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罢免 严重内耗

(图/本报系资料照)

10月13日,基隆市长谢国梁罢免案未能跨越7万6979票门槛,且同意罢免票数为6万9934票,占 44.84%;不同意罢免票数8万6014票,占55.16%,中选会宣布罢免案未通过。

回归罢免本身事由,有没有道理?从长远来看,若这种报复性的罢免变成台湾政治常态,非但台湾政治永无宁日,朝野恶斗成为家常便饭,更会造成台湾社会对立,有违赖清德国庆谈话中的台湾团结,进而影响台湾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因此罢免案更要小心谨慎才是。

罢免案由由基隆市市民戴璟安召集的公民团体山海公民拆梁行动依《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程序提起罢免,其理由是自谢国梁当选之后,即因未达成其承诺政见及各种招标、活动争议导致民意、施政满意度持续往下降;基隆市府当然有做充分的说明与解释,但双方仍各执一词,演变成今日局面,倘若罢免案率性为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基隆市民必须谨慎为之。

洋洋洒洒的罢免理由书与谢国梁答辩书让市民判断或许太过专业,要求太高,但客观来说,罢梁理由不足,必要性不够,若以此标准来看,全台有过半数的民代都难逃被罢免,谢国梁罢免案,的确不应将基隆市的法律问题政治化,浪费资源。罢免案的确充满政治算计,有心人士操弄的恶斗。日前立法院长韩国瑜在脸书发文喊话,请勇敢的基隆市民朋友,一同站出来保护市长。

照理说,在谢国梁施政争议是法律事件,应由法律管道去解决,而不应当使用罢免解决,况且另外认为当初林右昌基隆市府执政时,有给予建照及使照,但完工后却无产权登记,疑点很多。正确的做法应当让法律规范使其停职而非罢免,透过司法要远比政治手段来的更有说服力。

对于罢免案,首先,政策具有延续性,如果他在任期内推动了某些政策或计划,并且这些政策对基隆市社会或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起码让他任期做完,承担起政治责任。其次,谢国梁已积极回应争议问题,而非傲慢不理,若被罢免未免牵强。再者,罢免可能导致全台政治不稳定。因此绝不能轻率为之。

更重要的是,以谢国梁个人的风格及行事来看,他是可以沟通的父母官,并且在个人品德和道德操守上仍中规中矩,因此用政治方式罢免谢国梁实在欠妥当。

笔者担心当报复性的罢免成为台湾政治相互残害的工具,台湾社会将不断内耗,永无宁日。(作者为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