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万年前恐龙为何灭绝?最新研究揭意外「杀戮机制」

最新研究显示,小行星撞地球引发的细尘遮蔽阳光,导致植物无法行光合作用、食物链崩溃,可能才是恐龙灭绝的主要「杀戮机制」。(示意图/shutterstock)

过去研究认为,6600万年前行星撞地球,野火产生的煤烟引发全球进入冬季,导致恐龙大灭绝,不过最新研究显示,撞击后扬起的细尘遮蔽阳光,导致全球无法行光合作用长达2年,才是酿成生物灭绝的主要「杀戮机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6600万年前一座城市大小的小行星撞击现今墨西哥沿岸深海,导致恐龙及地球上75%生物灭绝,先前研究认为,撞击后硫磺溢出,山火产生的煤烟引发全球进入冬季,气温骤降,可能是生物灭绝主因。

不过10月30日刊登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指出,撞击后岩石碎裂产生的细尘被抛入大气层,可能对生物灭绝发挥了更大作用,这些细尘挡住阳光,导致植物无法行光合作用长达2年。

研究主要作者、比利时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行星科学家塞内尔(Cem Berk Senel)表示,撞击后地球长达2年没有行光合作用,对生物带来了「严峻挑战」,导致食物链瓦解,引发造成灭绝的连锁反应。

科学家主要是透过电脑模拟行星撞地球后的全球气候,他们采用过去公开的当时气候数据,以及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塔尼斯(Tanis)化石遗址沉积物搜集到的新数据来进行模拟。

塔尼斯遗址为行星撞地球后20年的情形提供不少线索,包括当地一颗鱼化石揭示,行星是在春季撞击地球。

这份研究发现,遗址蕴藏的矽酸盐尘土粒子曾以喷射物的形式被推入大气层,尔后才又回到地球上。

研究因而认定,撞击后,这些细尘可能在大气层停留达15年,全球气温可能因此下降达摄氏15度。

塞内尔说,长久以来学界推测主要的「杀戮机制」是极冷,不过光合作用停摆本身也是一种机制。他说光合作用停摆2年后,地球又花了2年,光合作用才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