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七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5)

自打住进住进秦王府,剑子便没流露过要西归的意思,归义军返回瓜州时,李从璟本以为两者会一同启程,谁知前者只是将后者送出城,而后又回到了他那座小院中。

如此出乎意料,以至于让李从璟再在府中撞见剑子时,还以为他们在路上遇到了艰难,半路折返回来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可能,毕竟归义军不是单独回去的。

虽说李从璟暂无往河陇用兵的打算,但归义军西归时,他还是派遣了军情处的商队护送。当然,护送两名归义军的军情处商队,会留下一批人在河陇扎根,借此机会,军情处将开始在河陇布置棋子。

府中住进一名武艺高强的江湖剑客,也亏得府邸主人是李从璟,他只当府中豢养了一名护卫,其他全然不去在意,故而容得下剑子,要是换了别的人,事情就不会这么轻松了。

剑子似乎也很享受这样不被李从璟在意的状态,他本就是性子清淡的人,能在府中自由行走,已是怡然自乐。

这让李从璟很奇怪剑子往先的经历,这样的人要么就是的确闲云野鹤自得雅趣,待在秦王府跟待在其他地方并无区别,久了腻味了也就自然会离开;再有一种可能,不愿回去自然有不愿回去的理由,无论这种理由是什么,剑子都是在逃避。

非常人不可以常理揣度,李从璟能确信剑子没有恶意,这也就足够,两人既然有些旧情,这回又帮助朝廷带回了归义军,容他继续在王府吃喝,李从璟还是不在意的。

另有一件事,李从璟也不在意。

此番演武院选拔学员后,开学典礼杜千书准备大办一场,安重荣、赵弘殷作为演武院第一批学员,又是最为成器的两人,被邀请到演武院出息开学典礼,以激励后辈。

赵弘殷进京时,带着家眷来的,往后他会在演武院任教一段时间,故而需得在洛阳安个家。李从璟由此得知,赵弘殷今年得了一子。

作为关心部曲的合格主帅,李从璟不免多问了几句,当他问及赵弘殷给他儿子取得什么名字时,赵弘殷的回答震惊了李从璟。

因为赵弘殷说了三个字:“赵匡胤!”

李从璟在意的,是当下秋试与演武院招生的情况。

秋闱放榜,此次朝廷取士一百一十二人,与往年朝廷每回只取士二十人左右相比,这个数量不少,但放远了眼光看,却也绝对不多。不少的原因是朝廷新政有成,不多的原因是,即便朝廷加大取士力度,却也始终持有宁缺毋滥的底线。

此番科举,值得一提的事有很多,例如今岁朝廷开设的科目,虽没有盛唐五十余科那么多: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但新增了水利、工事、经济等科,这是之前的科举中没有的。

这些科目虽说总共也没取士多少人,但朝廷引导力度很大,三省六部官员也编纂了教材,学习起来并不难,加之竞争力小,而朝廷给予的官职却不比其他诸科低,可以想象,日后定会有长远发展,而这些正是帝国需要的经世之才。

“此次秋试,各科士子表现大多优异,然最令宰相们拍案叫绝的,却是两苏。”李嗣源跟李从璟谈起这事的时候,神色颇为愉悦。

科举中涌现的人才越多,也就意味着人才正更好的为帝国所用,而不是去充实那些节度使、刺史的幕僚机构,被他们私人占有了,这是当世中央与地方的人才争夺,眼下看来,今年这场争夺战朝廷斩获不少。大胜一场,战果丰厚,李嗣源自然高兴。

“两苏?可是苏禹珪与苏逢吉?”

“正是他两

人,从璟也听说了?”

“秋试期间,两人整出的名声可是不小,儿臣略有耳闻。”李从璟这话倒是不假,因此番秋试者比较多,正经应试前,士子们免不得相互交流、切磋,以求增长见识、砥砺自身,“两苏”的名声,便是那时候闯出来的。

“两人学识惊人,亦写得一手好文章,文章好坏朕看不出,冯相、李相都言好,必是不会差的。两人朕也见过,观其言谈举止,却是让朕甚为欢喜。”李嗣源笑容不减,“苏逢吉,精神爽秀,锐意进取;苏禹珪,坚毅朴实,有中庸之风,而不乏奋进之气,都是我大唐的英才!”

李从璟笑了笑,苏逢吉他没见过,但也听说此人洒脱任性,苏禹珪却是偶然碰到过的,学问扎实,谦逊有礼,可登大雅之堂。然而要说此番参加科举的人中,他最好看的,却是并没有被李嗣源点名的张一楼。

张一楼既然来了洛阳,不可能不去拜会费高章,也不可能不来见李从璟,事实上,张一楼就是住在费高章府上的。

李从璟对张一楼知之甚深,当然清楚此人治学沿袭费高章的风格,所学庞杂而多经世之学,兼而智谋过人,乃是不可多得的有才之士,只不过并不长于文章罢了,故而一时引不起朝廷注意,却也是正常事。这种人就适合厚积薄发,较之“两苏”,往后的路谁走得更加长远,还未可知。

从张一楼宁愿舍弃在幽州的根基,而跑到洛阳来参加科举,就可见此人志向非小,心性更是非常人能比。

说完秋试,再说演武院。

“演武院此次招生三百人,二百七十人自军中选拔,依照朝廷诏令,今岁有过征战而且立功的军队,会增加配给名额,复州军、房州军、君子都等皆在此列,其中尤以复州军配给名额最多,达四十七人。另外,边军名额也稍多,合在一处共八十三人。”此事是李从璟在主持,各项数据他自然了然于胸,“另有三十人,则是自民间选拔。”

从李从璟的话中可以看出,今年演武院的名额,基本上都被提到名的单位瓜分了,事实上,其他诸军加起来才选拔了不到七十人。

“最出众者何人?”人员太多,李嗣源可顾不过来,除却关注引起他注意的人外,自然只能去关心最优秀的。

“军中选拔的将士,以周小全为最出众,民间选拔的儿郎,有两人资质不仅不弱于军中选拔的将士,而且仅次于周小全,此两人,一个父皇必然知晓,便是石重贵,另有一人,则是李彦琳。”

李从璟道:“李彦琳,李老将军之子,卢龙节度使李彦超的四弟。”

“李彦琳......这小子朕知道,前些时候不是在演武院门前与重贵撕斗过么,原来竟是老将军之子,怪不得连重贵也奈何不了他。”李嗣源不知从何处听来的消息,“朕听闻,彼时撕斗者有三人,还有个儿郎也是来参加演武院选拔的,结果如何?”

李从璟苦笑一声,“此人名叫史彦超,勇武可嘉,机灵有余,坚韧不拔,就是底子太差了些,此番算是勉强挤入通过者之列。”

嘴上虽如此说,心里还是颇为赞赏史彦超,毕竟有上述三项品质,只要就读期间勤奋好学,日后上了战场运气好些,很容易就能出头。总而言之,可塑性不错。

父子俩这厢的谈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正在决定许多人的命运,而命运被选择者,对此却浑然不知,他们在得知自己或高中或通过选拔后,庆幸、松气之余,无不摩肩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洛阳城中,三位儿郎正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这个组合颇为怪异,领头走在前面的,昂首挺胸,气焰嚣张,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来打我呀的神情,紧随其

后者,步履沉稳而从容,很有大家风范,最奇异的是走在最后的儿郎,他左瞄右看的双眼,总给人一种随时都在找寻猎物的感觉——或者说,他本身的气质就像是一只凶猛的野兽。

“李彦琳,你真是节度使的亲生兄弟?”史彦超开口问。

李彦琳哼了一声,与有荣焉的样子,“卢龙节度使李彦超,便是我大哥!说起来,你小子冒用我大哥的名,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史彦超淡淡道:“同名而已,有什么奇怪,又非同名同姓。再说,你要怎么算账,你打得过我?”

“哎我说你这人......”李彦琳正打算理论一番,回头望见史彦超身上鼓起的大块肌肉,犹豫了片刻,还是选择作罢。

石重贵不跟史彦超闹,唯独李彦琳每说一句话,他都要针锋相对,“节度使又如何?我义父也是节度使!”

“石重贵你这话我就不服,何谓节度使又如何?”对上石重贵,李彦琳顿时重拾威风,“秦王也是节度使,河阳节度使!你便能说秦王不如何?再者,你义父是谁,能跟秦王相比吗?不能!”说罢,怔了怔,反应过来什么,转过头问道:“对了,你义父是谁?”

石重贵不说话,没有回答李彦琳的问题,也出奇没有反驳李彦琳方才的论断。

秋雨不期而至,一座酒楼的二层阁楼上,有两名士子负手而立,观雨不语。

雨水顺着屋檐滴下,两人的心思并没有太大不同,然而两人看到的景象,却并非没有差异。

许多年后,进入朝堂中枢的苏禹珪会知道,那日他在下蔡泥路上遇到的三个问路人,隶属何种衙门,在做着怎样的事,对帝国又意味着什么。那时他才知道,年轻时他看到的天成新政,不过是九牛一毛。

他也意识到,一个帝国的兴起,是一件多么庞杂的事,关系到的何止千丝万缕,他更加知道,这个帝国的兴起,绝非是偶然,而是付出了史书难以尽述的巨大艰难与血汗。彼时,他对主持这场新政的那对父子,敬佩的无以复加。

然而此时,站在洛阳城中的酒楼上,苏禹珪心中只有一个单纯的念头:融入到这场巨变中去,并且施展自己的才能。

......

横冲军今日正式成立,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帝国第一支禁军,李嗣源与李从璟一起出席了横冲军的成立仪式。

李嗣源对着万余名从帝国精挑细选出来、寄托着他莫大期望的将士,说了一番话,“帝国有数十万将士,朕在这数十万将士中,将尔等挑选出来,赐予尔等冠绝帝国的军备、饷银,自有万千期许。万千期许或许太多,尔等或许不能铭记,今日朕便只给尔等一个要求:来日,尔等的军功,要不负朕赐予的军备、饷银,不负朕与大唐的期望!”

军旗与当世普通军旗颇为相异,横冲二字下,别有一副金色图案,图案只两件兵刃:一矛一盾。

军旗由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从璟授予横冲军都指挥使高行周,授旗时,李从璟只说了一句话,“为帝国之盾,护君民,为帝国之矛,击不臣!”

——————

第五卷终。

——————

PS:前面有个错误,把高行周写成高从周了。

PS2:很严肃的一个问题:本书没有不那啥恋,主角很纯洁,作者也很纯洁...反正我是不会承认的!

PS3:本周精华用完了,很多评论没加精,等睡一觉起来,系统反应过来到了新的一周,应该就可以了。

PS4:感谢毒蛇兄、海叶子、梦梦侠、神冰Ah的捧场、月票。恩,人品月票确实很坑爹。

(本章完)

章六十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7)章六十九 名将章四十九 谁也别想过去章四十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2)章二 千里之远有枭雄(中)章两百三一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8)章一百一十九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2)章十一 投靠章一百零二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9)章八十八 郭崇韬一言定策 先锋相遇一战胜章十八 故布疑阵引人乱(下)章一百七十 军堡军堡何安在 边境边境局若何(上)章二十三 莫离献计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1)章四十五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1)章一百六十二 历经磨难终成凤 多年对弈收官始(2)章六三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1)章四 水寨(2)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7)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2)章五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0)章九十一 王朴坐论天下谋 何人雄关退千军(上)章五十三 皇帝李嗣源章六十八 杀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时夜未央章一百六十三 历经磨难终成凤 多年对弈收官始(3)章五十七 首战怀州城章十六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7)章一百四十 游演武院有三望 说耶律敏待一言(上)章六十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3)章十八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三十三 从天而降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下)章三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8)章六十八 利民何必惜自身 有福自当从相助章五十五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5)章六十五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3)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上)章一百六十八 上阵父子死沙场 但留残躯祭英魂(2)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须为鉴 眼前艰难赖谁平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2)章两百四十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5)章四十九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5)章三十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9)章三十四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8)章一百四十八 谋利有成志士归 去王称帝性未改(上)章八十九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2)章十八 蒹葭苍苍,血染一方章五十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6)章七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7)章十六 故布疑阵引人乱(上)章六十五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3)章二十三 赵普颍上行良政 士子风流总不同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1)章十七 淇门之变(9)章十九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0)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2)章两百三五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2)章六十八 杀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时夜未央章一百二十六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9)章五十一 人生得意防仇敌 清幽月光明大志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4)章二十三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2)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3)章七十九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5)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4)章一百二十五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8)章五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1)章六 水寨(4)章九十八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3)章二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1)章八 一支凤钗引风波 不是斯人胜似是(下)章三十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4)章七十三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1)章二十六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5)章五十七 其势不可挡【第二更】章十三 首陈大军往边境 天涯里无限风情章八十六 是非成败问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中)章六十五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1)章六 余心之所向章四十七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3)章一百五十七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3)章两百十三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上)章五十四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0)章一百六十七 上阵父子死沙场 但留残躯祭英魂(1)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忧章九十一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7)章十三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6)章五十八 崔玲珑抵死挣扎 第五动情用巧刑章六十 有人城上望【第二更】章十三 淇门之变(5)章二十三 百战安义(2)章四十九 势来天地皆同力 久负盛名于天下(4)章六十二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5)章十六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7)章四七 欲往荆南历波折 从龙老臣今如何(1)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2)章十一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2)章八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8)章十九 当年明月仍皎洁(上)章七十三 天下精锐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1)章三十 降者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