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民兵只是纸老虎
(图/总统府提供)
总统赖清德近日主持「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首次会议,会中提及政府预计培训40万可恃民力,目标之一是「必要时支援军事行动」。会用到「恃」字来形容此举措,想必是想借用「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来强化民众对政策的认同。问题是,真的有此政策的实施「必要」?
此次的「民兵说」并不新鲜,其本质不过就是把近年国防部公布的最新国防报告书中强调推动的「城镇战」,企图以不对称作战思维推动重层吓阻,迫使敌犯台失败的目标予以具体化。这种「决战境内」的战略,实质上已表明敌我军力的消长,已经到不得不放弃决战境外的战略构想,因此采取七伤拳式—伤人七分自损三分来吓阻敌方进攻意图。
届时一旦战局落入「城镇战」企图以40万民兵大海阻击敌军的局面,代表国军已完全丧失台海的制空权、制海权。世界战争史表明,表面看来40万大军确实可观,倘一旦面对敌军重装部队进行大批次的登陆,万一又无外国援军及时来援,战意瓦解之快必将呈现兵败如山倒的摧枯拉朽,已可预见所谓的「40万民兵可恃民力」将重演49年国军抓壮丁充数的翻版政策。
战争永远是政治的延续,一旦意识到无法在政治上无法获得想要的目标,作为手段工具的战争就成为没有意义的徒劳无功。完全可以想见一旦敌军登台,将采取一切加速台湾民众士气低落、绝望、社会失序的手段,让这些情绪快速升高到临界点,迫使台湾政府放弃战争选择谈判。想利用民兵打一场进入绝望阶段的战争,已经违反了战争永远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本质。
因此,40万民兵的政策只会徒然导致军费预算的连年暴增,面对战争时完全派不上用场,更不会发挥预想时的重大作用,充其量只是在事前发挥一种吓阻的态势,增加共军犯台事前的军事成本,其政治功能远大于军事功能,因为可以拿来当外部问题内部化的政治工具,透过贩卖仇中的战争恐惧,方便执政者对台湾人民实施高效的「恐惧管理」。
台湾必须扬弃玉石俱焚的战略思维——近乎是一种情绪勒赎而无法改变结果的坚持;否则当共军看到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陷入城镇游击战等恐怖攻击泥淖,验证美军打「有限度的战争」反而处处落入被动的战略局限性后,极可能在面对城镇战时改采「无限度的战争」,岛存人亡将会是台湾人民不可承受之重。(作者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