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毕业季 |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展作品推介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2021中央美院本科生毕业展”第二阶段

已经面向公众开放,展期至6月20日。

所有观众(包括持邀请函及VIP卡的嘉宾),均需实名预约,佩戴口罩,经体温检测合格,验证健康码为绿码后,方可入场参观。疫情防控期间良好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参观时请自觉爱护展品及设施,文明观展,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展览信息

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展

参展艺术家:

郑子佳、赵易知、李克铮、孔俊杰、雷剑豪、陈厚闻、刘博文、徐楚蒙、李国琛、袁毅欣、陆飞、孟寅飞、张小网、彭家园、侯凯、王天志、邹雅琦、陈佳琰、孟倬司琪、高艺轩、李秋悦、王典、巴图、吴蓉、刘鹏航、马静远、曹嘉巍、王琛、于航、徐畅、杨世博、黄宝仪、赵祎彤、徐智雯、李若寒、陈潇钰、沈聪、李乔茜、陈宇婷、魏弋川、郑晓琪。

展览介绍

2021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已于6月10日开幕,此次毕业展实验艺术学院参展本科生共41人,线下展展出作品41件,作品类型涵盖装置、影像、行为、绘画、AR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线上展也将于6月22日全面上线,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还可以期待一下线上展览。

本科生作品全览:

1.

郑子佳

1996年生,吉林白山人,喜欢自己做东西,手游,撸猫,不喜欢外出活动。

《梦》

梦并不是全无意义的,噩梦也一样,过去和现在的梦都是来源于自己的认知,在药物和医生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时,梦也是自我疗愈的方式,是自救。感同身受这种事情太困难了,并不完全整洁的表象下是一团糟乱。可以躺下试试看,睡一觉,不过这不会舒服,而且这种环境无法入睡吧?但臆想和梦里斥责让人焦虑的声音比现实多得多。

2.

赵易知

关注后资本主义时代社交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和欲望流动。

《流放之地》

女性主义理论家茱蒂丝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将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中的行刑工具形容为一种统治机器和统治机器之下的独特认知状态:统治机器其实本身并无固定形态,甚至并非如崇拜它的人所恐惧的那样是一个真正的实体,所有关于它的认知都来自于盲人摸象般的一个个零散片段。

借由此理论启发,我考察了一个女性用户占据多数的社交媒体app“小红书”中社会规训在女性身上发挥作用的方式,小红书是一个“种草”网站,目的最初是为了推广美妆产品,现在其内容逐渐拓展,然而还是服务于其背后所推崇的一种极度消费主义的理想女性形象。小红书背后所承诺的丝滑精致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正常生活中遇到痛苦的极端否认和背离,它可能表现为口红种草博主博文中用甜食形容化妆品并暗示一种极度柔顺的女性气质,也可能像asmr那样由一位女性博主用温和仿佛耳语的声音为潜在的观众提供心理抚慰又贩售一种赛博亲密。

我的作品选择了一种类似于asmr视频中神秘而温柔的背景乐,并且给角色编写了像在抚慰屏幕外的人的独白。然而她们的形象却全部都和各种各样的疾病有关。我想要以此暗示他们处在一种浑然不觉的慢性疼痛中,隐喻人们投身于小红书这一欲望生产机器后所处于的矛盾状态。她们投出充满爱的语词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爱欲的代偿行为,消费主义已经通过自恋侵蚀了对真实他者的欲望,温柔的爱语反倒体现了其内心匮乏的状态。但人们对欲望之物的渴求给她们机会扮演了一个他人梦想中的角色,因此爱欲最终以一种近乎于牺牲的形态出现:社会场域的失言让这些女性在因不断被迫困于自己的身体的状态而焦躁不安,摇摆在自我厌恶和自恋之间。

3.

李克铮

1998年6月出生,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MUSIC’AI’N》

音乐一直被视作是人类所创造的艺术,随着AI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正在完成一件件曾经只有人能做的事,那么是否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也能创造属于它们的音乐?

通过一组python代码用AI(人工智能)控制舵机去学习如何摆动鼓刷,在这个基础上,我赋予其音乐的表现形式,通过击打不同的材质表面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组成音乐。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AI控制下的16个舵机最终会达到一致完成学习并重新开始下一次的学习,因此每一次的音乐演奏都会是全新独特的。

MUSIC’AI’N是我定义的新词,从musician(音乐家)演变而来,意为“人工智能音乐家”,这件作品展示了我作为一名艺术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阶段性探索与思考。

4.

孔俊杰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

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

《上行》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遵守的行动指南。这件作品通过对美术馆通道的介入,借用交通线的形式对观者习惯性的行进做一个逆反的处理,15cm宽的黄线和白线将前行的过程中本该依附于地面的指引线缓缓上升,脱离地面,形成了一种虚拟现实。交通线已经不仅是对观众行进产生行为上的改变,作品借此隐喻身处社会,规则的背后是对意识的塑造。

5.

雷剑豪

199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2013—201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美院附中,

2017年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艺术家喜欢并擅长于运用各种媒介进行创作。

他对思想、文字语言、时间甚至空间的关系非常着迷,现阶段的创作也由此展开。

《三种白》

我折了一万张纸,

并将纸上的折痕扫描到电脑中。

通过GAN技术(对抗生成网络),电脑将学习扫描到的折痕样本,生成机器理解的折痕。

最后我将模仿机器生成的新折痕折纸,

努力折出一张与机器生成图一摸一样的纸。

我通过大量无意义的劳动,制造出一批特征不明显的数据。

机器通过学习我的无意义劳动产生出一批新的数据,这些新数据是机器生成的是创新的。然而对于我而言这些新的像素图片与自己折的一万张图过于拟合就如同是复制。

最后我努力学习通过各种方法还原机器生成的纸纹其实也是复制的一个过程,但由于操作的局限性这个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而我在复制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创新。在这件作品中机器与人关于创新与复制的概念将会消解。人类劳动以及机器劳动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提及。

6.

陈厚闻

1999年出生于北京,

201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2019年进入科技艺术工作室学习。

《处处惹尘埃》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的“原初之光”。它是宇宙学中“大爆炸”所遗留下的热辐射,人类虽对其不可见不可感,但它从宇宙诞生之初就一直存在。

经由此地的辐射射线会在装置的3个云室中分别显现。其摄像头捕捉到射线时,程序将解析射线的轨迹生成对应音符,谱写成一首本被忽略的神秘乐章,仿佛昭示着:本来无一物?处处惹尘埃。

运行原理:

经过低温,装置的云室中将漂浮着由乙醇过饱和蒸汽所形成的细小尘埃,当射线(带电粒子)击穿空气时将产生大量的正负离子对,过饱和乙醇蒸汽将以这些正负离子对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从而使射线具象化。摄像头实时捕捉到射线轨迹时将信号传输至采用cv2视觉识别库的Python程序,经过算法解析后输出MIDI cc信号至Ableton live生成对应的音乐。

7.

刘博文

生于1997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在读,

2013年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17年毕业,于同年年考⼊⼊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

2021年考⼊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曾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二等及三等奖学金。

《劳动号子》

作品由下方的克拉尼图形发生部分与上方的机械传动部分构成。上方机械缓慢转动并发出声音,下方振荡器上的泥土不断震动,劳动工具上写着劳动号子。

8.

徐楚蒙

2017-2021中央美术学院 实验艺术学院 本科。

《错错错,莫莫莫》

此前有特斯拉车主误将车辆驶入墓地,在空无一人的墓地,屏幕上的雷达却一直显示检测出有“人”,这其实是车辆辅助驾驶功能雷达误侦测造成的。

因此我将一辆特斯拉驶入墓园,经过反复测试甚至设计机关“诱导”雷达识别来进行拍摄,截取出中控屏幕上检测出“灵魂”的视频片段进行重组叙事,去探讨其背后关于生死的诗意。

9.

李国琛

1998年生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

201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一二三四五六七》

竹林七贤在汉大一统的分崩离析之后所展现出的癫狂与洒脱,是对以往信仰与价值的解构,在我看来实则是重建。本作品由七段视频和竹子脚手架组成。视频表现了七个人、七种状态、七个行动,有的怪诞,有的浪漫,有的甚至狂傲。曾经被面对的问题在今天以不同的方式到来,我们需要勇敢的去面对。

10.

袁毅欣

2017—2021中央美术学院,

2019—2020西班牙 瓦伦西亚理工大学。

《水形》

探索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和变化,来讨论如何自由快乐生活的可能性。以及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水来观察社会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11.

陆飞

1996年生于河北,201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后选择科技艺术工作室。

《用电脑孵化小鸡》

作品如名,是通过电脑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来孵化小鸡。我把电脑主机放进这个孵化箱,通过电脑的计算来积累热量。电脑运行的是一个交互程序,可以识别面前观众的位置,显示器中虚拟的小鸡会一直跟着展厅中人的位置,在虚拟空间中行走。

我一直在思考生命与非生命、人造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这件作品只是对于我思考问题的一个阶段性展示。

12.

孟寅飞

当一个事物成为艺术创作,只是其结果之一。

2017级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生。

《那一夜之后,一切就都改变了》

那一夜门后的声音,不停的在记忆中浮现。我试图创造出脑海中的每一段声音。将这些声音堆放在儿时卧室的门后,扭曲着表面破碎的衣服下发出阵阵异响。重现着一个十二岁男孩那一夜的经历。

13.

张小网

一条活生生的龙。

《进化》

进化是由简单转向复杂,是挣扎前进的过程。人与动物之间关系是我关注的,曾经作为小朋友的我养过很多宠物,只是因为一时自私的占有欲,一点点的喜欢,就想要拥有它们,而他们的结果:大多因为我的不负责任结局皆不美好。

我认为人走之后,总会去一个私人订制地方----我要去的就是一个充满动物的地方,它们兴奋、纠结,安静又抵抗,我将化成一个个小我,试图向他们赎罪,又或者是在寻找一条真正前进的道路。

14.

彭家园

1999生于黑龙江大庆,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

《真实者所凝望的虚拟》

作品软件部分使用了基于雷达摄像头的AR识别,Ipad可以通过雷达信号的发射与返回获得周围物体的空间信息,在圆环的中心部分,Ipad识别到了一个旋转的白色立方体。

这套AR识别系统基于普通摄像头和雷达发射器的并行运作,雷达摄像头之于ipad,恰似感官之于人类,我们没有办法界定哪一种感官信息更接近于“真实”,但人类可以通过常识知道,那里没有一个立方体。机器没有“常识”,陷入虚拟之中的机器,恰似陷入真实之中的人类。

16.

侯凯

2017年至202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我需要,但或许又并不需要》

童年时期的我并没有在父亲身边长大,这曾是我不愿意提起的往事。

在我7岁那年,身上起了痱子,体肤上的折磨与心里上的孤独,使我特别希望此时此刻父亲能在我身边陪着我,能给我身上涂痱子粉,至使每次生病之后,我都特别希望他能出现在我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需求越发平淡了,我逐渐的意识到,即便他不在我身边,他也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很多更有意义的东西,有的时候,你没有得到就是一种得到,就像我需要,但或许我并不需要。

15.

王天志

痴迷于生物及自然科学。作品中多含动植物、菌类、矿物晶体等材料。

《九个我》

世间万物都是既“割裂”又“共生”的关系。物与物之间如此,单独的物内部各构成元素之间亦如此。比如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身体,器官之间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甚至各个器官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那么,“我”是一个独立整体,还是众多“我”的合体呢?作品塑造了一个融化的人的形象,从其体内无序的流淌出了动物骨骼、化工原料等物质,这些物质对象被快速生长的结晶覆盖,似乎模糊了相互之间的边界。但是在薄薄的结晶层下面,是格格不入的没有生物联系基础的各类“物件”。这件作品旨在表达一种对于“我”的怀疑与犹豫,同时又对近在眼前的人类肉体改造表达出某种立场模糊的兴奋。

17.

邹雅琦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即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将作为艺术家预备役持续生产生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

《瞬间所有制》

我通过蹭社会资源的方式在北京市免费生活了21天,衣食住行梳洗娱乐全部蹭来,并且过得像名媛一样优雅。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极少数人是否可以通过这个社会产生的某些过剩物资从容活下去。在我的经历中,这种免费「过剩物资」的分配非常有趣,它们往往分配给看起来物资富足的人——免费睡觉的高级酒店大堂、免费洗澡的机场和酒店浴场、混入婚礼或自助餐偷吃、头等舱休息室、宜家样板房、快销品牌的退换货政策、拍卖会的点心美酒等等。那我就扮成这种物资富足的人,混入其中让一切都合情合理,和这些「过剩物资」互利互惠,利用它们蹭它们生活下去。

于是我完成了这美妙的21天。我在5.20日独占了将近一亩地的高级酒店大堂用来睡觉,我在5月11日在宜家的样板间书房办公一天。拥有、支配它们只是一瞬间,但是连续的瞬间就是永恒——我还可以拥有、支配其他的剩余物资。这个理论下至少我不过百年的短暂一生,在安定的社会上将永远拥有住所。瞬间的拥有和70年的房屋产权甚至历代会覆灭的王朝没有什么区别。

18.

陈佳琰

1998年生于江苏南京,目前是一个人类。

《新字典neo-dictionary》

“新字典”是一个关于文字的艺术项目。

让大众参与创造汉语型文字、为文字赋予新的字音与释义。项目旨在让那些个人的、抽象的、新新的事物,能通过“新汉字”的方式被记录;同时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新字典”项目中重新解读现有的汉字,为其重新赋音赋意。

同时所有项目中的“新字”都会被收编进实体版的《新字典》中,从创造到被收编,旨在完成一套完整的造字体验。

19.

孟倬司琪

勤奋的散步人。

《我希望你也有九条命》

这是一个送给妈妈的创作

这个创作基于我目睹、以及我听闻过的妈妈的许多次自杀经历。它由一组装置和九个动画组成。装置是一个高两米八的铁杆上端的机械拉着一个铁桶缓慢上升至顶端再迅速落下,砸到下方的坡形亚克力上,再缓慢上升。模仿一个水桶打水的过程,在水桶上升的过程中会播放我特制的一首生日快乐歌。

装置的视觉主体我选择了一个不断跳进井里,又打满水上来的水桶。在我看来水桶的每一次死去都意味着一次重生。

九个动画的旁白来自我给我母亲写的一封信。我跟妈妈从未直接地聊起过她的自杀这样的话题,但我从很多侧面都了解过她曾经的磨难和挣扎。我跟我的妈妈曾经是一对关系非常不好的母女,我理解她的过程是逐渐意识到自己也是女人的过程。

装置组架子上我放了两个洋葱,有一天我在家里切开一个洋葱,洋葱弄了我一脸泪,但我惊讶的发现切开的洋葱芯很像一个女人的生殖器官。对我妈妈来说,只有在眼泪和被切开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性。

20.

高艺轩

是秋,本名高艺轩,手作爱好者,创作者。

《想要一架时光机》

以戏剧大篷车(造型为一个带有五个轮子的帐篷)的形式带观众体验作者的4年大学生活。整个表演时间为6月8日至20日,8日至10日为第一章,11日至13日为第二章,14日至16日为第三章,17日至20日为第四章。第一章对应大一生活,帐篷会在校园内移动,观众可自行选择搭车,每次仅限一人进入帐内,每个人遇到的帐内遭遇都是不同的,每次进入都会解锁一个专属“帐篷盲盒”;第二章对应大二生活,帐篷的行经路线为绕美术馆一周,由9位表演者按照特定游戏规则共同完成数个小的集体即兴创作(包括绘画、音乐、舞蹈、诗歌等),本章开设夜场(夜场在草坪上);第三章对应大三生活,帐篷将停靠在一号楼前广场角落的一棵松柏树下,表演者在帐篷中一遍又一遍的念诵《23年回忆录》(作者自撰回忆录),并将念诵的声音收录进磁带中(每盘磁带中是完整的一遍念诵,观众可自行选择收藏);第四章对应大四生活,帐篷将停靠在中央美院望京校区南北区之间的树林中,在帐篷内部、周围,将会放置作者制作的由各种零碎部件组装而成的“礼物雕塑”,观众可用自己的物品交换礼物雕塑上的礼物(用不同观众带来的物品将原本的礼物雕塑置换成另一个样子)。

21.

李秋悦

2017-2021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

《天天·向上》

从孩童开始我们就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带着家人的期许开始努力学习,自此我们所熟悉的词汇中增加了成绩,考试,作业等等,对学习也是从开始的不明其意,到后来逐渐熟悉,最后自己努力,在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每一天中,好像也忘记了教育本来的意义,渐渐成为要从事二十余年的重复劳动。

22.

王典

1998年生于内蒙古,蒙古族,射手座,关注大城市年轻人的生活空间以及公共空间与个人行动的关系。

《Relation·Sheep》

大学期间我持续在关注北上广的青年人生存状况,如蜗居、蚁民等。我的毕业创作是一件事件艺术作品。

2021年4月,我把姥姥家的一只6月大的小羊绑在我的毛衣上,须臾不离,辗转历经走路、打出租、坐大巴车等方式,历时十多天从内蒙古老家到达了北京。

期间为了防止板油路磨他的蹄子,我还给它做了一辆小推车。但到达北京之后,我们发现这里或许并不是想象中的理想目的地,小羊在这里很难顺畅地立足。于是我在美院的停车场圈了一块停车位,做它临时的家。

停车场的石头上印有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说明圈地运动的文字。

圈地运动到纺织业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运动的开始。

羊在圈地运动中是资本的工具,在此刻全球化时代却是地方性的声音。在都市里没有容身之地是命运,这命运也是启示。

23.

巴图

2017—2021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

《罪孽的命名术》

作品以1969年厄休拉.勒古恩科幻小说《黑暗的左手》为出发点,虚构了对小说中无性别外星人格森(Gethen)人内部性异端群体观念与文化景观的想象。格森星人双性同体,在生理上无男女之分其中由于内分泌失调而使身体倾向于性分化的群体被称之为性异端。格森社会成员并无性别习性,因此在性驱力推动下进行性别分化的格森星人社会具有一定的禁欲性质。

作品《罪孽的命名术》提供了格森星人性异端群体自我构建或缺乏终项生成的反乌托邦式想象,并投射至人类社会中性少数群体、第三性别等以性异端形态存在的生存空间。性异端者的反抗手段分衍自与人类社会恰好相反的“阴性逻各斯中心主义”,群体内部以德勒兹“生成女性”理论为架构,以纯粹“阴性”特质的母神崇拜为内在驱力,形成了独特的仪式-神话-符号体系,并最终成为了一种无法识别的状态。“生成女性”并不是多数族群的他者,而是拒绝“不同的存在”的逻辑陷阱。神秘体系类似于埃及宗教,分离的器官具有整一性与超脱性,不同灵魂部分也作为不同的他者进行生成。“神”或者说他者之构想以器官的形态存在,并在性异端运动的流变中作为图腾存在。该体系最重要的两个神分别以男女性器的形态构建,是一种非对立的、混沌的生成状态。强烈的区分感致使两个图腾互为他者。书籍最后部分人形态的造物表现了格森星人对佛教的兴趣:一个身披人皮人骨的佛母骨架。作品文字部分有两个板块构成,第一部分戏剧《终止或在对称之母中》,可以看作是格森星人“阴性逻各斯中心主义”下的产物,第二部分《女神的玩物》是一些格森星人围绕女神,阴性神的碎片化文本。文字内容尝试于图像形成一种不断彼此加强的聚合体,呈现开放性的内在结构。

24.

吴蓉

1999年生,普通的鹅。

《酣睡之际》

把大学四年的记事本打碎、泡软,历经的欢欣和痛苦融化成纸浆,我将它们重新塑造成一个梦。

25.

刘鹏航

1997山东青岛,

2017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衣柜(傍晚)》

衣柜是对过去物品的一种隔绝,这种隔绝也同样提示了一种过去与当下共存的状态:过去的经验就在我们的身旁,即便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我们暂时地搁置起来。

傍晚是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刻,处在房间中的我们感受着周围的光线逐渐暗淡下去,那些与我们每日相处的寻常物品在此时呈现出了它们的另一面。过去的记忆不断地扰乱着我们当下的思绪,影响着我们的观看与感知。

26.

马静远

大家好,我叫马静远。正在慢慢恢复精神,希望未来可以给自己带去更多的欢乐。

《观众朋友,你们好》

我邀请各位观众朋友,来到我的小草地上,欣赏我制作的儿童情景喜剧。我使用到了我大学几年从垃圾桶等藏宝之地捡到的各种宝物,在摆弄与自言自语之间排练,尝试复原出记忆中属于我自己的儿童剧目。在制作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心灵极度幼小的我,希望通过愉悦的方式重演过往种种的窘迫事件,以此慢慢找寻自己与社会接触的合适方式。

27.

曹嘉巍

1998年出生于山东东营,现学习于北京,日后不知道去哪。热衷拍影像,但又不想只拍影像。

《深空影像》

哈勃超深空影像是人类迄今为止观测到的宇宙最深处的影像。

人类对于最遥远的目的地的求知——在我们原始的记忆中都存在对此的幻想。这些幻想被孩童用玩具所推演出对于地下、天上、过去与未来的梦。

太空登月、地心探秘、未来之旅……

时过境迁,如梦幻泡影,水泥管道也是玩具,又如基建连接四方,以“我”为视角通向三种不同的梦境。

28.

王琛

山东青岛人,生于1998年,

201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被偷走的一年》

我溶解了口罩和防护服。

2020年,为了对抗疫情,人们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与病毒对抗。口罩和防护服是疫情下用于保护的护具,但它们因为疫情的发展而大量使用却是我们不希望的。我将口罩和防护服这些去年与人们关系密切的物品溶解掉,以此来表达我对于被偷走的这一年的态度。

29.

于航

1997年出生于山东,现生活工作在北京。长期从事少儿美术教育研究工作。

《叹息堂》

一张真人等大的全家福,每个家庭成员是一扇门,带有个人的身份属性。走进门里,是一个家族的宗族藏骨堂。

30.

徐畅

1999年生于山东省,201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打工四十行诗》

2021年春,我疯狂地打了五十多份工作,从早到晚,从超市到餐馆再到美术班等,并以录像记录下了四十多个打工片段。过程中我不断在想劳动对于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密集、疯狂而疲累的劳动中,一些诗句偶尔会飘现在我的脑子里。在这里我挑选了四十份工作的录像片段,和莎士比亚、雪莱等组合在一起,这句诗或是当时我的心情,或是之后的反刍,或是份工作背后的社会性。所涉及到的诗篇在侧方,观者可自由领取。

31.

杨世搏

1999年出生于四川绵竹,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

《傍晚与向上生长》

是在描述一场傍晚与向上的故事。

32.

黄宝仪(何斯)

何斯

1996年12月出生于台北,现居北京

2013-2017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2017-2021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9年进入实验艺术学院社会性艺术工作室 师从邱志杰

《当你老了》

以老人为研究题材所做的历时两个月的艺术项目。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与望京寸草春晖养老护理合作的艺术敬老服务,每周带志愿者去与阿兹海默老人进行互动与观察。第二部分是由项目发起的四次社会介入型的行为艺术活动的记录进行再创作,由对“老”这个命题重新思考再进行阐释的双屏实验影像,及一组行为艺术和敬老活动的的其他记录影像。第三部分是做项目期间的文献展示,及部分日记。

赵祎彤

1999年生1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目前主要的关注点在创伤、历史叙事上面。

《我们这一天》

作品由老式投影仪和幻灯机还有滴水装置组成,线绑在钟表指针上让水随指针转动并欢慢滴下,我想呈现的是一种不同时空下的时间关系,旁边幻灯机不断切换各种事件、物品的底片与其形成不同的意象组合,作品的名字叫做我们这一天,不论我们在哪,我们共同经历这一天。

34.

徐智雯

1999年,生于江苏,生活于新疆,“南北方人”。

《形同陌路的时刻》

由三个等大的屏幕一字排列构成,呈现了一段路程,人或物品在这个过程中相遇或发生关系或相分离。他们的舞台是两条横向并列放置的六米长传送带,速度、方向等随着上场的人或物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许许多多的人和物品在这段路程中登场又离开,所有的动作语言都或明确或模糊的指向某种意象,继而从中产生联系与想象。

严格来说,这应该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现物体剧场与肢体剧场的结合。

35.

李若寒

李若寒,也是酷酷。

1999年生于云南昆明。

2017-2021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目前学习生活在北京。酷酷的作品以叙事性为母题,聚焦于少数民族民族神话与女性生存空间。

《云游》

作品参考了《山海经》中双头四足的异兽屏蓬的形象作为想象的出发点。在神话中,异兽的一个头只能控制两足,但两个头永远意志相对,争执不下,所以屏蓬的身体会永远停留在原地。《云游》这件作品构建了一个依据屏蓬的故事发展出的身体剧场,由前后两个头出发,各个器官构成无解矛盾的相互关系,以女性身体为空间设定,虚构出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漫游。作品标题来自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的同名作品《云游》。小说探讨身体器官与人的移动。文本与装置形成互文。

36.

陈潇钰

一个还没找到意义的丧气又乐观的矛盾体。

《晒》

创作的源起是我和身边的一些朋友聊天中发现,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中关于性教育的部分非常少,更不要说能聊一聊关于我们的恋爱、身体、性别认知、性行为这些问题,一旦触及这些,我们和父母之间好像会生出一层膜,瞬间隔绝,看不见对方的眼睛,更触碰不到对方的心灵。我处理的就是这层“膜”和青少年性教育议题。我做了一个透明却又不透明的帐篷,里面播放我和父母之间非常艰难的关于性和爱的讨论。我希望这个空间是柔软的,我脑海中出现的就是我姥姥给我缝的小被子,所以帐篷中我放了我家乡新疆的棉花,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小花”。

37.

沈聪

出生于浙江杭州,目前致力于科技艺术与相关理论研究,关注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等领域。

《这是我的身体》

我把自己的一部分基因转到酵母菌上并用这种酵母制作了面包和红酒,此外我还使用基因合成技术合成十二种代表“我”不同品质的基因片段,分别植入十二份细菌之中。

身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身体仅仅是我们今天所保有的这具肉身吗?

中国古代有哪吒做莲藕化身,在西方面包和红酒也曾是特殊的身体。但是在现代科学中所有的想象都被收束了,今天我们拒绝互渗,除了肉体凡胎以外”身体“这个概念什么也不代表。正如海德格尔所揭示的现代科学下塑造的概念都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科学和理性试图为一切划清边界且只能有这一层边界,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或许能够增加我们关于边界的理解。

品质可以是一种身体吗?语言是我们的身体吗?

“基因红酒”是一种关于身体的隐喻,是不在场的在场,那么把代表“我”不同品质的“语句”转化合成DNA它们可以是“我”的一种在场方式吗?今天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合成生命已经成为可能,人类增强技术(脑控义肢,辅助生殖等)使我们成为赛博格,“身体”在技术层面拥有了多种可能性,但是关于“身体”的理解却不断被收束,于是我用生物学技术建立一系列关于身体的隐喻,把他们组织成一桌晚宴,试图借助现代科技来重新讨论今天我们的身体该如何显现。

38.

李乔茜

出生于山东东营,擅长做指甲,无产阶级拥护者,梦想是在海边养马,本人比照片难看。

《物质提纯法》

我感觉消费观念绑架了我,我生活中太多我不想要也不需要的东西了,我疲惫于追捧商人的饥饿营销,或者是购买被人们虚荣泡发的溢价商品,我甚至有一天发现,我可以不花钱就在回收站里捡到大多数我需要的东西,我可以用几元化妆品牌代替原先几百块的产品,消费市场满足虚荣和需求,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哪一个。我希望可以从这个作品开始提炼我需要的东西,寻找我自己。

39.

陈宇婷

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工作室2021届本科毕业生。

《handfish》

这是一个让手成为鱼群的幻想区域。

小时候的我们都曾玩过用手去模拟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的游戏,以手为鱼,我认为这种联想与变换是最有趣的。

我利用机械装置,让手能像鱼一样游动。

同时我想通过我的网页作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把各种各样的手变成各种各样的鱼。

40.

魏弋川

⽣于⽢肃兰州 ,2015考⼊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动物朋友们,你们好》

本⼈⻓期以来对动物(尤其指野⽣动物,不是宠物)有浓厚兴趣,这种兴趣可以 是爱慕,模仿,观察等等,同时也喜欢思考⼈和动物的⽣存关系,以及⼈⾃身的动物 性。在世界不同地区的神话传说中,动物往往扮演着᯿要⻆⾊。对于⼈⽽⾔,动物是 ⽼师,是观察者,更是被牺牲者,⼈对动物不断地索取和模仿,这源⾃于⼈的贪婪和 ⾃恋。⼤⾃然是充满爱的,是包容和多元的,我们不该⽌步于⼝头上的赞同,同时也 不该沉迷于缺乏敬畏的⾃信。本作品我将动物和⼈类的形象融合在⼀起,营造出⼀个 原始、庄严⼜充满暧昧、欢愉的环境,并⽤剪纸的形式呈现出来。

41.

郑晓琪

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央美术学院16级,实验艺术学院社会性工作室,师从邱志杰。

《 回到“百草园”》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他童年的乐园,由于地理位置与人文风情的相似性,我幼年时对老宅的印象与鲁迅先生关于百草园的描述颇有相似性,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百草园“们都开始与我们渐行渐远,只剩下斑驳的记忆。

灯光秀是近年来城市灯光照明领域的聚焦点。当混凝土建筑群在城市中拔地而起,华灯初上,夜幕降临,自此大城市已不分昼夜。我以灯光秀的形式探索了老宅子重生的可能性,一一点亮老宅子内未曾发光的角落。灯光唤醒了回忆。

更多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