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得知曾希圣没工作后,怒批当地领导:都别忘了本!

前言

说到党内有名的人物,曾希圣绝对算是其中数一数二的传奇。

他早年入党,曾经意气风发,为我党的联络和破译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当他60岁,却丢了工作,被毛主席得知后怒批相关人员:“你们可都别忘了本!”

曾希圣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因何被毛主席看重呢?

鲜衣怒马,此间少年

曾希圣,1904年的秋天生于兴宁县东乡州六司(今资兴市州门司镇)牵牛坳。

也许是上天眷顾,他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从小便被教养得非常好,自己的祖父更是开设了一个“黄阳书馆”,他七岁时也曾在此得到启蒙。

在全家人的教导下,曾希圣先后就读于县立汉宁高等小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名校的培养让他接受到了许多开明的文化和思想,又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曾希圣也开始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2年,曾希圣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没过多久,曾希圣也选择入党,跟随党组织多次迁徙和斗争。

可是,如此少年也会有失意的时候。

在1932年7月,曾希圣经历了水口战役的惨败,这次教训让他的心灵深深震撼,也让他明白了,战争的胜利还需要信息战,于是,他决心攻克敌人的密码难题。

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对密码破译精通的将士。

1937年,蒋介石悍然屠杀革命人士与共产党员,一时间,上海和武汉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

在这个紧要关头,我党紧急做出决策,让曾希圣带许多共产党员秘密转移至武汉汉口,负责接洽工作。

曾希圣也不负众望,依靠自己的地下工作经验,成功转移了众多人,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这下,党内许多人都认识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且对他赞美有加。

1930年,曾希圣担任汉口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秘书长一职,同年,又被派到上海担任谍报科科长。

正是在此期间,曾希圣通过谍报工作,获取了国军即将第三次围剿我军的计划,让我军得以提前准备,成功击退了敌军。

情报英雄

情报工作对曾希圣来说,可谓如鱼得水。他多次缴获重要情报,为,因此被提拔为红一军的参谋部侦察科长。

随后,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成立一个专门破解敌人密码的小组。

上级非常信任曾希圣的工作能力,很快帮助他进行一系列组织工作,成立了密码小组,还对曾希圣十分看重,许多重要工作都交给他的小组来做。

曾希圣是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他看党组织如此信任,便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

于是,他更加努力工作,组织扩大了我党对敌人无线电的侦查范围,再度查收许多信息。

他先是建设了侦察台,并且在我党即将反围剿的关键时刻,大量抄收敌人的密码电报,按照时间一一登记,更是用了大量时间分析破译,帮助我党打赢了许多次战斗。

1935年9月10日,情形严峻,红一、红三军团即将北上。

当时行动仓促,为了保密,连一些重要的作战参谋都不知情。但毛主席却特意嘱咐叫曾希圣和密码小组的其他两人先走。由此可见,我党非常重视曾希圣的破译才能,对他实在寄予厚望。

转移后,我党相继突破蒋、湘、桂、滇、川当面之敌的密码高达94个,其中大多都是曾希圣的贡献。

他总是能及时准确地侦悉敌人兵力部署等大量密息情报,直接促进了党中央正确指挥红军两占遵义、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等行动,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就连毛泽东都夸赞:“我们能实现会师,都靠曾希圣同志提供的有力情报保障。”建国后,曾希圣因为地方工作才能突出,被派到安徽工作。

就是在这里,曾希圣达到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也受到了惨痛一击。

他在安徽遭遇了什么呢?

1950年6月,安徽大雨突如其来,洪灾严重,时任皖北区党委书记的曾希圣立马给毛主席递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全面描述了淮河水暴发的情形。

这封报告非常真实全面,乃至毛主席看过报告后,十分伤心,捶胸顿足地说:“如果不能解救老百姓,那我们还叫什么共产党!”

接下来,毛主席立马指示相关部门进行灾情勘测工作,成立治淮委员会,投入治淮工程中。由于工程规模过于巨大,周总理询问曾希圣:“我们这样搞,会不会压垮你的肩膀?”

曾希圣只是笑着拍拍自己的肩膀,说:“共产党人的肩膀是铁打的,永远压不垮!”

正是因为曾希圣的努力工作,我党在1954年11月成功修建了佛子岭水库,水灾彻底被摆平。

之后,曾希圣还很懂得居安思危,专心研究后,向全省提出“改种避灾”的政策,使得安徽的产粮数量大大提升。仅一年的时间,全省粮产量超出国家规定的28%。

曾希圣还大胆引进资金、设备,在安徽建立了健全的工业体系,安徽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由此得到改变。

初心不变

到了1961年2月,国内情况不好,生产力受到破坏,曾希圣便主持召开党委会议。

中午吃饭时,曾希圣看到餐桌上的白菜和萝卜时,立马皱起眉头,很是心痛的样子说:“我们吃的尚且如此,老百姓的生活,该有多艰难!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吃上肉啊!”

就这样,曾希圣不顾劝阻向上级请示,要在安徽实行包产责任制,并且就此项工作向毛主席作了详细汇报。

当时,毛主席对于国内的饥荒也十分发愁,但是一向谨慎的他认为,曾希圣的想法有待考察,还不能直接实行。

且当时许多办法盛行,毛主席个人更倾向于记工分制度,但又觉得曾希圣说得有理,便批准让安徽先这样试一下。

结果显而易见,曾希圣的责任田政策在安徽实行得非常成功,农民们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生活也有了改善,似乎一切正在慢慢重回正轨。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全国生产效率剧降,就连中央财政也非常吃紧,唯独安徽,经济不仅没有下降,粮产量还有些上升的趋势,简直是一个新面貌。

毛主席得知后非常欣慰,不断对其他省的同志们说:“如果我们省的领导人能像曾希圣一样增加生产,那么我们的农业就会发展起来!”

就这样,包产到户政策得到了承认,安徽全省大部分地区开始大张旗鼓地办起包产到户,曾希圣也意气风发,想进一步开展责任田政策。

可,天不遂人愿,曾希圣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安徽竟然出现了“意外”。那天,党组织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安徽的匿名信却让曾希圣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暴。

曾希圣在“责任场”问题上存在“方向性”问题。在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遭到了激烈的批判,甚至有人提议开除曾希圣的党籍,毛主席则以曾希圣过往的功绩力保。

经过长久的严肃讨论,中央最终决定:免去曾希圣的安徽市委书记职务,将他调往安徽。不过,为了保全他的名誉和功绩,党中央还是任命他为华东分院副主任。

对此,曾希圣毫无怨言,他表示自己确实在工作中有失偏颇,需要反省自己,也愿意接受批评,好好工作。

可他到了华东分院才知道,他这个职位只是一个虚职,他甚至没法参加任何会议,也找不到需要自己工作的地方。

这种长期以来无所事事的状态逐渐压垮了曾希圣的斗志。

后来,曾希圣只能赋闲在家,面对一生中受的苦难,他没有怨怼只是静静地承受这一切。而这些,终究将曾希圣变成一个沧桑的人。

1965年6月,在杭州,曾希圣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工作会议结束后,主席亲切地问起他的现状:“你现在在做什么?”

“主席,我……”曾希圣支支吾吾了半天,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以沉默结尾。毛主席才突然意识到,因为之前的风波,曾希圣失去了工作,还受了不少苦。

于是,愠怒的毛主席特意在会场说:“长征走过来的同志,你们应该知道,如果没有曾希圣,我们是无法完成长征的,为什么不给他安排工作?你们做人不要忘了本!”

得到毛主席的批示后,相关部门和人员立马为曾希圣安排了西南局书记一职。

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曾希圣也干得十分敬业,直到六七十年代,他又被毛主席接到北京悉心保护起来,得以安度晚年。

曾希圣是安徽人民心里的父母官,也是党内的英雄,不管他的人生几多风雨,他对于革命的贡献,终将被人们久久铭记!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