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眼科手术显微镜技术助定位校正 降低光源伤害!医生精准开刀眼科患者更安心

▲目前台湾治疗眼疾最新方法是使用3D眼科手术显微镜技术,能协助医师精准定位,成效斐然,术中光源降低,病患更舒适安全。(图/翻摄自影片,下同)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眼睛是灵魂之窗,但现代人长期使用3C产品,用眼过度导致眼睛极度疲劳,甚至提早老化,像是以往好发于55至60岁的眼睛疾病如白内障、视网膜剥离等,如今发病年龄层出现下修趋势,传统开刀治疗以显微镜为主,近期因科技大跃进,台湾引进来自德国的3D眼科手术显微镜技术,林口长庚眼科吴为吉医师以及黄奕修医师表示,此项技术不仅帮助医师更精准进行手术过程,也更能保护病患避免手术中的光源伤害,还具备教学作用,可说是既安全又好处多多。

吴为吉医师说明,传统开刀方式中,医生是在显微镜镜头下进行手术操作,而德国3D眼科手术显微镜能将患者眼部状况投影至3D大萤幕上,当医师戴上3D眼镜,就能看见具备景深、相当立体的画面,再加上高画质4K解析度,比起一般显微镜进行手术操作,吴为吉医师表示,「在3D眼科手术显微镜底下能得到很清晰的影像,更提升手术的安全性」。

3D眼科手术显微镜不只是能帮助医师更顺利进行手术,黄奕修医师表示,这项技术也能将病人的安全性拉到最高,因为以往在一般显微镜下做白内障手术,需要透过强光照射病患眼部,「难免会对眼睛造成光线伤害」,然而3D手术只需要低光源影像投影至萤幕上,即可让执刀医师快速且精准地进行手术,因此大幅减少术中光源照射病患眼睛,提升病患术中的舒适度及安全性。另外,大萤幕投射影像还能让多人同时观看、一同参与手术过程,有助于教学,更能得到在场专业人士的协助,使手术更顺利、更有效率。

像是应用于视网膜手术时,吴为吉医师表示,「因3D眼科手术显微镜配有『术中断层扫描』,对于很精细的黄斑部手术帮助非常大」,透过切面扫描影像能够精确侦测眼睛层次结构,即时帮助医师判断手术可能对眼睛造成的影响,例如可以精准评估视网膜上膜在剥除时会对组织产生何种伤害,或移植组织是否能确实到位等,协助医师大幅提升手术精准度与效率。

对于白内障手术也帮助甚大,白内障手术考验医师是否能将水晶体置中放至眼球内,不可以有任何偏斜、歪掉,摆放的位置必须精确,因此医师透过术中导航系统,就能更精准确认水晶体的垂直水平位置,得到最佳的校正,也让手术「脱镜率」更高,亦即病患术后能较高机会摆脱眼镜束缚,并且远近皆能看清,老花、近视及远视都能得到矫正。

吴为吉医师曾有一位近视高达一千度的40多岁妇女患者,由于视力下降到门诊就医,发现是黄斑部破洞导致视力模糊,需要手术修补,但因病患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严重,所以难以精准定位破洞位置,所幸3D眼科手术显微镜的术中断层扫描,可以扫描视网膜确认裂孔位置,也让吴为吉医师手术过程得以及时判断修补状态,精准达到想要的手术效果,帮助病人恢复较好的视力。黄奕修医师则是利用3D眼科手术显微镜的术中导航系统,帮助白内障病患校正水晶体置入位置,导正偏移跑掉的轴度,透过手术成功让病患的散光症状消失,达到脱镜率。

3D眼科手术显微镜技术除了降低光源亮度减少对患者视网膜伤害,还透过术中断层扫描帮助医师精准判断,加上术中导航系统,让人工散光水晶体植入轴度更精准,提升术后视力品质,从手术效率到满意度都跟着升级,成为医病双赢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