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掀波 性/别惑乱破迷思

巴黎奥运台湾拳击金牌女将林郁婷,被卷入性别争议,也让台湾近日对性别研究议题尤其关注。图为巴黎奥运开幕式表演活动。(新华社)

巴黎奥运台湾拳击金牌女将林郁婷,在赛事中被卷入性别争议,也让台湾近日对性别研究议题尤其关注,时报出版总编辑胡金伦表示:「出版书市有责任矫正视听,借由出版来向大家介绍解释『性别惑乱』是什么一回事。」

性别客观认定涉及专业,林郁婷和阿尔及利亚拳击手克莉芙被指控「性别检测异常」,在争吵声浪中,甚而掺杂了性别、种族歧视,甚至上升到政治问题。胡金伦指出,或许到了巴黎奥运结束后,性别疑惑和错乱的问题才会真正受到重视,在奥运期间的言论多会提高曝光度和知名度,但回归到同、反同、LGBTQ、同性婚姻等议题仍是应该被关注的。

胡金伦表示:「如果教育课程里不能教、不敢教,课本上不能畅所欲言,出版书市就有责任矫正视听,虽不能期望这类型的书会大销大卖,但通过各方学者专家对于性别疑惑的解释或驳斥,人的见与不见会更清晰」,因此「性别研究的书不在于好不好做,而是有其重要意义所在」。

《性/别惑乱》是美国女性主义、酷儿理论研究学者朱迪斯.巴特勒在1990年代之作,她被认为是「现代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和「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巴特勒认为,传统女性主义所定义的女性、性与性别的自然「基础」论述是错误的。认为「阳性」与「阴性」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生理状态,而是一种文化预设的特质。此书中最广为人知,往往也是最常受人误解的,是巴特勒认为性别并非对于既有现实的展现,而是来自反复的社会操演。

台湾独立书店业者分享指出,巴特勒的理论学说领向以个体到群体身分、性别、种族、国族及政治的思想及实践行动,「让我们可以在变动不安的时局,对个体许一个活出未知但属于自己的可能与机会」。

出版业者观察性别议题在台湾书市其来有自,20世纪1990年代女性主义、同志文学、酷儿理论等文学写作及学术研究的崛起,是当时的热门议题。《性/别惑乱》是过去30多年最多人讨论的学术作品之一,这也说明了「性别」议题即使讨论了几十年,还是有它继续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