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2022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硕士线上毕业作品展
前言
光阴荏苒,一晃五年。
2022届雕塑班的毕业创作展像历届学生一样如约而至,不一样的是,这个制作时间是与新冠肺炎抗疫中一起度过的,过程多少有些波折与困难:学校不能进也不能出、预定方案买的材料进不来、部分环节找不到加工工具与人员等,只能现场解决创作问题。
这些孩子近些年参加院系艺术活动比较多,在越来越讲究修身修性的围城里比较难得,愿意吃苦愿意干,虽然也跟老师斗智斗勇,终究受过校点,能够咬牙把创作一点一点的弄出来,没辜负老师的期望也算是长大了,当然老师看着是不满意的,恨铁不成钢。
从青涩懵懂到懵懂起色,且行且孑孓的心情总期盼有新鲜的痛彻能去除迷途泥沼的缠绕,青春就是这个模样吧,就像他们这些作品,味道也许怪怪的却洋溢着不断向前的冲劲与朝气,甚至有些小想法与手工制作让人看了不免心动。
青春的底色总是五颜六色,不怕胡乱涂抹,也许只有这时候才能发现“小荷才露尖尖角”。
山艺美术学院雕塑系
廖卫东
2022届雕塑本科毕业生作品欣赏
《光荣时代.沂蒙魂》
286cm.185cm.120cm+390cm.110cm.86cm.
廖卫东.2017级全体同学
作品介绍——《光荣时代.沂蒙魂》
群雕《沂蒙魂》是由廖卫东老师带领2017级雕塑全体学生集体创作出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雕塑作品。群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山东地域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第二部分为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群雕利用写实的造型语言,运用具象的造型手法,在朴实粗犷的塑造中展现这些人的平凡与伟大,打破时空、运用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既展现了精神的传承,又凸显这些形象的榜样力量,
沂蒙的榜样人物、恢宏的历史叙事,让观众在视觉阅读中感悟时代记忆,产生情感共鸣。从表现革命精神的沂蒙六姐妹、到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到自强不息的朱彦夫,到表现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保家卫国、抗击新冠疫情等新时代人物,运用蒙山黄河为纽带贯穿整件群雕、用充满张力的视觉语言,将党的奋斗历程中催人奋进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的呈现出来。
沂蒙魂组雕的第二部分由26个不同行业的人物组成;农民、检察官、消防员、高铁工作人员、音乐家等等,凸出鲜明的职业特点,生动的精神面貌,呈现出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当代优秀时代楷模,聚焦当代各行各业,促进时代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
《光荣时代》
390cm.110cm.86cm.
玻璃钢
廖卫东.2017级全体同学
《沂蒙魂》
286cm.185cm.120cm
玻璃钢
廖卫东.2017级全体同学
刘明《闻风》
钢筋
90cm.70cm.200cm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闻风》
这是一个关于材料,关于意境的作品。以基础材料钢筋为基础,探索更多材料的可能性,以形求型。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因为竹子不挑剔生长环境,哪怕是在荒山野岭中,也能够顽强地生长下去,并且还能够使得自己变得苍翠挺拔。像极了钢筋中的竹子,默默的"独立生长",从而渐渐的变成一片苍翠的竹林。这是它朴实无华的品格,同时也是它甘于寂寞的精神。
听罢凡尘事 起舞弄清影 这应该是竹子应有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文人品性。
庞雨晴《碾.念》
210cm.200cm.170cm.
皮革,金属,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碾·念》
时空的隧道不是食管,从古到今穿越不透皮囊,生命滚动在牙床上,磨损了又再生,如此简单 ——便拥有了吞噬一切的力量,围作永恒尘狱、肉界之牢,失却伊甸园、失却山河空天,失却想象思考,正道自由只知道、到前方去收割,心中滚动着非人的虎糜,无论获取多、 都依旧痛苦,无论食取什么 ,都只是吃掉自己,肉界一次次贴上人性悲哀的凭证,打卡在思域行壑的废纸娄里,时间和尘世堕入了这无比的假象,何时见一见自我的另一面,只此心棒微微一颤,碾在原地滚动向前。
左右滑动查看
张博然《雕塑家激素》
60cm.48cm.30cm.
小米、石膏、塑料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雕塑家激素》
观念在于先做一个美好的遐想,任何食用雕塑家激素的人都可以直接成为雕塑家,无需经过长期的训练,便可直接对造型和空间结构信手拈来,对材质质感的用途了然于胸。然而成为雕塑家并没有捷径可走,其过程是缓慢的,周而复始的。作品暗喻了事事找捷径、忽略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条路最终是走不通的。我们应该秉承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李德明
《长夜执灯》
木板、led灯、黑色幕布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长夜执灯》
盲人的日常生活和常人迥然不同,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因为我们无法置入盲人的生存环境中,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对光明的渴望和生存的动力,从一开始做的装置到呈现给公众进行互动和参与,我始终努力去建立一种联系,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让大家了解盲人的生存环境,多去关注那些生存在社会的一些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希望可以在疫情中为他们带来一些温度。
左右滑动查看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王晨阳《三月的歌》
树脂、丙烯
100cm.80cm.40cm.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三月的歌》
罗丹曾经说过:“艺术的创作贵在情感的真实流露”。创作的选题或许并不需要有多宏大,因此,我想从生活出发,将我生活中的内心感受融入到创作中。我在云南生活的时光里,浓浓的少数民族文化深深感染了我。“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间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各个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呼群约伴,到西山踏青游春,尽情享受大自然。
刘怡君《在相缝中相逢》
综合材料
500cm.250cm.200cm.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在相缝中相逢》
《在相缝中相逢》系列,是利用纤维与旧照片等材料相结合创作的装置作品,作品由四个部分组成。三种纤维分别代表父母即将结婚、老人病重、我出生但老人故去三个节点,把亲人所穿过的衣物拆解成线,将三张旧照片配合三种不同的丝线,在照片上缝补亲人形象,使之构成唯一一幅“全家福”,通过对照片不同形式处理,以小见大的隐喻部分世俗情。透明丝线缝补照片上缺失亲人形象的孔洞,在浸入水中隔绝氧气后,缝补痕迹若隐若现,思念的痕迹在现实和庸碌中被深深藏起亦若隐若现。装置主体顶层环状嵌套结构内的鱼,周而复始的向前游动;中间走马灯内旋转着一双手,在投影和光亮中挥舞着编织的“手语”,底层用钢线穿透镜面钢材缝出一行循环的文字。利用窗户与光导线,层叠的窗户将深处的旧照片遮挡使之模糊,手电筒连接的光纤直指底部照片,可触的光线和照片连接亦有找寻怀念之意。在不间断的相缝中,我与逝去的过往相逢。
郗孟坤《泥塑基础课程反研究》
石膏
80cm.50cm.40cm.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泥塑基础课程反研究》
泥塑基础课程反研究:试图尝试提出问题:当雕塑只具备空间、体量、肌理效果而忽视客体造型时,按照雕塑系基础课程训练方法进行制作后,所创作的是否还能称为雕塑。
郗孟坤《情侣装》
T恤 、定位针
男.70cm.52cm.26cm.
女.42cm.62cm.20cm.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情侣装》
作品源于我的恋爱经历,尝试去做一件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温度唤起同样经历的作品想用最直接的方法物化恋爱这种抽象概念,恋爱光鲜的背后都是千疮百孔。换做你还有胆量穿上这件情侣装吗?
张红磊《疯子也喜欢躲猫猫》
高弹布料,eps粒子,树枝
400cm.400cm.400cm.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疯子也喜欢躲猫猫》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小王子》
你还记得儿时第一次在沙堆上搭建的城堡吗,它可能不是很美观,形状也很奇怪,但是这个奇怪建筑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有你自己的安排,每一处简陋的角落里都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我们在不可逆的成长,脑袋里光怪陆离的梦也逐渐被现实打破。开始变成一个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生计,关注物质,关注一切可以更好生活的机会。
在这些忙忙碌碌的日子里,你又没有想偷偷停下来,找一处低矮的树荫或幽僻的山谷,感受凉风习习。沉浸在自己舒适的小世界里,像一头小兽在酣眠,无人打搅。
李璐《脉.动》
琉璃.木
200cm.50cm.80cm.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Le verre. Le c..ur》系列《滋意.蔚》《脉动》《域.触》
《Le verre. Le c..ur》顽石
《滋意.蔚》茂然深秀
《脉.动》 琉璃所保持的形状,是树木所凝固的血液,是对运动永恒性的一种研究,琉璃保持着它们被塑造的形状,永恒的记录我所模仿的动作
《滋意.蔚》茂然深秀
《域.触》探索领域.衍生.
《Le verre. Le c..ur》系列.
琉璃.页岩
15cm.16cm.13cm.
《滋意.蔚》
琉璃.木
120cm.50cm.70cm.+100cm.60cm.90cm
《域.触》
琉璃.木
120cm.60cm.80cm.+100cm.60cm.90cm
陈建业《刨砖引忆》
红砖,金箔
200cm.150cm.400cm.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刨砖引忆》
这件作品本是通过加工让废物产生新的价值,加之砖石承载着儿时关于生活环境的记忆,于是有意选择砖作为创作材料。砖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所以需要人为的附加砖时间的属性。这是从山上寻找废砖或者遗弃的砖的主要“动机”。如此以来,砖便被赋予了“时间”的意义,转而我在加工有“年代感”的砖,便增加了作品本身的环境属性,此时的砖便有了“时代”的象征性。把砖从荒山运到工作室进行加工,这亦是体现了“身份转换”的价值。在作品装置方面,悬挂的意义是使砖石变“虚”,在旧床之下,有如梦境,直至落到实地的砖灰,既是本体,又是梦境置于现实的碎末。犹如滚滚的时代车轮碾过,心中的回忆逐渐成灰,金箔置于砖中,也是对于回忆的珍视。所以活在当下,就应珍惜当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时代滚滚而来,脑中的印记终将碾成碎末。
陈建业《收藏家》
红砖.木
200cm.120cm.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岑昕桥《共生》
玻璃钢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共生》
共生共存
杨秋雨《乱哄哄》
金属 棉 综合材料
200cm.110cm.55cm.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乱哄哄》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做故乡,甚荒唐。
弭洋《山神收容所》
400cm.200cm.300cm.
大理石 钢丝 架管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山神收容所》《双子》《碎碎平安》
关于泰山石敢当的“研究”
《山神收容所》
《双子》
100cm .30cm. 55cm.
泰山石.樟木.
《碎碎平安》
石膏.油墨.
尺寸可变
郭子摇《慵懒的愤怒》
布、纤维材质
150cm.100cm.200cm.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慵懒的愤怒》
作品源自我个人对于现在大学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与思考: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在那安逸的环境下不思进取的同时又抱怨自己为何不做出改变,嘴上愤懑的说着,同时又躺倒在了自己刚刚才唾弃过的柔软乡,看,多么舒服的嘶吼,多么慵懒的愤怒,多么危险的安逸。
刘坤《本命年》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本命年》
作品《本命年》将海洋视为与土地有同样价值的基本民生资源,环境在成长过程中赋予我们精神、物质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这些条件促使了观念、思想、意识、传统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差异,因此作为一个尚未构建起成熟理性逻辑思维的年轻群体,尝试用清晰合理的艺术创作方式,探讨成长环境在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中凸显出的个体化差异。以日常材料特性为切入点,将海洋所涉及到的常用材料进行解构重组所展现出的雕塑装置作品,借用老船木与金属作为传达媒介,去反映在节点期间所面对的一系列的未知问题。作品现场氛围的营造来自装置的多维度的感官方式,并使作品对传统习俗轮回节点提出新的疑问。
——请左右滑动——
贝旭东《牌坊》
蜡 钢筋
300cm .220cm .110cm.
指导老师:廖卫东.董俊伟.丁浩.
作品简介——《牌坊》
笔者将蜡结合了线性金属材料构成建筑感形式的雕塑,削弱雕塑厚重感与牌坊的文化属性,寻找一种文化正在消逝的状态,以惊醒国人不能丢掉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几千年的文化结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研究生作品欣赏
周洋《原相系列》
110cm.45cm.150cm+67cm.48cm.105cm+80cm.16cm.115cm.
指导老师:李怀杰
作品简介——《原相系列——击》《原相系列——御》《原相系列——相》
写意人物金属材料焊接
周洋《原相系列——击》
110cm.45cm.150cm.
周洋《原相系列——御》
67cm.48cm.105cm.
周洋《原相系列——相》
80cm.16cm.115cm.
邸宇航《青云霓裳》
导光纤维
750cm.550cm.600cm.
指导老师:池灏
作品简介——《青云霓裳》《织女座》
《青云霓裳》选自“青云衣兮白霓裳”,作品使用导光纤维编织出以云为裳的神秘氛围,观者随着向上的动势和飞舞的飘带在光影流动的空间中穿梭。数千根纤维采用手工编织成型方式,向科技飞速发展状态下的生活、传统、人工、劳作致敬。
《织女座》是笔者选用导光纤维与传统织布机穿插编织出一匹发光的布。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老式织布机的织造工序繁琐复杂,笔者尝试将导光纤维与这两种“编”、“织”的工艺跨界融合,通过科技呈现出生活中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邸宇航《青云霓裳》
导光纤维
750cm.550cm.600cm.
尺寸可变
邸宇航《织女座》
老式织布机.导光纤维
400cm.100cm.180cm.
尺寸可变
左右滑动查看
合作推广、交流、分享
联系电话:15901436856、15110287188
微信:diaosupindao
邮箱:diaosup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