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阁想清楚

(图/本报系资料照)

赖清德筹组的内阁对外宣称未来执政团队是「AI内阁」,但老面孔充斥,实在看不出其团队有任何智能的味道!赖团队又接着补充,台湾的「AI内阁」是「活力与创新」(Active Innovative),不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政府没有跟风或蹭AI风潮,要民众别误会。

蔡政府8年以来AI政策无所不在,至今更进一步宣称AI可以加速中小企业转型、供应链优化、产学合作与跨业连结、国科会版文化AI等课题,洋洋洒洒令人眼花撩乱。但在诸多应用中,以AI加速「小规模」生医产业发展最具指标性意义。

在AI医疗产业中,上游是医学、药学研究,下游是医疗与健康照顾,而上下游之间则是我们通称的生医产业,其中跨领域的「AI医疗」与「医疗AI」是典型智能医疗的应用。虽然两者产业生态系统截然不同,但追求成长的策略方向及目标则相仿,当AI无缝整合趋势不可挡,努力跨领域强化、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是必须立即要完成的工作。

「医疗AI」就像是「拿着AI技术找医疗应用」,是一种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罗辑,认为强大AGI技术可以「一体适用」在任何医疗场景。台面上几乎所有ICT厂商均采取此一策略,但在大张旗鼓背后也往往埋藏者大起大落的隐忧。而「AI医疗」则是医疗健康业者,在「特定」领域寻求客制化、专业化的智能解决方案,是一种「专案专用」的罗辑与策略方向。

台湾许多ICT代工厂商,当进入智能医疗产业时,用的是「医疗AI」的策略,但希望达成的预期成果却是「AI医疗」,期望值的差异「曾经」让人怀疑产业整合的可行性。

自蔡政府自2016年大力推动「医疗AI」以来,宣称AI能让中小企业「加速迈向」智能医疗的关键领域。有部分人士认为,有了护国神山台积电和「台裔」的辉达、超微等智能半导体晶片大厂,「智能医疗」就能水到渠成,甚至天下无敌!台湾也因为有了名列前茅的医疗服务,是否就能「保送」智能医疗产业安全上叠?

生技医疗与AI的结合是大时代的趋势,是「必然」而非「偶然」,称其为「一人武林」护国神山或许太过夸大,但必须在「AI医疗」与「医疗AI」取得适度平衡。是ICT技术传承还是应用领域导向?跨业综效?生的机制是什么?AI在其中的角度又该如何安排?产业推动策略在政府部会中的责任归属又是什么?

台湾在人工智能与医疗技术开发与应用都不能缺席,自嗨自吹固不可取,东施效颦也大可不必,认清自己的定位策略性的选择优势的产业组合方为王道。

姑且暂时不讨论「AI内阁」的实质内涵是什么,赖政府准备好了吗?内阁团队想清楚了吗?(作者为阳明交通大学科管所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