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执政

同样被“发配”到西域,邓粹仍是京城冉冉兴起的新星,几乎人人都认为他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回到皇帝身边,前途无量,而辟远侯张印则陷入新的低谷,孙子的罪过还没有赎清,又辜负了皇帝的信任,在最关键的时刻无所作为。

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如今要去执行同一项任务。

张印年纪更大、资历更深、经验更多,却没有半点竞争之心,甘居人下,进屋时自觉走在后面。

邓粹也不客气,拜见皇帝之后,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意思只有一个:“为大将者,随机应变,排兵布阵自有主事之官,不缺大将一人。”

邓粹的几次胜利颇有运气成份,但的确做到了“随机应变”,显出极深的谋略,韩孺子也不能小瞧他,微笑道:“然则大将战前不做任何准备吗?”

“有,要兵、要马、要钱、要粮、要信任。”邓粹扳着手指一一数来,正好五条,“总之多多益善,这五样越多,大将的选择也就越多,随机应变时也更从容,太少的话,多厉害的大将也是去送死。”

张印被晾在一边,根本插不进话。

“当初的邓辽邓大将军也是这种做法?”韩孺子问,虽然觉得邓粹堪任大将,心里还是觉得不太踏实。

“大将军在的时候,我还是孩子,接触不多,但是听族中长老说,大将军尤其擅长这‘五要’,每次战前必然缠着武帝不放,实在要不来更多,也要更精,五万将士至少配备十万匹良马,转输民夫不计其数,别的将军战后常常一无所剩,需要尽快回城补给,唯有大将军常有余粮。”

那是大楚最为强盛时的特有打法,到了武帝后期就已难以为继,等韩孺子登基,没有一次战争能够让楚军如此率性而为。

韩孺子笑着摇摇头,邓粹的确是大将,却不是朝廷现在能用得起的大将,“张侯有何话说?”

张印抬头看向皇帝,想了半天才吐出一句,而且嘴上更不利索,“臣……愿为、愿为主事……之官。”

韩孺子没那个耐心,说:“张侯写份奏章吧。”

“写、写了。”张印从怀里摸出一摞纸,“初稿,陛下、陛下见谅。”

张有才上前接过纸张,转交给皇帝。

那的确是初稿,纸张皱巴巴的,上面的字迹也颇多修改,韩孺子扫了一眼,没有细看,“邓粹,朝廷艰辛,用度不足,兵马钱粮都不能‘多多益善’,朕能给你的,唯有信任。”

换个人这时就会磕头谢恩了,邓粹却露出沉思之色,显然是在计算衡量,过了一会才说:“也行,可兵马钱粮都是可见之物,信任这种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陛下怎么证明呢?”

张有才等几名太监脸色都变了,辟远侯张印是老实人,光凭这句疑问,就确信皇帝对邓粹极为信任,远超一般臣子。

韩孺子心中却是哭笑不得,他知道邓粹在暗示什么,于是微笑道:“那就不要看,也不要摸,仔细领会。”

邓粹真的想了一会,躬身笑道:“臣领会到不少。”

送走两人,张有才忍不住道:“这个邓粹,真是……真是……难说啊。”

韩孺子笑了一声,“连自己人都猜不透的将军,可想而知,敌人更猜不透他。”

“陛下真要让他当大将啊?”张有才吃惊地问。

“别管闲事。”韩孺子拿起张印留下的纸张,严格来说这不是奏章,而是一份西域经营谋略疏,嘴上木讷的张印,笔下却很畅通,写了二三十页,洋洋洒洒上万言。

韩孺子连看了三遍,不禁感叹世上没有完人,如张印这样的人,再添两三分“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是百年难遇的将才,偏偏在临阵时谨慎过头。

兵、马、钱、粮、信任这五样,张印在奏疏中一样也没要,他的建议是因地制宜,利用西域三十余国的力量筑城防守,他所需要的一是便宜之权,可以在西域刻印封王,事后再请朝廷追任,二是要一群熟悉西域事务的人相助。

为了不让朝廷怀疑他要独占一方,张印将只身赴任,家人都留在京城,包括他唯一的孙子。

张养浩已从碎铁城回京,待在家里不准迈出大门一步。

张印索要的那群帮手比较特别,居然都是大牢中的囚徒,但他没有详细解释。

韩孺子这天睡得比较早,次日天刚亮,他在同玄殿朝会群臣,这是一项仪式,很快结束,皇帝转往附近的勤政殿,在这里与数名重臣共理朝政。

韩孺子当傀儡皇帝的时候,每天也在这里坐一会,但是离大臣比较远,听到的大都是嗡嗡的议论,只在争吵的时候才能听清一些话,拟好的圣旨也不会送给他过目,因此对朝廷处理政务的过程与思路不是特别了解。

第一天下来,他发现这一点也不难。

勤政殿由宰相主持,各大部司以及各地官员的奏章大都汇集于此,他与几名指定的大臣商议批复内容,交给皇帝过目,获得许可之后,成文交付相应衙门,只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奏章,才由皇帝亲笔批复。

正常的奏章批复“已阅”即可,交给有司收藏,可能永远也不会再拿出来,另一些奏章则提出各种问题,某地大旱、某地水涝、某司要做某事等等,绝大多数时候,宰相的批复是将奏章转到相应的衙门,由该司提出明确的意见,再由宰相批准,来来回回能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月。

皇帝的职责是监督这一切的正常运转,并且掌握着最为关键的宝玺——没有宝玺之印,宰相的批复也只是一句空话。

只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比如某个重要的官职出现空缺,或者发生齐国叛乱、匈奴入侵这样的大事,才会出现激烈的争论。

整个流程一环套一环,皇帝随时可以叫停,加入自己的意见,但是没什么用,韩孺子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想法不会比有司的专业回复更好,与其耽误流程,不如旁而观之。

第一天的工作比较多,有几件事的确需要皇帝本人的首肯。

希望册封皇帝生母为第二位太后的奏章已经堆成了山,理由多种多样,甚至上升到事关大楚江山稳定与否的高度。

这正是韩孺子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朱批礼部、宗正府照办,然后送到慈顺宫请太后过目,这是礼节,也是规矩,皇帝不能绕过。

慈顺宫反应也快,下午就送回来,不知是谁操笔,总之太后赞赏了皇帝的一片孝心,要求此事尽快办理。

接下来是对各地的减赋,大楚连年征战,尤其是齐、代、燕等地,受损颇多,韩孺子离开晋城之后,曾经巡视一圈,所到之处都有大赦,这回是正式确认,并根据情况延长时限,一到五年不等。

申明志等大臣提出建议,此事可以稍缓一缓,等王太后获封时颁布圣旨,以显王太后慈爱万民。

韩孺子同意。

再往下是战后的论功行赏,兵部等有司已经拟定计划,耗费巨大,但是一点也不能省,绝大多数人的封赏都有标准,唯有崔宏、柴悦、邓粹三人需要皇帝另定。

韩孺子记得皇后的请求,于是将崔宏、邓粹两人圈为“待定”,只将柴悦升为骠骑将军、北军大司马。

骠骑将军是虚衔,北军大司马才是实职,但北军伤亡惨重,已回转京城休养,柴悦在塞外实际上是以临时身份掌管全军。

这是大楚的惯例,让边疆大将名实分离,以免其拥兵自重。

韩孺子特意找了一下,老将房大业被封为北军都尉,算是不错。

这些事情忙完,已经将近傍晚,守宰相申明志希望明日再议,韩孺子却要求继续,因为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急需处理。

皇帝被困晋城期间,一批文臣殉难,也有一批文臣立功,正常封赏之外,空缺的官职也得尽快填补。

其实皇帝在外继续巡狩时,相应职位都已找到代领者,只待他回来确任,唯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官职,大臣们不提,也没有奏章,要由皇帝主动一些。

守宰相申明志该升为真宰相了,在他这个位置上,无过便是功,皇帝找不到继续观察的理由。

杨奉的请求还没有得到正式允许,因此仍留在勤政殿内——身为中掌玺,这是他一次掌管真正的宝玺。

眼看天色将晚,杨奉向皇帝使眼色,韩孺子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于是开口,称赞申明志的才德,决定正式任命他为大楚宰相。

申明志磕头谢恩,其他大臣祝贺,首日议政方算结束。

韩孺子回到寝宫时已将近二更天,发现皇后不在,有些纳闷,找来刘介询问才知道,原来他少发一道圣旨,皇后已回秋信宫居住了。

宫里宫外,到处都是规矩与惯例,韩孺子发现自己一整天也没做成一件想做的事情,绝不想以独守空房结束这一天。

时间已晚,再颁旨传召皇后已经来不及,规矩这时候发挥作用,刘介提醒,皇帝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任何一处嫔妃的寝宫就寝。

韩孺子于是住进了秋信宫。

皇后崔小君有点意外,也非常高兴。

躺在床上,闲聊了一会,韩孺子问:“你怀念倦侯府吗?”

“嗯。”崔小君不敢直接回答,因为她怀念得心都在疼,如果有选择,她宁愿再做倦侯夫人,但这种话绝不是皇后该说出来的。

“我要重新整修倦侯府,送给你当礼物。”韩孺子顿了顿,“也送给我自己。”

韩孺子必须找个地方,以摆脱皇宫与朝廷的束缚,规矩与惯例大有好处,但它们更适合平庸的皇帝,而不是想有所成就的皇帝……全本小说网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三百八十六章 两个皇帝第一百二十七章 留人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墙上下(求月票求订阅)第二百四十章 东海王准备好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军第五百三十三章 思帝之亡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紧张第四百二十三章 将军风度第五百三十六章 难解的杨奉第四百一十四章 回宫第二百零七章 勤政殿对质第四百八十三章 一场硬仗第五十六章 读史之怒第二百四十四章 白桥夜袭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丧志新章发布时间调整第三百八十七章 隐而不退第七十章 挂名宿卫(明日上架,求首订)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城第二百二十四章 丢印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争位者第二十六章 呼吸第一百五十章 初见匈奴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换之道(一更)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荐储君第五百零三章 家奴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塞外的“芦苇”第三百六十二章 洛阳第一百三十一章 受封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后一次机会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东海王第十章 风波第二十四章 不变的年号第四百九十四章 东海王的麻烦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门之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三百一十七章 挥金如土第六十章 宫门第七十九章 愿望第四百四十四章 “书能杀人”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撑第二百零四章 联姻(求月票求订阅)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五百一十四章 一胜一败第一百四十章 指点迷津第五百一十三章 请兵三千第一百零四章 张家的利益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长辈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开城门(求保底月票)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职责第三百二十六章 告状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一百章 荒园混战第四百七十四章 后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北军之怒(求月票求订阅)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留人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与进宫第一百四十七章 残城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争位者第四百七十章 败得蹊跷第六十八章 书房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归山第二百五十章 东海王的夜晚第一百八十三章 独骑回营第一百一十七章 迎战第五十八章 翻墙第三百三十六章 选人与用人第四百二十五章 划线的门道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第二百五十七章 燃烧的军营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鱼和小鱼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谈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四百三十四章 热闹的新年推迟发稿通知第一百九十八章 返京第二百二十三章 放粮第一百二十六章 要挟(求订阅求月票)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嘱托第四百零三章 长久之计?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腹痛第六章 衣带诏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神不宁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来了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亲征第二百一十五章 虚能生实第二百一十五章 虚能生实第四百七十九章 群盗无主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家的机会第五百二十章 逃难路上第五十二章 地动第四百五十八章 皇帝的宽容第二百七十八章 跑在前面第一百六十六章 敢死之士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嘱托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