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学堂过审

当胡龙骧收到袁肃发来的信笺后,他没有急着把策论送去评核,而是自己先拆开了过目了一遍。无论如何,袁肃并不是按照正常程序参加毕业考试,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没有参加考试,就算他想帮忙,也得先知道袁肃到底有没有这个能耐。

初读第一遍时,不得不说胡龙骧没有看出什么值得眼前一亮的地方,只能说写的中规中矩,最多也只不过是有几分文笔罢了。假如袁肃是返回学堂参与考核,这两篇策论还是可以算作合格的,然而若要凭借这两篇策论得到学堂乃至参谋本部的欣赏,获得破格的机会,实在是还有一段差距。

正当他扼腕叹息之际,恰逢好友张联棻来学堂办事,顺道前来拜访。

张联棻同是陆军预备大学堂毕业(军谘府军官学堂),先前有一段时日也曾留校任职,不过后来x经黎元洪保举进入参谋本部担任局长。实际上他与胡龙骧不仅都是参谋本部的同事,之前还都是黎元洪的亲信部将,关系可见一斑。

进门时,张联棻正好看见胡龙骧拿着两篇文章叹息不止,于是上前询问。

胡龙骧没有把张联棻当外人,简单说了一些袁肃的情况,之后将手里的两篇策论直接递到张联棻手里。

张联棻一听说袁肃是袁世凯的侄子,当即没敢小看这两篇文章,认认真真读了一遍之后,他拧着眉头说道:“白诚兄,此子不容小视呀。”

胡龙骧疑惑不解的问道:“此话何解?恰才我也读过这两篇策论,华而不实、言而过虚,尽说的是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虽然看上去是一副满腔慷慨,可终究像是文人墨客般发发牢骚罢了,毫无用作。”

张联棻摇了摇头,压低声音说道:“白诚兄,参谋本部这次别开生面的出了两道策论题目,难道之前你就一点没收到消息?”

他与胡龙骧都在参谋本部有职身,只不过胡龙骧一直侧重学堂教务方面,所以经常并不在北京方面办公。但不管怎么说,身为参谋本部的一员,参谋本部的内部消息理应多少是有所听说的才是。

胡龙骧立刻说道:“我岂有不知!这几年革命宣传处处皆是,学堂里面也满是传言。武昌打起来的那会儿,咱们学堂里的学员何贯中、李济深等人竟然私自潜出学堂,将漕河铁桥给炸断了,以至于京城的支援延误了许久了才送到前线。虽然如今清廷已经没了,但上面一定还是很介怀党人在军政界的影响力,所以才故意借这次考试来试探学员们的立场。”

张联棻微微颔首,继而十分认真的说道:“确实如此,既然白诚兄你知道这一点,却为什么看不透这两篇策论呢?”

胡龙骧愈发吃疑的问道:“馥卿兄,你到底想说什么?”

张联棻将手中的文稿摊在胡龙骧面前,指着其中一段说道:“此子以《务实论》为题,可文中时不时的穿针引线,点出当今时下的政局昏暗,然而仅是点出却没有点破,这分明是故意在遮掩。为何如此?不正是因为不想遭人猜忌嘛!”

胡龙骧听完张联棻的话,顿时有几分恍然大悟,随后接过文章再次掠了一遍。

略作停顿,张联棻继续说道:“白诚兄你刚才说这两篇文章华而不实、言而过虚,确实,我也看出来这一点,虽然此子提出了问题所在,但列出的所谓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说是无稽之谈,什么务实、什么改善兵士素质,这都是说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可绝不容易。然则,请白诚兄试想一下,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出一点,我相信此子绝非是书呆子,为何此子自己却看不出来这一点?”

尽管胡龙骧与袁肃素未谋面,但通过之前信电往来也能看出袁肃是有心思的人,更何况如果对方真是一个书呆子,那接到通知时早就应该返回学堂了,完全没必要逗留在外。

“你的意思……”

“所以说,这分明是此子故意如此。要说此子提出的办法,虽然不切实际,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是需要经年累月的贯彻执行才能见效果罢了。”

“原来如此,我也觉得这袁肃不是简单的人,凭他是袁大总统侄子的关系,只要回到学堂完成学业,毕业之后前途定能一帆风顺。可是他却执意留在滦州,推说公务繁忙无暇脱身,只怕必是有非常之志。”胡龙骧深沉的说道。

“除此之外,部里这次出两个题目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评核的时候要结合两篇策论一起来看,一则是避免抄袭、雷同的现象,二则是考验学员的整体观念。”这时,张联棻又补充的说道。

“是吗?这倒是新鲜。”

“部里总得干一些正事吧,学堂是咱们大总统的心血,也是咱们北洋的血脉,自然是容不得有闪失的。再说说此子两篇策论,其实不难看出,这两篇策论颇能反应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务实精神。由此看来,此子也一定是一个能干实事的人物。”张联棻分析的说道。

“你说的很有道理,或许……这正是他为什么不愿意返回学堂的原因所在。”胡龙骧若有所思的说道。

“白诚兄,咱们比较只是小角色,好歹此子有身份有背景,帮一个小忙留一份人情,总不会有错的。”张联棻颇有深意的说道。

胡龙骧看了张联棻一眼,一时思绪万千,没有再多说什么。

经过一天时间的考虑,胡龙骧最终还是决定帮袁肃在学堂方面活动活动,反正对他而言只是顺手之劳,既然当初自己特意给袁肃回了电报,那总得把这件事办彻底了才是。就算最终毫无结果也无妨,反正他并无什么损失,相反若是办成了,正如张联棻所言的那样,必然是能留下一份人情的。

之后的几天时间里,胡龙骧带着袁肃的策论答卷到教务处、总务处到处走动,起初非但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还遭到几位上司的呵斥。一个学员拒绝返回学堂参加考试,这已经等同于自动放弃学籍,再者只撰写了两篇策论又没参加其他测验,根本没办法进行综合评定。更何况,谁知道这两篇策论不是找人代写的?

到后来,胡龙骧不打算去争取破格的机会,退而求其次只希望能找评核官来给策论打一个分,这样自己也能给袁肃一个交代。然而就在找到一个担任评核官的老熟人时,不经意间说出袁肃是袁世凯侄子的身份,这位老熟人当即答应下来。

不仅如此,老熟人还优先评核了袁肃的策论,虽然与胡龙骧初看策论时一样,觉得这两篇策论只能算是勉勉强强,但考虑写作的人是袁世凯的侄子,自然不敢给出中规中矩的结论。

但若要给出一个优秀的评论,那必须由三位评核官一致认同方才可行。

这位老熟人思来想去,摆在眼前的讨好人情可不能错过,于是他煞有其事的找到另外几位同僚,说了袁肃的身份和事情的原由,并且还下功夫鼓吹这篇策论颇有深奥之处,拉着大家一起来评一评。

几位评核官当中倒是有一、两个眼光独到的人,确实觉得这两篇策论胆子很大,比起其他学员条条框框的思路要显得有新意。

在其他“时局论”的文章里,要么一开始高谈阔论,又是论国体、又是议政体,要么是言辞十分激进,大呼民主革命之言,像袁肃这样格调如此低下的论务实,实在是少见。至于“军事论”的文章除了个别几篇让人叫好,大部分依然是照本宣科,而袁肃的《欧游练兵考》要一分为二来看待,论点很好,论据却很俗气,不过内容中却时不时带着一些抨击主义,一看便能看出作者是有切身实地的认识。

至于其他评核官,要么跟胡龙骧的老熟人一样希望巴结袁世凯,又或者不想得罪这些权贵,要么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一看袁肃两篇策论的辞藻文笔很到位,心里也就没有太大的障碍。于是,一时间许多评核官都表示这两篇策论可以评优。

正是因为这件看上去很巧合却又不巧合的事件,一下子在学堂里面传的沸沸扬扬起来。不仅学堂教务人员在议论,各科学员们也跟着议论。与袁肃同期的学员人数本不算多,就算是不同科相互之间大多也都认识,之前大家都只当袁肃是一个能扯淡的滑头,现在才知道原来对方真是袁世凯的侄子。

第25章 ,后来居上第100章 ,豺狼在侧第27章 ,开始进攻第48章 ,游说成事第80章 ,三方保举第10章 ,转危为安第30章 ,唐氏云南第79章 ,决心一博第94章 ,入股开滦第76章 ,淮安打探第4章 ,别有图谋第97章 ,开始进攻第25章 ,后来居上第83章 ,着手行动第16章 ,定制式化第92章 ,宴会过后第21章 ,中央命令第65章 ,联谊会上第37章 ,祭孔大典第97章 ,正月过后第112章 ,突破孝感第93章 ,酒后之言第48章 ,北方动荡第54章 ,购置军火第55章 ,战火转移第79章 ,建近卫军第5章 ,时势之见第100章 ,不期而遇第64章 ,杨度试探第80章 ,滦州会议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44章 ,曹锟劫见第49章 ,南北剧势第81章 ,王磷同忧第6章 ,不留俘虏第16章 ,知难而退第26章 ,拼上一把第40章 ,鸿门宴间第64章 ,笑里藏刀第13章 ,会蒋百里第24章 ,其人之道第38章 ,加紧提防第56章第6章 ,暗藏势力第39章 ,急收缓放第86章 ,不待而见第10章 ,各怀鬼胎第113章 ,逐步事变第86章 ,不待而见第29章 ,洋河水库第81章 ,崛起之路第4章 ,借力打力第53章 ,筹备工作第27章 ,开始进攻第3章 ,洋商开矿第23章 ,暗中行动第62章 ,张謇试探第16章 ,辽东善后第95章 ,学堂筹备第51章 ,英人扶持第90章 ,第一回合第57章 ,诱敌之策第82章 ,临危受命第60章 ,车站枪击第100章 ,豺狼在侧第26章 ,惊动中央第36章 ,趁势而为第40章 ,新的编制第20章 ,越闹越大第25章 ,后来居上第13章 ,会蒋百里第82章 ,临危受命第47章 ,陆军部令第34章 ,着手收网第29章 ,滦州驰援第45章 ,萧墙之内第63章 ,制式产业第68章 ,军火事故第8章 ,不做不休第51章 ,剖心之言第36章 ,广布施恩第14章 ,最终谈和第85章 ,双重密谋第91章 ,别有阴谋第64章 ,儿女情长第68章 ,返回保定第13章 ,以寡敌众第81章 ,行营布置第76章 ,各有活动第52章 ,单见高顺第36章 ,俘周宝林第45章 ,以退为进第76章 ,各有活动第83章 ,中央军系第6章 ,暗藏势力第79章 ,建近卫军第31章 ,突发事件第115章 ,长远打算第40章 ,鸿门宴间第34章 ,着手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