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21本科毕业作品展」

各位船员,

我们的浪设计号船就要开船啦!

今天你们的小浪郎

“我”

又要帮大家涨姿势了

厦门大学

艺|术|学|院

GRADUATION SEASON

‍2021年是厦门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成立38周年。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于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福建省政府与厦门大学联合办学成立艺术教育学院,于2005年更名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学院目前设有美术系和音乐系,美术系设有艺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方向)、绘画专业(含中国画、油画、漆画、雕塑方向),音乐系设有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艺术管理方向)、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民乐、管乐、弦乐方向)、舞蹈表演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2 0 2 1

加速行为论

作者:郑聂煌鑫

指导老师:杨双飞

作品简介:

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经济数字的指数级增长和各种没有见过的新工具新技术,公司企业则不断挖掘新的消费市场的剩余价值。我们早已习惯看着庞大的数字,接受不由己的社会变革。过度的安排,程序的过度设计在这个技术爆发的前夕和人正在产生前所未有的矛盾,不正视问题,社会将脱离人的利益。

《加速行为论》作品认为,内卷,996,鸡娃这些社会问题并非独立存在,或只由一方引起。这些问题都是加速主义盛行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都是加速主义的拥护者,受害者和谴责者,深陷其中却又不自知,而我设计《加速行为论》这个作品的核心目标就是将这种状态设定为不合理,并呼吁人们看到社会对安排,被安排,设计与被设计的沉溺,看到今天未经思考冲进技术漩涡的我们。

海报的图形部分是完全由EXCEL软件制作而成,我用线框和斜线工具在EXCEL中模仿织物质感的线条,并且特地选择了其中具有冲突感的进行组合搭配,绘制了象征个人的休息,工作,生活,和系统的几个物品。在海报中还预留了绘制过程中图形周边的空白框格,是为了突出个人的象征物与代表程序系统的框格之间的冲突感。

物非物

作者:陈智恒

指导老师:甘森忠

作品简介:

这次我想探索的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下传达信息的方式会有怎样的改变。

在这个作品中,我想将1.天下万物具备连接属性2.信息和数据自由流通,这两个“万物互联”的两项核心任务体现出来。

我将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装置采集到的信息可视化,可感知化从而搭建一个多重感官的现场,希望观众能用更多元的方式来体验我对万物互联时代信息传达方式的感受。

观象授时

作者:张妍

指导老师:戚跃春

作品简介:

为了符合当代审美,我采用了现代文字设计的表现手法,将其与中国汉字书写的规律进行设计,采用上下结构,笔画上形成曲与直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并在识别上设置小障碍,引起观者的探究心理。用色上将四季进行区分,分别采用嫩绿,天蓝,橘黄,浅灰,在表现的同时又能让人感受四季之美。意在使传统文明与现代生活精彩碰撞,让人们可以直观的通过色彩从节气去感受时间与自然的轮转循环,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让慢慢被忘却的传统文明活络起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从而传承下去并引发大家对于中国节气文化历史挖掘的重视,进而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

徽墨酥包装设计

作者:肖艺晖

指导老师:张文化

作品简介:

徽墨酥是一款鲜少人知道,来自安徽黄山的传统点心。因由黑芝麻制成,通体黑色,形状酷似墨锭,又名“能吃的徽墨”。

此款包装设计是将徽州文化的典型元素宣纸,水墨,黄山进行凝结,作为一个应用,在包装上体现。通过水墨的推印,徽墨酥碾碎重组形成黄山云海等技法,让观者产生对东方美学的联想,感受到来自徽派艺术的美学熏陶。

液态社会概念设计——青年属性研究

作者:张帆

指导老师:张文化

作品简介:

“液态社会”概念的提出者,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之一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鲍曼最著名的理念莫过于“液态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他以“液态”比喻现代社会的个人处境。鲍曼在《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液态现代社会,不再有永恒的关系、纽带,人际间互有牵连,但不再着重紧密扣紧,在于可以随时松绑。”

当今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科技产品快速迭代,“流变”的生活方式,“流行”的观念,“碎片化”的体验,每个人都成为了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陌生人”、“边缘人”和漫游者。

角刀㐄字

作者:李征昱

指导老师:戚跃春

作品简介:

本次设计主题为“角刀㐄字”,“角刀㐄”三个字其实是说文解字之“解”的拆分,目的是为了突出“对汉字解构溯源”的大主题。

我的家乡来自河南漯河,也就是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故乡。然而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我认为漯河当地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大部分民众也对“许慎、说文解字”表示漠然,这反映了《说文解字》以及汉字 在当代面临的一种困境:即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语言的书面载体,但对每个符号化的汉字的身世由来并不知情,每一个汉字长达千年的历史纵深被抹去,留在人们眼前的只是一层浅显的汉字表皮。庞大瑰丽的汉字系统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精神世界,《说文解字》这样的汉字解析著作,放在当代确实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于是我想通过对汉字的现代设计方式的探索、用当代人可接受的视觉语言,让汉字的历史厚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唤醒人们对汉字的热情与探究的兴趣。

除了书籍、海报等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外,设计内容还可以根据汉字的含义不同应用在不同日常用品上,(如时光“流”逝之钟,“风”扇,照靓你的“美”)使设计渗透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汉字的魅力。

万物生长

作者:姚岢辛

指导老师:戚跃春

作品简介:

2020年持续了一整年的疫情,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压抑的时刻,也有绝望的瞬间,但从侧面看,我觉得更多的是人们开始思考自己从前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即新生,和重生——没有什么灾难可以阻挡生命的生长与延续。因此我想从积极的角度,通过静态与动态设计,来表达对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状态表现和追求。

选取了6个赋有生长意义的文字进行设计,并且根据六种不同的形态做了对应的生长动态效果,表现每一个文字所对应的生长的意义和给人的感受。

衍”作为系列的主海报,运用了鹿角和骨骼的元素来组成:鹿角犹如树木的枝干,它生长分裂的形态和延伸,就可以体现生命的绵延不绝,万物如枝桠一般生生不息;骨骼作为生长的要素,可以与鹿角相呼应、来组成一种更具美感的形式。

我认为生长、新生是一种很干净、纯粹的状态,因此选择了透明的质感,来表现生命的纯净与空灵。

环境艺术设计

2 0 2 1

儿童友好环境—儿童医院改造设计

成员:刘泉妤 翁远祺

指导老师:黄智

阿尔卑斯康养酒店设计

成员:武月 姚梦超

指导老师:黄智

耕云钓月——龙岩岩太村乡村振兴改造设计

成员:高宇阳 常程

指导老师:黄智

红顶艺术园区改造项目

成员:陈瑛琪 杜易玲 李沐宇

指导老师:俞显鸿 黄智

我的生活和学习·创新创意校园探索

成员:李阗田 夏凡姝 于博雅

指导老师:陈文捷

数字媒体艺术

2 0 2 1

护林员与人猿Three Times

作者 : 沈明荃

指导老师 : 马文

二通道电影|每隔20分钟播放Two-channel films|Played at 20 minute intervals

1968年的《人猿星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现代智人回到由人猿统治的史前社会,他无法自证智慧,只能成为失落的一环。他既不能去学做一个人猿,也无法继续做人。当他奋力反抗想要回到人类社会,他发现脚下的土地就是家乡,自由女神像已被掩埋。他变成漂浮在空中的鬼魂,拥有不存在的身份。

我将角色进行了倒转,故事地点设置在大山,护林员日常生活的场所。幽灵般反复出现在收音机里,传单上和醉汉口中的人猿可能是一个具有威胁的闯入者,也可能是迷失在时间里意外回到家乡的居住者。 二者都发现了对方,与彼此关联之事准备发生。重复的瑜伽动作,在同一块石头上醒来,走不完的山路和不动的住所。相互寻找的途中,遭遇持续发生,相遇永不发生。

百花丛中Burning

作者 :彭碧波

指导老师 :马文

影像

Video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新塞经Absurd scripture

作者:刘予涵

指导老师 :朱红

绘画装置

Painting Installation

这是一本建立在网络流行语的基础上所创作的绘本,整体的基调属于黑色幽默或荒诞喜剧。其中有50张风格迥异的画作,描绘了50组不同的网络流行语,这不仅是我对时下文化潮流的记录与二次创作,更是我对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最空洞的讴歌...

去繁从简To simplify

作者 : 李艺源

指导老师 :孙超

装置/影像

Installation/Video

“当你观察一朵花时,如果不带任何思考来观察,可以观察到它整体的美,如果是带着植物学的观念来观察,那么这种同过已知来观察未知的方式,只能用片面的知识来分解你所观察的对象,只有在大脑清空所有的已知来观察事物本身,才能发现观察对象整体的美,即使对自我本身也一样。” —— 克里希那穆提 我的作品由三个媒介组成:视频,报纸与交互装置,表达的是我对于肤色歧视的思考与探索,媒介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蕴藏着过去,当下与未来。

天是怎么时候黑的?大海带来了什么?青苔和地衣长在哪里?

作者:周珂吉

指导老师:唐琼

影像

Video

我的作品想把时间、空间和光、水这四个我认为最为根本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探讨自然内部的联系。 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天是什么时候黑的?(When did the sky turn dark?)”。因为我们能查到日出日落的准确时刻,但是天总是不知不觉地黑了,这和太阳发出的最后一个光子什么时候离开我们这片天空有关。所以我想拍摄天色变化的过程,并反复回放、慢放,最后定位到天黑的那一秒。 第二个部分是“大海带来了什么?(What does the sea bring?)” 潮汐和月亮的位置有关,月亮绕地球一圈是24小时48分钟,潮汐的周期也是精准的24小时48分钟,一天之内有两次涨潮两次落潮。我试图在落潮时刮掉海里的桥墩上黏着的藤壶、海蛎,然后记录下几次涨潮之后它们会长回来。 第三个部分是“地衣和青苔生长在哪里?(Where does the moss grow ?)” 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南和西南方照射,所以青苔和地衣更多地生长在光线弱的北方。风从大海带来的湿气变成了降水。下雨时芒果树曲折的树干会将雨水引流,像一条小溪一样。所以我拍摄了不同时间段和天气下的青苔、地衣。

©图片及展讯来源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文章来源:青年设计100

- END -

本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分享

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