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2岁“叛逆期”是好事,连打带骂是下策,接纳孩子才是上策

2-3岁小孩子脾气特别大,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甚至还学会了摔东西,打人,家里人面面相觑,自家乖巧懂事的好宝宝去哪了?打又下不去手,实在是太小了,不管又怕成了“熊孩子”,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不吼不叫,不打不骂的教好小宝贝们,别着急,往下看,或许有你要的答案。

父母们,在你眼中,2岁左右的孩子都有哪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这些生活的小场景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自己家的“爱哭鬼”,有时候着急出门,孩子却因为一件外套哭闹不止,最终自己气急败坏对着孩子怒吼一顿,事后又觉得不该怎么对孩子,当父母怎么这么难的?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概会经历3个“叛逆期”:

不同的叛逆期,孩子的个性需求和心理发育都不相同,父母应对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

根据皮亚杰儿童心理学,1岁6个月左右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认知会从感知运动阶段过渡到前运算阶段,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孩子产生了自我意识,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且开始学会拒绝,不愿意分享,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连爸爸妈妈都不愿意分享,你会经常从孩子嘴巴里听到“我”、“我的”、“不”、“不要”等字眼,也可能因为ta的“拒绝”伤心难过。

而孩子因为处世经验过少,身体能力的发展和大脑的想法不匹配,在生活中会经常因为心目中的理想秩序被破坏而生气,因为达不到自己脑海中的“目标”而挫败,因为接受不了与理想不符的现实而哭泣。经常性、毫无征兆地哭泣,常常让父母摸不着头脑,有些父母觉得,这有什么好哭的?我帮你你又不要,你自己弄不好也要哭,真的是让人烦躁。

2-3岁的“叛逆期”,孩子会经常出现“不讲理”、“完美主义”、“执拗”的现象,会让父母觉得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教”,以前父母说啥是啥,现在父母说啥都不行,而两者对立,大多数时候,大多数父母会选择遵从自己的意愿,忽视孩子的意愿,通过哄骗、暴力等各种方式让孩子妥协,而这治标不治本,孩子越大父母管教的越吃力。

想要让“爱哭鬼”变成“小可爱”,父母这3个点要注意。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孩子“难带”,是因为自己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是一个“不哭不闹”的孩子,希望孩子一直听话,不会反抗,可这并不现实,是孩子ta就会有哭闹的时候,有时候不是孩子在“固执”,而是父母在“固执”,父母享受“被顺从”的感觉。

可“听话”是什么?是不管父母对孩子提了怎样的条件,不管那件事孩子愿不愿意做,孩子只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好好表现就可以了,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可孩子终究会长大,也需要长大,会有不同于父母的喜好和追求。

对于孩子而言,1岁半之前,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吃好喝足,ta确保自己被照顾得很好,ta能活下去,ta就会觉得自己很安全。

而到2岁左右,孩子会开始产生“我能做自己吗?”的需求,如果孩子被过多地限制和阻挠,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影响情绪的稳定。

所以,“不听话”对孩子而言,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成长,意味着孩子大脑思维在不断进步,自身能力在不断提升。

都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情绪从宝宝一出生就有,到了2岁的阶段,发展得更为丰富,开始出现为序、尴尬、嫉妒等复杂情绪,而且孩子经常被这些情绪困扰,因为ta不知道怎么让这样的感觉从自己身上消除,更讨厌这种让他一下子变得不高兴的情绪,为了摆脱不快,ta的方式只有哭闹,尤其是在“挫败感”较多的叛逆期。

所以父母就需要帮助孩子获得认识、接纳和调节坏情绪的能力。

2岁孩子在一些小事上的执着让成年人无法理解,但这也恰恰就是孩子这个时期的特点。

比如,走路要走固定路线,做事要有固定次序,包括穿鞋先穿哪只脚都会因为他逐渐形成的习惯而变得固定。只有这种非常有秩序的生活,孩子才会认为是正常的,任何一种随意打乱秩序的表现,都会给他带来不安。

孩子会通过不断重复已确定的秩序,来巩固自己的安全感,从道德角度来讲,秩序感也是孩子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秩序感的正常发展,有助于孩子自律感的发展,孩子也能学会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动。

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尽量满足孩子对秩序和完美的追求。如果他要求按照某种秩序去完成某件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让他按照自己所认可的顺序去做就好,不要非跟他较劲,让他尽情享受到那种“完美”,保证他内心安全感的建立。

最后,希望父母都能收获一个活泼可爱、能做自己的幸福宝宝。

我是,中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关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亲子早教,您身边的育儿师,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