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牠还是害牠? 如何拯救都市中的落巢雏鸟与受伤鸟类

台北野鸟学会的「野鸟救伤中心」,本着「野鸟救伤,不是要干预自然」的理念,25年来拯救无数鸟类。(图/记者蔡绍坚摄)

记者林书荷/专题报导

你是否曾经在路上看过受伤的小鸟?或是看见牠们走路跛一跛的样子而心生怜悯?每年4到8月,大部份的鸟儿开始孕育下一代,雏鸟年纪小,只能在巢中等待亲鸟喂食,年纪稍长的幼鸟则开始学习飞行和觅食。幼鸟就像人类小孩学走路一般跌跌撞撞,只能在树枝短距离地跳飞,难免发生掉落地面的意外。雏鸟有时也可能不小心落巢。台北市野鸟学会于1992年成立「野鸟救伤中心」,本着「野鸟救伤,不是要干预自然」的理念,25年来拯救无数鸟类,让牠们得以康复、回归栖息地

许多民众遇到落巢鸟时,不清楚什么情况下该帮忙、何时又不该插手。野鸟救伤中心呼吁大众不要随便捡拾幼鸟。看到幼鸟落巢时,先查看四周是否有亲鸟或鸟巢树上,再观察幼鸟的健康状态,若附近不是大马路、没有野猫野狗,就不需担心。幼鸟离巢后就独立了,会自行觅食,因此别随意将牠们回家饲养,否则长大后会不适应野外的生活。野鸟救伤中心的终极目标是「让鸟儿重回大自然」。

伸出援手前,先了解牠

▲遇到伤病野鸟时,民众可遵循索引判断情况。(图/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

那么,何时该帮助落巢雏鸟与受伤小鸟呢?答案是当牠们有「明显的伤势」时,例如骨折或流血。若民众遇到伤病鸟,首先应检视鸟的外观和生命迹象,再打电话与野鸟救伤中心确认救援程序。另外,许多虚弱的鸟无法自行喝水,为避免脱水,可将牙签尖端切除并用它沾点水,从嘴尖滴下,让鸟儿自行吞入。切勿将水滴到鼻孔或强迫灌注,休克或呕吐的鸟也不适用此方法。

骨折 鸟类骨折时,能观察到的部位大多位于翅膀或脚,例如翅膀呈现不正常的姿态。这时候应先行止血、将双翅或双脚放至正常功能位置后,以毛巾身体整个包覆后送医。固定翅膀和脚是为了避免挣扎而加重伤势。

流血鸟类流血时,受伤部位可能有异物,切勿轻易移除,以免失血过多。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于伤部直接加压止血,放开后以优碘轻敷消毒,再用干净的布包扎送医。伤部若在双翅,就以上述骨折的处理方式包裹固定。

淋湿小型鸟类如果羽毛淋湿了,身体非常容易失温。处理方式是用干毛巾或吹风机将全身羽毛擦干或吹干,再让牠们用「暖暖包」维持舒适的温度。

▼ 当鸟儿有明显的伤势时,人类才该伸出援手,否则别随意将牠们带回家。图为黑冠麻鹭雏鸟。(图/翻摄自脸书/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

如何替鸟儿制作一个「运送救护箱」?

当民众完成上述的紧急处理方式后,将小鸟放置于一个大小适中、温暖舒适、安全阴暗的纸箱中,尽快送往野鸟救伤中心。鸟儿最好是占箱子的2/3。纸箱可将牠们的视觉外界隔离,降低惊吓程度。首先,在箱子底部放置垫衬物,使空间变得温暖。头部垂下、羽毛蓬松的伤病鸟或羽毛尚未长齐的雏鸟特别需要温暖。接着,在垫衬下方放置暖暖包,垫布至少需有3条毛巾的厚度,才能将暖暖包与鸟儿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过热受伤。最后,在箱面戳几个小洞使空气流通

民众通报拾获鸟儿时,最重要的资讯是拾获人、时间与地点。救伤中心有一套完善的作业流程。通常为,检视鸟只状况、填写伤病鸟病历记录单、送往兽医院诊疗、联络救护义工接鸟回家照护、救伤义工定时回诊和报告状况、确认鸟只健康评估与野放前工作、到中心申办登记,最后野放。

▼ 纸箱可将鸟儿的视觉与外界隔离,降低惊吓程度。(图/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

都市中的鸟类─ 屏障不见了、保护变少了

当幼鸟跌落时,亲鸟通常会在附近以声音引导,鼓励牠们返回高处。在原始森林中,幼鸟失足时会先掉落至中层的树枝。然而,都市中的树木经过修剪,幼鸟会直接从树梢掉到地面,过程中可能受重伤、变成野猫野狗的食物,或是被人拾获。台北鸟会发现落难小鸟时就会出动救援,有时爬梯子把牠们送回家,有时用自制的伸缩棍将牠们送回较高的树上,又或者把牠们带回中心救治。台北鸟会教育推广副组长吕佳玑表示,小鸟在救伤中心都是短暂停留,中心的人员不能对牠们赋予太多感情,通常只有照顾时才会触碰。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小鸟太依赖人,在野放后对牠们造成二度伤害。

▼ 生活在都市的鸟儿少了自然的屏障保护,更容易受伤。(图/记者蔡绍坚摄,下同。)

有些民众捡到野鸟会带回家饲养,但发现越养越不健康,最后才送到鸟会。虽然鸟会不鼓励这类行为,但无奈野鸟健康状况已经不好,只好接受。台北鸟会曾在脸书分享一只被民众「养坏」而送到救伤中心的白头翁。收到这样的鸟儿是每个义工的恶梦,不仅要花更多心力拯救,牠们的死亡率还相当高。有些人因为好奇或一时兴起而养了野鸟,却没有对这些生命负起责任,让牠们忍受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痛苦。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照顾好已经被驯养、人工繁殖的「宠物鸟」,因为牠们早已习惯有人类的生活,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将牠们弃养或放生均是残忍的行为。

▼ 若决定饲养宠物鸟,就该尊重牠的生命,负责到底。(图/记者蔡绍坚摄)

与鸟类争地实在不得已?落实环境保育教育才是长远道路

人类活动对鸟类生态造成巨大的影响,都市发展侵蚀着牠们的栖息地。台北鸟会就曾处理过许多被捕鼠器黏伤的鸟,像是麻雀、白头翁和紫啸鸫,最短也得处理两个小时。台北鸟会认为,「救护野鸟即是救环境」,野生鸟类在自然环境中需要面对生存的竞争与威胁,还要抵御人类的干扰,实在非常辛苦。台北鸟会将目光放远,希望透过落实保育教育、经营生态永续的自然公园和保护区,为台湾鸟类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牠害我感冒,3天不想喂!台北野鸟悲鸣:小树鹊死前身体扭曲

►►「复元羽翼、异地生根」 台北鸟会25年的啁啾日常

▼ 民众可以认识生活在周遭环境的鸟类。(图/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

▼飞翔吧!鸟儿(影片取自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YouTube,如遭删除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