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解释和问策

征吴,是天子刘禅钦定的国策,而如今,又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致支持.这事儿,不干都不行了。

只是吧,这事儿,虽然在长安的朝议上,是几乎一致的通过了,连诸葛亮都没有多说什么,但具体到地方,两个征吴最重要的州郡主官,却都是眉头紧皱。

不管是兖州刺史徐庶,还是荆州牧张溪,都对在这个时候发动征吴之战,不太理解。

这两人都不认为,如今是征吴的好时机。

东吴可不是那个被诸葛亮在三个月内就直接灭亡了的曹魏小朝廷。

如今的东吴国土,北到徐州,南到交州,说是偏居一隅,但是,实际占地面积也很广阔。

这可不是身居北方,只有一州之地,而且人丁稀缺的曹魏小朝廷可比的。

甚至于,真要论国力,丁口,士卒战斗力,东吴差不多是相当于曹魏还占据河北和河东的时候。

如果再算上东吴的水军优势要击败东吴可以,要夺取东吴一些土地也可以,但是,要灭吴,现在根本不可能。

所以啊,张溪和徐庶都很奇怪,长安的那帮混蛋玩意儿,是怎么能做到“上下齐心”要一战灭吴的?!

这让张溪和徐庶都非常的头疼。

徐庶头疼的事,他需要面对陆逊这个难缠的对手,而东吴在淮南和青徐囤积了重兵,互为应援,以兖州如今的军力,抢夺一两个郡了不得了,要彻底把东吴势力赶到长江以南,实在是太困难了。

而张溪这边头疼的事情,就相对简单的多了水军还没有完全练成,干不过人家啊!!!

是,前年张溪确实抢了一个先机,让江陵水军顺势占据了巴丘,把水军战线前移了,打算以打代练的方式,快速提高水军战力。

但是,这两年,虽然荆州水军确实战力提高了一些,但同样,战损也一直都有.成长速度并不如预期。

再加上,江陵水军到了巴丘,缩短了东吴水军和大汉水军之间的距离,导致双方失去了缓冲空间,因此从巴丘到夏口这一段长江水域,这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全线开战中。

双方越打,就越不敢对对方掉以轻心,全都戒备森严,不管是水上还是陆上,都保持着战备状态。

这种情况下开战,谁主动出击,谁就是直接撞铁板,只能硬拼硬,连谋划的空间都没有。

这么打,效率太低,也不见得能占便宜啊。

因此,张溪和徐庶,在得知了朝廷的决断后,几乎是先后的上疏朝堂,以不合时宜为由,请求朝廷再次考虑征吴事宜。

然后吧.诸葛亮就离开了长安。

没办法,这事儿吧,真有点不太好解决。

诸葛亮先一步去了兖州,在兖州待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然后,他才启程南下,抵达江陵。

而诸葛亮抵达江陵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张溪转达了这次征吴的意义和必要性。

说实话,诸葛亮也不觉得现在是征吴的最好时机,很多事情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做好,从军事角度讲,征吴的条件还不成熟。

但是,从政治角度讲,这次征吴,却是势在必行的。

朝中的格局,在地方镇守的张溪,徐庶等人,是不可能了解的一清二楚的,他们不会知道,这次征吴,其实是各方利益集团的共同目标,他们有着共同的诉求,所以,不管时机成不成熟,征吴必须进行。

再者说,诸葛亮刚刚搞了一出请辞丞相的戏码,本质目的是为了要归政于天子跟霍光那种装装样子的归政不一样,诸葛亮是真的想要趁着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实现大汉权利的平稳过渡。

而征吴这件事,又是刘禅第一次定下的国策,这个国策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是,绝对不能有人反对,尤其是地方镇守的反对。

这对树立天子权威非常的不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溪和徐庶作为地方镇守,居然对朝廷中枢决议选择拒不执行,好说不好听。

是,刘禅也好,诸葛亮也好,确实不担心张溪或者徐庶两人是有什么异心,也知道两人的上疏奏事说的有道理,但是,这种先例不能开。

地方刺史,面对中央决策有不理解,有不满,要上疏言事,可以。

但是,那必须是在先把事情安排下去,然后再上疏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等到朝廷重新研究过后,觉得有道理,然后再下诏改正。

不能像现在这样,地方刺史或者州牧觉得朝廷决策不对就拒不执行。虽然说,前者这么做,有浪费行政资源的嫌疑,也不是什么合适的应对方式,但总比后者的性质要好的多。

后者,说难听一点,那就是藩镇割据的前兆这个先例,无论如何也不能开。

而且吧,从这件事情上,诸葛亮也察觉到了地方和中枢在行政体系上的不和谐之处。

朝廷中枢实行的事三省六部制,彼此划清责任,分权而用,互相制约,集权于天子。

而地方本来按照规划,也应该是实行镇守将军和州刺史分治的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制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因为之前的北伐,以及安定地方的需要,在边境州地区,基本还是在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

张溪是州牧,除了人事权之外,张溪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抓,甚至发动小规模的战争都不需要通过朝廷同意。

而徐庶呢,虽然没有张溪的军权,但是徐庶本身也是有军功在身的,随着兖州的镇守将军魏延抽调北伐,之后又回了长安,接替故去的赵云卫将军的位置,驻守长安后,兖州地区在军中威望最高的人就是徐庶。

徐庶真的要抽调郡兵作战的话,除非胡遵,毌丘俭,文钦等人都接到朝廷的明诏不得出兵,否则,兖州郡兵一样会被徐庶召集起来的。

天子和诸葛亮可以相信徐庶和张溪的人品,相信他们不会造反但是,如果换了一个州刺史或者州牧还拥有这样的权柄,那就是藩镇割据,祸乱天下的前兆。

因此,诸葛亮这次兖州和荆州之行,除了跟张溪和徐庶商议伐吴之策外,最大的目的,还是要跟两个人商议下,该如何更有效的拆解地方的权利,跟中央一样,形成有效的互相节制。

这是诸葛亮下一步需要尽快解决的办法。

就为了这事儿,诸葛亮和徐庶聊了一个月,依然没有聊出什么太大的头绪出来。

而这次到了江陵,诸葛亮本以为,以张溪的脑瓜子,说不定能想出什么奇招.毕竟三省六部制的框架,还是张溪提出来的,他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能耐的。

诸葛亮对张溪寄予厚望,但是吧,这事儿哪怕在张溪这边,那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了。

在张溪的印象里,中央和地方的权属之争,其实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一直到清朝才算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问题是,清朝能解决这个问题,一半的功劳来自于清朝特殊的行政和军事体系,另一半的功劳,是雍正皇帝的清查田亩,改土归流。

这两项,在如今张溪所处的这个时期,并不具备任何的参考价值。

一方面是生产力达不到那个标准,清朝的军制和行政体系也无法完全照搬,另一方面在如今这个世家已经崛起的时代,玩改土归流的风险倒是不大,但玩清查田亩,恐怕立刻就要天下大乱。

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真的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存在。

有了世家大族的存在,朝廷治理地方会变得更加的容易,但同样,也正是因为有了世家大族的存在,朝廷在治理地方的时候,总免不了要顾及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和平时期还好,彼此合作之下,对朝廷治理地方,利大于弊。

可一旦进入战乱年代,中枢朝廷出现动荡,无力约束地方,那么这些世家大族,很有可能会变成倾覆皇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毕竟,大汉还没有这个生产力条件,也没有那么多的行政资源可以保证到皇权下乡,能到县一级,已经算是不错了。

大汉的底层百姓,对官府和皇帝的信任程度,远远不如由世家大族推举出来的乡老士绅。

要解决世家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连残酷手段都没多大用处.历史上的朱温就想着老子天下第一,在白马驿之祸里杀了多少世家大族,可最后不还是引发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最后催生出了一个天先天不足的大宋。

要知道,唐末时期的世家大族,经历了南北朝后期和大唐的不断削弱衰败,实力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了,朱温采用残酷手段的后果尚且如此严重,更别说如今是世家大族刚刚强势崛起的年代。

因此,张溪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建议诸葛亮不要瞎搞,一点一点的来,沿用之前的策略,采用文武分治,军权治权互相制约的方式,更加符合现在的实际需要。

制度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只不过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出于特殊需要,朝廷做出了一些妥协和改变而已。

现在,朝廷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落实这种文武分治的制度,取消州牧这个职位,明确州刺史和镇守将军的职责,进而形成体系,严格执行下去而已。

第625章 遇事不决就突阵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640章 再见第19章 练兵第420章 天时不利第1075章 又是联姻第197章 法正再来第321章 石苞第432章 偷袭汝南第57章 三顾茅庐第189章 置地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251章 调人第1060章 陆凯的眼光第1092章 共议第19章 练兵第714章 雪灾第208章 雒城第325章 石苞献策第623章 进攻和撤退第732章 战事渐息第574章 惩罚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046章 东征南征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782章 败退第1140章 退兵和追击第1064章 罗县攻防战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385章 牂牁郡的发财道路第506章 等第368章 分兵第1169章 曹爽的决断第1050章 朱然的谋划第260章 赴约文会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1133章 心累的陈泰第219章 刘璋投降第416章 骑虎难下第454章 关羽的调整第1115章 “河东大捷”第201章 拖延时间第113章 进军陆口第872章 紧急求援第1007章 襄阳情势第551章 局势变化第754章 出兵再战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811章 前后夹击第793章 扫清威胁第1075章 又是联姻第1131章 兵力调整第6章 这个世界不太对劲第960章 洛阳攻城第1045章 东吴内政第733章 内政外交第1177章 决断第633章 张辽的伤势第34章 榨油第922章 江陵水军第672章 魏吴和议第329章 厚脸皮的吕蒙第877章 城门攻防战第335章 徐庶在行动第831章 议策第297章 不合第260章 赴约文会第195章 张溪告状第733章 内政外交第959章 中计第698章 坦白第915章 增援第1166章 战略制定第769章 迟滞不前的魏军第461章 孟达对曹真第251章 调人第816章 曹叡的决断第841章 甩锅第805章 奇怪的北军第301章 收降第1070章 和谈第1234章 悲欢不定第393章 曹魏的反应第491章 汉中预度部第1230章 北伐幽州第342章 吕蒙的动摇和坚持第625章 遇事不决就突阵第850章 潼关之战(五)第649章 司马赴任第461章 孟达对曹真第525章 散关战事第1192章 中计了第622章 谋士和武将第416章 骑虎难下第1018章 陆凯第568章 应对方案第118章 苦肉计第857章 潼关之战(十二)第371章 孟获的反应第854章 潼关之战(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