不变的年号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四百六十三章 猜不透的皇帝第二百四十六章 忠犬第八十三章 话别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官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