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年,台湾命运的密码

所谓的「工作」,就是合伙,一起去马尼拉抢劫西班牙商船。当时马尼拉和中国福建月港的贸易量大得惊人。西班牙在南美洲开采银矿,运到马尼拉,向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据估计,每年从马尼拉流向月港的西班牙银币,至少在100万比索。后来有人估计,全世界的白银至少有1/4是通过马尼拉流入中国,所以明朝被称为「白银帝国」。西班牙人更称这一条航线为「黄金航线」。

丝绸是欧洲人无法想像的精品,克拉克瓷更是神奇。欧洲当时还没有制作这么精美瓷器的技术,只有玻璃水晶工艺,因此对瓷器如何制造出来,赞叹不已。丝绸和瓷器名扬欧洲,是贵族的最爱,也是家世的表征。

此时荷兰已经结束和西班牙签订的十二年停战协定(1609~1621),趁着西班牙卷入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泥淖,荷兰再度发动独立战争。特别是西班牙实力逐渐虚弱,海外基地不再有坚强的战力补给,更是战力旺盛的荷兰的目标。在亚洲,如果能够攻击西班牙的黄金航线,独占中国贸易,那不仅是商业上的巨大利益,更是切断西班牙的金脉,对独立战争是非常有利的战略行动。

在此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已两度攻打澳门。一次是1602年,被葡萄牙的军队打败,两年后他们转到澎湖,但不久就被明朝海军包围而撤退。但是荷兰并没有忘情澳门和中国贸易的利益,因为1603年,他们在麻六甲海峡附近俘虏了一艘葡萄牙船,把那一艘船拉回阿姆斯特丹,船上的丝绸和瓷器举行拍卖,竟卖出了340万荷兰盾,比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时资本额的一半还高(用当时一个荷兰教师的年薪约280荷兰盾来比,现在年薪约6万美元,整条船价值相当于今天的7亿美元)。所以1622年,巴达维亚总部再度集结重兵,全力进攻澳门,不料遭遇葡萄牙军队的坚强抵抗,荷兰损失惨重,最后跟上次一样,再度退到澎湖。

澎湖只是一些小小的海上群岛,食物补给非常有限,大部分是近海鱼贝,缺乏肉类食品,无法供应荷兰海军的需要。于是他们到福建、广东沿海去打劫,不仅抢食物,也杀人并俘虏平民,带到澎湖成为建城堡的奴隶,或者卖到巴达维亚,当成奴隶贩卖。

这些恶行不断发生,引起民愤,不断向大明皇帝抱怨,皇帝最后下令全面开战,赶走荷兰。此时,福建巡抚南居益也是一个敢战善战的人,1624年2月开始,他采取逐步包围澎湖各小岛的战略,逼得荷兰撤退到台湾。

1624年8月下旬,荷兰开始撤退到大员。新任台湾长官宋克到了大员,找了李旦的合伙人─已经在台湾的魍港落脚、有几百个人马和十几条船可差遣的颜思齐。而颜思齐派出了结拜的28个兄弟之中,最年轻且外交能力最强的郑芝龙,跟着荷兰出发,带队去抢劫月港(厦门)到马尼拉航线之间的商人。郑芝龙的命运因此转变,然后才有了郑成功与后来的赶走荷兰。

荷兰来台湾的目的,不是为了「殖民」台湾,而是建立海上贸易站,以作为在东亚海域抢劫的基地。而抢劫的目的,也不只是抢劫,而是要掠夺并独占中国与西班牙、葡萄牙之间的贸易,真正的利益所在正是丝绸、瓷器的贸易。

质言之,台湾之跃上大航海时代的世界舞台,不是因为台湾有值得殖民的地方,而是为了与中国贸易。这个地缘政治,才是台湾成为亚洲贸易港的关键。澳门、香港也一样,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地缘的贸易、商业、政治关系。了解了这一点,再看看鸦片战争时英国攻打台湾,清法战争法国攻打台湾,日本殖民台湾,再意图攻打厦门,就可以了解台湾的命运,其实是与大陆命运相连结。

如果台湾离大陆远远的,像南太平洋的岛屿,那今天还有哪一个欧美国家会理会台湾呢?当然,就不会有什么两岸问题了。台湾当然是原住民穿着传统服饰唱歌跳舞的好地方,汉族也不会来了。

台湾命运的密码,其实早已写在1624年的关键年代里。(作者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