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鐵15年歷險修復 串起部落情誼山林保育

阿里山林铁将在7月1日全线修复通车,承载邹族部落的祝福,以及山林保育初衷,通过地形障碍、物资输运困难、天气多变、炸药短缺的挑战,隧道与铁道复通,历经15年完工。

阿里山林铁2009年受到莫拉克台风重创,造成421处灾害,原定2015年底全线通车,不料当年9月杜鹃台风侵袭,在十字路站到屏遮那站间的42号隧道,发生2处长达55公尺的大型崩塌,延宕通车。

从嘉义车站到阿里山车站,阿里山林铁沿线从亚热带气候爬升到暖带、温带,林相变化美不胜收,但地质却也相当敏感脆弱。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长林华庆说,能够全线修复,要归功工程单位15年来克服各种挑战。

施工单位说明,修复隧道困难很多,包含高山物资运输艰巨,而且山区湿度高、温差大,经常下午就起雾,能见度差,工时也缩短,加上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期间人力难找,许多人力从东部过来,1、2个月才能回家一趟,也必须照顾好人员的吃、住等需求。

工程业者指出,期间开辟隧道必须使用乳胶炸药,又因为俄乌战争影响物资运送而缺货,因而改用效果比较不好的水胶炸药,减缓了施工进度;压力曾经大到一度想放弃,但是遇到挑战就处理,日以继夜地赶工,例如隧道侧壁不只是涌水,而是冲出水,就要快抽水处理。

林华庆表示,隧道复通的工程设计到施工过程,也是勇于舍弃人定胜天、靠向顺应自然的永续抉择,也因此安了担心工程引发坍方灭村的邹族人的心。

他说,也是可以做很高的桥墩、看到壮观的峡谷,然而台湾未来有不可测的天灾风险,地质若受侵蚀会崩塌,所以采用隧道复建方式修复,兼顾安全、减低环境冲击,但是没有景观,这就是取舍。

林业署阿里山林业铁路及文化资产管理处长黄妙修补充,当地是邹族部落,林业署主动跟社区、部落长老们开会报告、沟通工程施作内容,获得他们认同,部落会议也举办投票,高达90%同意。

黄妙修指出,施工监测资料也都提供给部落看,多元方式让部落充分了解施工实况,因而取得信任,部落头目并主动帮忙工程施工祈福,竣工的隧道口还彩绘了跨文化、跨种族爱的艺术创作。

黄妙修透露邹族人与纽西兰父亲费尔越洋寻子的一段情谊,多年前纽西兰青年鲁本攀登阿里山失踪,其父费尔每年到阿里山寻觅儿子,始终找不到,因而认识了不少邹族朋友。

黄妙修说,其中一对年轻夫妻即将迎接新生命,他们将费尔的手放在太太怀孕的肚子上,费尔感受到胎动时,找回了他对儿子很多很多的爱,身为陶艺家的费尔,教授当地孩童艺术创作。

隧道口竣工墙面以此主题的艺术创作,描绘着这对年轻夫妇与他们的胎儿,还有象征热情的太阳花、孤挺花,代表勇士的山猪牙等,用传说去诠释跨民族、跨文化的爱,都因为隧道的重建可以重生。

林业署补充,新建完成的42号隧道全长1106公尺,经过地质钻探、地电阻探测等详细调查,座落在坚硬岩层,且最深覆土厚达154公尺,提升行车安全。一旁旧有42号隧道,将作为历史文化及环境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