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1)

章一

窗外淋漓的雨声让张一楼从睡梦中醒来,他睁开双眼,视线落在窗台,紧闭的窗户没透进亮光,天色未明。他披衣坐起,来到窗前打开窗户,冷风扑面,雨水落在窗前。

一个人影提着灯笼从回廊中快步行来,他抬头看见窗前的张一楼,恭声提示道:“大人,卯时初刻了。”

张一楼点头示意知晓,他回到屋中,梳理好长发,为自己穿上浅绿色官袍,腰间围上九銙银带,又系上铜鱼袋,整个人便如同换了面貌,显得威严精神起来。

洗漱后,吃过些餐点,管家为他递上油纸伞,张一楼接了伞,来到院门,稍微停了下脚步,抬头间,望见天空仍是漆黑一片,灯光中的雨水帘幕也似,从空中洒下来,落在地上四散飞溅,不一会儿便打湿了他的官靴。

“天成四年三月十九日,谷雨。”张一楼在心里默念了一声,“张一楼,户部员外郎,七品。”

出了宅院门,在坊间碰到不少撑伞人,都是要去上朝的官员,三三两两,还不是很多,此地距离宫城不算近,居住于此的官员并不是很多,有的也大多官职不显。

出了坊门,走上专供官员上朝和消息传递的御道,四下里的官员就多了起来,四面八方的撑伞人汇聚到御道上,提着灯笼,在大雨中向北而行,雨水在街面上敲敲打打,珍珠落玉盘一般。

马车、牛车也渐多了起来,却都行驶的很缓慢,避免马蹄、车轮将积水溅到行人身上。同是上朝的官员,彼此间礼敬有加,很是祥和。

张一楼记得,他刚为官时,官员上朝可不是这样秩序井然、礼数森严的,马车、牛车可不会去照顾行人。

但,自打秦王有一日在上朝时,讥讽了一名官居三品的大员,说对方上朝时飞驰的马车,比他在沙场杀敌时纵横的战马还要威风后,就再也没人敢在上朝时放开马车速度了。久而久之,便有了今日这派相互礼敬之象。

张一楼只是百数上朝官员中的普通一个,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即便是到了太乙殿,他也是进不去殿中的,只能站在殿外。

宫门还未开,门前已经聚集了许多官员,大伙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处,低声问候、交谈,宫门前有一排房子,是专供朝臣上朝时在此等候的,里面会准备茶水点心,冬日还有炭火——然而房子不多,只能供给三省六部的显贵们,像张一楼这种小官,只能站在屋旁的一排雨棚下。

wωω_ тт kán_ ¢Ο 张一楼来的不早不晚,距离宫门打开还有一两刻,他收了伞,去了蓑衣,站在雨棚下抖露蓑衣上的雨水。或许是阴雨的缘故,天色还没显出光亮,张一楼往宫墙看了一眼,卫士们披甲执戟,雨水打在他们身上,将他们身材的轮廓勾勒出来。

“张大人。”

“苏大人。”

着深绿色官袍的苏禹珪,与张一楼见过礼,就站他身旁拍打着身上的雨水。两人同年及第,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从官袍的颜色上就看得出来,苏禹珪是六品,在升迁速度上,不到两年,已比张一楼这个同年快了两个台阶。

“看,那是何人?”

“那不是石帅嘛?他不在陕州,怎生入朝了?”

“还能因为何事?还不是上面那些大

人物,对那边动了心思?”

“你是说......”

“噤声!可不能说出来,事情还没定,谁私下议论、散播谣言,被上面那几位知道,少不得要脱层皮!”

听着身旁不远处同袍的议论,张一楼不动声色,苏禹珪也没有参与讨论的意思。恰在这时,苏禹珪身旁又到了一人,收起伞,露出面容来,不是苏逢吉是谁。

“张大人,苏大人。”深绿官袍的苏逢吉对张一楼和苏禹珪见礼,然后笑道:“人人都在议论朝堂大事,为何两位大人独独置身事外?”

张一楼回礼,没说话,苏禹珪却道:“苏大人有何高见?”

шшш⊕тt kΛn⊕℃ O

“两苏”关系非比寻常,苏逢吉性子较为开脱,故而不吝言辞,有意无意看向武官那边,“河中节度使李帅、保义军节度使石帅,相继入朝,上面那几位有何心思,岂非已跃然纸上?这些年来,帝国岁岁丰收,国库充盈,禁军都已扩充到了三万。在下听闻,今岁帝国将再整编禁军两万,时间不是深秋,而是提前到仲夏,此意为何,已不言而喻。再者,那边两位大人物,愈发不肯消停,天子之怒已发,岂能不九洲震动!”

“新编两万禁军,实非小事,要提前到仲夏时节,可不容易。”苏禹珪心中暗暗吃惊。

苏逢吉笑了一声,“若是这两万禁军,有一万自河阳百战军中成建制选调,苏大人还会认为很难吗?”

苏禹珪说不出话来,若果真如此,的确没什么不可能了。

两人说着话,忽然看到面前走来一人,服紫色官袍、着金玉带十三銙、配金鱼袋,大腹便便,满脸堆笑,弥勒佛一般,不是冯道却又是谁。

“冯相。”三人不知冯道缘何会直接向他三人站立的地方行来,连忙躬身行礼。

“两位言谈正欢,不要怪老夫打扰才是啊。”冯道眯着眼,挤进来与三人站在一起,却没看闻名洛阳的“两苏”,而是面向一直“默默无闻”的张一楼,“方才老夫瞧见,‘两苏’相谈甚紧,唯独员外郎不发一言,却是为何?”

冯道放着专供的屋子不去待,而跑到雨棚下来,顿时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众官员表面不动声色,却都睁大了第三只眼瞧着这边。

张一楼温声道:“两位大人所言之事,下官不甚明了,故而不言,”

冯道笑呵呵不置可否,转而说道:“员外郎之前所言的户籍管理改良一事,老夫与几位宰相论过了,甚觉得好,待会儿散了朝议,员外郎可有闲暇为老夫详细说说?”

张一楼肃然,拱手行礼,“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旁边,“两苏”皆露震惊之色。

此事不胫而走,顿时在许多官员心中激起千层浪。

这是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信号——张一楼的机遇来了。

至于这份机遇到底有多大,眼下的旁人还无从知晓。

“秦王殿下到了!”

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宫门外的官员们立即停止了各自的话题,纷纷站直了身子,准备行礼。

马车在众官员面前停下,一名甲士快步上前,撑开一柄大伞,帮着撩开车帘,一名身着盘龙异文袍的年轻人,躬身从车厢中走出,往马车前一

站,丰神俊朗。

“见过秦王殿下!”

无论是屋中的大员,还是雨棚下的小官,俱都躬身行礼。李从珂、石敬瑭身在人群中,别无二致。

“诸位免礼。”巨大的伞盖将雨帘隔绝在外,秦王伸出一只手来,略作示意。

正当此时,钟鼓齐鸣。

宫门缓缓打开。

“百官入朝!”宫门前,响起一声洪亮而经久不息的传唤。

秦王自百官面前不急不缓行过,从末尾到排头,走进宫门。

百官尾随其后,依官品排好队列,鱼贯而入。

张一楼看了一眼宫墙上的天空,只见天色方明。

......

百官肃立殿中,李嗣源高坐皇位,至此时,天已大亮。

视朝期间,李嗣源着的是衮冕——皇冠上有冕板,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垂白珠十二,以组为缨;身穿玄衣纁裳,有十二章纹饰:衣上有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蠡等八章,裳有藻、粉米等四章;内穿白纱中单,腰束革带、垂大带、蔽膝;佩鹿卢玉具剑。

帝王威严,外有衣衬,内由气实,寻常人等,自是不敢直视。

百官拜过之后,如往日一般,各自奏禀诸事,李嗣源一一给予批示,言谈颇为详尽,并非只说个“可”与“不可”。

诸事奏完,殿中安静下来,气氛愈发肃穆,直到这时,今日朝会才算是进入正题。

枢密使、同平章事安重诲,出奏一事,引得不少官员倒吸凉气,他道:“自陛下君临天下以来,四海承平,国势日盛,官知其所为,军知其所战,民知其所耕,此乃陛下圣恩浩荡,泽被天下之故也。唯独两川之地,山匪不绝,道路不靖,屡有事端,民深受其苦,不可不察也。故臣以为,当于两川之地,再立节度使,遣能者以驯之。”

“遂州,果州,阆州,绵州,皆多事之地,臣奏,以遂州设一节度使,以果州、阆州再设一节度使,另向绵州增派精锐将士,如此,方可护佑一方安宁。”

分割蜀地以弱其势,增派蜀官以制其帅。这就是安重诲所言的核心意思。

李嗣源不置可否,在许多官员惊讶的目光中,淡然自若,看向李从璟,道:“秦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天下兵事,任卿所奏授节度使、调遣兵马之事,秦王以为如何?”

站在群臣最前,为群臣之首的秦王,出列奏道:“任相所请,乃老成谋国之言,儿臣鄙陋,窃以为可。”

李嗣源颔首表示了解,又问其他几位宰相的意见。

诸人意见一致,都认为安重诲之言可行。

李嗣源三问群臣,群臣无人言不可。

如此大事,秦王、宰相们一致认为可行,岂是巧合?

群臣谁不知晓,此事早已有了定论,拿到廷前走程序而已。

三日后,李嗣源下诏:

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出镇遂州;以李仁矩为保宁军节度使,出镇果、阆二州;以武虔裕为绵州刺史,并增戍兵。

诏令下达,两川震动。

此举,意味着帝国解决两川之事的步伐,已进入真刀实枪的阶段。

(本章完)

章九十七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6)章九十六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3)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上)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积薄发正道行章九十八 论学堂里惊天下 十万王师围金陵(2)章三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3)章一百三十八 东归再会秦仕得 北上吴使徐知诰(中)章五十四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0)章两百二五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2)章六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2)章九十三 王朴坐论天下谋 何人雄关退千军(下)章五十四 美妇如蛇频吐信 步步惊心因何人章二 千里之远有枭雄(中)章六十五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6)五代大乱与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二十八 百合髻小娘子章四十四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2)章二十九 百战安义(8)章八十九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下)章十二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3)章十六 决心章七十一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5)章九十七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4)章四十九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5)章四十一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2)章十四 云波诡谲章六 余心之所向章二十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4)章二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2)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忧章六十七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3)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应天府双杰(下)章二十九 欲征边疆先存甲 从璟酒棚识民心章四十八 帝国之军威【第二更】章三十三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1)章二十 天下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2)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二十三 赵普颍上行良政 士子风流总不同章八十五 君能以国士待我 我必以国士报之章八十六 识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无意错失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会说前路 建安已下望辽东(上)章三十四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3)章八十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6)章十 家国天下无事平 算计谋划谁人清章一 北地秋意来时早 国仇家恨苦奈何章一百六十八 上阵父子死沙场 但留残躯祭英魂(2)章十八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9)章八十一 亲至芙蓉掀帘幕 一骑独上古北口(下)章一百五十二 来日取城馈送别 他乡何曾遇故知(1)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1)章九 先帝功业吾功业 先帝天下吾天下章一百零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2)章三二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1)章二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2)章五十一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2)章八 兄弟章一 百战军都指挥使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章八十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6)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4)章两百二五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2)章十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应天府双杰(下)章三十一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0)章七十六 如何不认罪【第一更】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章十九 何冲章两百零四 百战山河寸寸血 拼却死地开生门(中)章一百零一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6)章十九 练兵之法章六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4)章七 虎狼环饲亦前行章一百三十九 东归再会秦仕得 北上吴使徐知诰(下)章六十九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1)章三十六 君子都章五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1)章五十七 初回怀州会莫离 大军整编一万八章八十五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1)章一百零二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9)章三十五 汉唐之文明章两百四一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6)章七十一 强一地也强一国 最是谍斗能惊心章七十六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4)章五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4)章八十六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2)章二十二 战必求利章两百十九 随君辗转已四载 今成大将彭祖山章五十一 泽州判官章一百零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2)章一百零五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2)章五十二 军入潞州(第一更)章一百三十三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上)章六 神仙山(5)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来风满楼章十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章九 破军章四十二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3)章八十八 郭崇韬一言定策 先锋相遇一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