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拍摄40万张照片 记录京张铁路百年变迁
京张铁路建成马上110年了,
当年曾在世界上引起巨大轰动,
修这条路的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他是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中,
唯二完成学业、拿到大学学位的人,
因为给慈禧修了去扫墓的私人铁路修得非常好,
获得了清廷的信任,及大臣的鼎力支持。
可以说,没有这条路就没有现代中国,
因为京张铁路建成了,
才有了四川的铁路和随后的保路运动。
近年来,这条老铁路的历史逐渐被湮没了,
然而,有这样一个小伙子,
怀着对这条路特殊的感情,
奔走5年,徒步两千多公里,
全面复原了这条路110年的光荣和梦想。
撰文 | 石鸣
他拍的是京张铁路,不过照片中铁轨已经被覆盖了一大半,变成了市区的普通道路,火车更是荡然无存。此时是2016年11月7日,京张高铁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老的京张铁路的市区路段都被逐段拆除。
王嵬拍下的第40万张火车沿线照片
王嵬是一个资深的火车迷,从5年前开始,投身于老京张铁路的记录和保护工作中。没有领导,没有工资,他以一个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天天泡在这条路上”,徒步两千多公里,用专家的话说,是以一己之力,在历史彻底消逝之前,为这条路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地毯式文物普查。
2017年6月,他出版了三卷本《我的京张铁路》,全书40多万字,有3000多张照片。今年1月,围绕这本书,他在北京映画廊做了一个展览《我的京张铁路——王嵬田野考察影像文献展》。有人说,因为他,两个学科诞生了:“火车美学”和“火车考古学”。
京张铁路
没有这条路,就没有今日中国
京张铁路大名鼎鼎,小时候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修建者是詹天佑,有一个“之”字形设计举世闻名。
在英国人比尔·劳茨的《改变历史进程的50条铁路》中,唯一入选的中国铁路,就是京张铁路。
这条路1905年动工,1909年全线通车,“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王嵬说,“自主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中国人,没有聘用外国人,修铁路的钱也不是借的洋债,也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钱。”
“许多外国人公然宣称中国工程师不可能担任如此艰巨的铁路工程,既需要开凿坚硬的岩石,又需要修筑极长的山洞……”这是詹天佑1906年10月24日写给美国友人信中的话。
工程人员合影,第一排中央为詹天佑
在京张铁路之前,晚清政府统治下,中国修建好的铁路约四千公里,基本全部由外国人主持修建,后来部分铁路由政府出钱赎回,然而到民国成立之前,仍有80%的路权掌控在帝国主义列强手中。
其实,京张铁路一开始也差点交由外国人修建,然而到底是给英国人建,还是给俄国人建,这个问题争执不下,拖延一年多。清政府没有办法,只好向英、俄两国保证,铁路完全由中国人自建,不使用任何外国人。
事实上,英、俄两国当时之所以同意“放手”,是因为都认为中国当时无法独立完成此项工程,引用当时国外报刊上的话,“会修建这条铁路的中国人还没有出生”。
然而,京张铁路预计工期四年,实际不满四年即完工。
预算经过一压再压之后约700万两白银,实际花销比这个数字还低百分之四,工程竣工时,账上甚至还余有28.8898万两现款。
如果按每公里铁路开支来计算,京张铁路的花销,仅仅是之前列强修的沪宁、京汉等铁路的一半。
詹天佑总结道:“盖铁路资本,工程占其大部分,如完全假手外人,靡费必多。”
那个时候,外国人把在中国修铁路看成一块大肥肉,尽管京张铁路已经完全交给中国人自办了,但是列强各国还不死心,在修建过程中还一直惦记着这条路,找各种机会想插手渔利,这些当然都被詹天佑拒绝了。
那个时候,中国还从来没有在山区修过铁路,京张铁路是第一次。为了能够把铁路修好,中国团队从上到下,可谓是众志成城。
当时道班工头每月工资只有银元9元,木匠工头10元,石匠工头14元,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中详细地做了记录,“北地工人最耐劳苦,工价较他省为轻……本路费轻而成效速,此亦一原因也。”
“为了表现这条路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詹天佑在京张铁路上加入了很多的中国元素。”王嵬说。
建筑的细部装饰,也运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例如屋檐搏风板上的太极图,排水孔铁箅子上的寿字图。
铁路路碑上里程数字的写法,用的是中国传统社会记账用的数字——苏州码子。
里程的单位,采用的不是英里,也不是公里,而是清制华里,一华里约等于550米。
京张铁路的竣工,诞生了中国第一套自行制定的铁路标准设计图。从此以后,中国铁路统一采用1.435米的世界标准轨距。
在此之前,列强各国在中国修铁路时,各按各的标准,导致中国的铁路轨距混乱不堪,比如中东铁路是俄国人修的,轨距是1.524米,滇越铁路是法国人修的,轨距是1米。
京张铁路通车典礼现场
那个时候,中国的工程名词也不统一,有的时候用意译,有的时候是音译。京张铁路一切以中文为准,铁路竣工后,詹天佑约人编成了《新编华英工学词汇》,收词万余条。
“人家认为中国是农业国家,都是一帮农民,不懂得这个机械大工业是怎么回事,即使你有了先进的设备,你也没有这个脑子。慈禧让詹天佑修,詹天佑把这个事做得非常漂亮,把这条路修成了。在当时是轰动全球,可以说,中国人首次站起来了。”
京张铁路通车典礼现场
抢救活历史
王嵬从小就生活在京张铁路边上,对这条铁路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家10楼的阳台,可以直接望见西直门车站,这是老京张铁路的第二站,也是北京市区内唯一一座头等站。小的时候,幼儿园放学回家,他一定要让父亲带他来车站,或者去京张铁路四道口的铁轨旁,“每天必须看完三趟火车再回家”。
他的职业理想曾经是当火车司机,“就想入职南口机务段,专门在京张铁路上开火车”。
拿起相机拍火车时,他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京张铁路上的火车。
那是2002年,他才11岁,拍的是每天下午15点29分从西直门车站(北京北站)发车的Y539次列车,北京北到延庆南,机车是东风4型机车。
2006年8月,他曾经无意中保护了老西直门车站的一座修建于1918年的老水塔。这种水塔当年在京张铁路上很常见,那个时候铁路上跑的都是蒸汽机车,隔一段就需要修一个水塔,用来给机车上水。
王嵬
他小的时候,常常在这座水塔边玩耍,结果这一天,他突然发现这座水塔被脚手架围了起来,准备被工人拆除。
“这个水塔上面有个券门,写着‘中华民国七年7月建’,我回去之后一查,发现是1918年,当时特别惊讶,然后就联系媒体,最终把水塔券门保护到铁道博物馆去了。”
京张铁路八达岭段组图,这套图拍了三年半
在投入到京张铁路的历史调研之前,王嵬是圈子里小有名气的火车摄影师,拍了大量的火车和铁路照片。
2012年,他翻检十年来拍的照片,惊讶地发现,“京张铁路沿线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很多之前拍的照片已经被迫成为文献,也有一些历史价值了。”?
他开始对京张铁路进行徒步考察。考察之前,他找了很多文献来看,然而大部分文献,都是在不断重复好几十年前、甚至是一百年前的记录。“虽然非常有历史价值,但是太久远。而且文献毕竟是人写的,可能有出入。”
青龙桥车站今昔
他决定,自己绝对不能“炒冷饭”。他的解决办法就是最笨的那一种,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走,拿着文献去现场寻找和比对。
桥梁、隧道、站房、水塔、涵洞,信号机柱……有的改线了,有的扩建了,有的填埋了,有的拆毁了,“很多地方你必须亲自走一走,才能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实物尚存,还能够拍下照片的,他就拍下照片。实物已经没有了的,他就走访当地的知情人,了解历史情况,然后手绘复原。
王嵬手绘图
“还有很多历史,是不被史志所记载的,尤其是很多活历史。”
“比如说中国引进过的马力最大的蒸汽机车,是1921年从美国进口的7台马莱4蒸汽机车,它是只运行在京张铁路的关沟段上的。这个机车的技术参数、研发、进口,都有记载。但是开这个车的感受是什么,能找得着记录吗?”
“司炉、副司机可能相对好找,70多岁的人,他们还经历过这个工作,但是开过这个车的司机就极度难找了,因为这个车本来就少,60年代初又报废了,开过这个车的司机怎么着也得80多奔90了。”
开马莱4机车的司机
王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如今还在世的唯一一位开过这个机车的司机师傅徐景春,已经88岁高龄。
他同时也认识了徐景春的大徒弟,李司法。2016年6月,他第一次见到李司法师傅。2017年4月,他第三次去找李师傅,结果满屋子都是他的子女。“我还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原来是老人去世了,刚刚下葬完。”?
从老人们的口里,他了解到了大量活灵活现的故事。例如,开火车过居庸关,就像过一趟鬼门关,南口万国饭店曾经时髦得很,有水晶灯,还有抽水马桶。这些都被他一一记进了书里。
2016年7月,京张高铁全面开工建设。詹天佑的时代,由于技术、预算所限,火车只能在山上来回绕行爬坡,新的京张高铁直接打通燕山山脉,全程走隧道,路程大大缩短。高铁修成以后,北京到张家口的火车最快的运行时间,将由过去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50分钟。
与此同时,老京张铁路的消逝速度也加快了。2016年11月1日,北京北站(即西直门车站)、清华园站、清河站的客运车次都暂停了,四道口、五道口、双清路道口的铁轨相继被拆除。?
王嵬一直密切关注着京张高铁对老京张铁路的影响。在他的努力下,2017年5月,建于1905年的清河车站的老站房被海淀区文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被完整保留下来了,它比“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京张铁路上的青龙桥站的历史还要早3年。
2017年9月,他路过这个老站房,发现周围其他的建筑都拆掉了,只有这个老站房孤零零地留在那儿。他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对于有100多年历史的丰台站老站房,他也是如法炮制,先是在媒体上呼吁,然后向丰台区文委递交不可移动文物申请书。结果2017年9月,他去找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时候被告知,在媒体的推动下,前两天,老站房刚刚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也被保护下来了。
也有一些没来得及保护的。也是在2017年9月,有着111年历史的南沙河大桥和北沙河大桥被相继拆除。
为了留下一点历史的见证,王嵬自费找了个车,去现场拉回来210公斤的百年钢筋水泥。
正好后来下花园区政府想筹办一个“京张铁路记忆馆”,找王嵬当顾问。在他的建议下,这200多公斤的钢筋水泥成了第一批馆藏文物,“这些都是京张铁路的文脉。”
2018年1月,京张铁路被认定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我觉得老的铁路跟现代的高铁一点都不冲突。”王嵬说。
他有一个理想:老京张铁路从西直门到清河、沙河的这一段铁路,能恢复通车,这样一来,老京张铁路全线可以开行清洁能源的旅游列车,与京张高铁并行不悖。
“各车站的老站房都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央站匾,站务人员都更换了清末民初的行头,沿线重新栽上了苏州码子里程牌,各车站更换了臂板式信号机,车到南口,平道机车摘下,关沟段专用的马莱4型机车挂在了列车尾部,推进列车驶上关沟,一直开到青龙桥车站的詹天佑铜像之下……”
2018年两会前夕,已经有领导找到王嵬,让他写一份保护京张铁路的提案。
“我一直在做这个工作,让京张铁路的文脉继续延伸下去。这也是服务于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既然是在京张两地举办,那么老京张铁路,其实可以成为中国铁路传统的一张非常响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