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世界乌龟日」动团吁渔业署检讨刺网管理机制
保育类绿蠵龟遭渔网缠绕致死。(京太郎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昨日522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23)日为「世界乌龟日」,一连2天的生态日子让全球关注生物栖地破坏的问题。动团指出,海中缺乏管理的刺网已经成为生态杀手,呼吁渔业署应优先辅导多层刺网及在岩礁区作业的渔船退场,并制定刺网网目规范等。
上周网路上一组令人心痛的影像引发各界关注,澎湖潜水教练于赤马村人工鱼礁区拍摄的影像显示,数平方公尺大的渔网覆盖在珊瑚礁上,网上缠绕着数条鱼及一只保育类海龟,均已死亡多时,尸体在海中载浮载沉的影像让人震撼,今日正好是「世界乌龟日」,也带动民众关注龟鳖类的保育意识,以及关注栖地破坏的问题。
根据农委会渔业署统计,全台湾约有2万1000多艘渔船,其中刺网渔船约9000多艘,占全台渔船总数42%。西部沿海刺网以5-8 公分的小网目捕获高价的白鲳、午仔、乌鱼(鲻)等,而东部则多用30-36公分的大目刺网来捕捉鲨鱼、旗鱼等大型鱼类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表示,「刺网」是使用各种纤细的网线制成的网,在鱼群活动的水层当中如同一幅隐形网墙,鱼类等海洋生物会在触网时,因鳍或鳃盖缠困在渔网上而被捕捞。
虽然单层且网目较大的刺网,一般会捕抓较大的鱼种,小鱼则可从网目中穿游而过,但当网目过小或使用「多层」刺网时,便会形成「大小通吃」的伤害,而刺网也容易因海洋地形及气候海流而流失,若管理不当,各类型网具都容易成为海洋生物的杀手,伤害海洋生物多样性。
研究会指出,虽然渔业署于2021年7月全面实施「刺网渔具标示实名制」,并搭配流失通报与废弃渔网回收等机制,但根据海委会统计,2020年海底废弃物共清除41吨,其中废弃渔网就占了9成;澎湖县政府于2022年统计清除掉的海岸废弃物中,废弃渔网即占4成,代表至今台湾海域的废弃网具问题仍十分严重。
研究会表示,刺网渔船作业多在沿近海3海浬内,而沿岸三海浬通常是海洋生物生活、繁衍、哺育、成长之重要环境,若在礁岩区中,则作业过程非常容易发生渔网缠绕礁岩、珊瑚礁的情形。渔业署应让所有渔法退出三海浬,并优先辅导多层刺网及在岩礁区作业的渔船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