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和字节,抢滩科学营销

过去一两年,国内的互联网大厂阿里、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在科学营销上不断加大布局,将服务从营销拓展到增长,科学营销,已经成了巨头们的必争之地。

文 | 殷浪浪

编辑 | 嘉辛

出品 | 数智界

前段时间,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国家广告研究院发布了《2022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

这份调研报告显示,相比2021年,2022年营销推广费用上升的广告主占比明显减少,下降的占比则呈现增长态势,净增幅度(上升占比-下降占比),也从2021年的25%,收窄至2%。

在CTR的另一份数据中,2022年1-7月,广告市场整体的花费同比下跌了11.3%。

这几组数据背后,暗藏着企业在营销及增长上的难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骤增,企业出于稳健经营的需求,不得不削减营销预算,而在有限的预算下获得长期有效的增长,并非易事。

如何解决这一难点?过去一两年,国内的互联网大厂阿里、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在科学营销上不断加大布局,将服务从营销拓展到增长。科学营销,已经成了巨头们的必争之地。

9月14日,在2022年阿里妈妈m峰会上,其围绕「蓄力经营,全域增长」主题,发布了下半年的关键突围策略——「以经营科学,蓄力经营CP资产,挖掘10亿AAC人群价值」。

围绕「经营科学」,阿里妈妈首次亮相了三大技术:

在这三项底层技术之上,阿里妈妈分别于去年、今年推出了DEEPLINK体系和PLTV体系(货品长效价值经营方法论),前者以消费者为中心,能对消费人群行为做特征细分,后者以商家为中心,针对商家不同货品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货品经营参考。

这两套体系指向的,便是所谓的“CP资产”,即消费者资产和货品资产。在官方描述中,阿里妈妈要为品牌实现经营人群和货品资产的长效全域蓄力,带来更科学的评估指标,及更加精细化的人货全周期运营指导。

再往前看,百度、字节跳动、腾讯等,也已经推出过科学营销相关产品及方法论。

今年5月,百度营销全链数据营销平台观星盘,推出了AIA-GROW全营销价值度量体系,作用是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管理和营销智能技术服务。

其中“AIA”是人群资产模型,“GROW”则指向效果度量:

百度将品牌的人群资产按行为关系递进分为三类,分别是认知人群(Awareness)、意图人群(Intention)、行动人群(Action);GROW则是用来检验AIA的不同阶段,品牌是否“说对话”“做对事”,以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腾讯广告则是在去年发布了营销科学产品RACE,最终的目的也是帮助企业实现科学投放,提升营销确定性。

通过RACE,企业能够监测人群在5类节点(曝光触达、浅层互动、深层触动、购买转化、复购忠诚)中的流转情况,也能够通过GTR(GMV to 5R)能力,更准确地预估目标GMV下,需要投放多少预算,以及对应的人-货-资源策略方案。

再来看巨量引擎,2020年其推出“营销科学”品牌,发布了营销科学全景图谱,从能力层、理论层、产品层、服务层这四层结构,体系化向外输出营销科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巨量引擎营销科学推出BLS(品牌增效度量)、CLS(转化增效度量)两大工具,通过科学的A/B分流能力,去掉了自然转化(不受广告影响也可发生)的用户部分,能够“更准确地”还原一次广告所带来的真实效果。

再到前段时间,巨量引擎推出了“全量增长度量体系”,对SCI品牌力模型进行升级,旨在通过提供“全内容+全场景+全链路+全数据”的能力,从品牌规模、品牌效率和品牌形象三个维度,帮助广告主持续评估、追踪品牌健康度。

第一,流量红利消失,广告主获取新用户的难度越来越高、成本居高不下。

自2017年以后,无论是电商赛道的阿里、京东还是内容社区赛道的微博、知乎、哔哩哔哩等,获客成本都逐年上升。

当以流量经营为主导的营销思路不再适用于当下,如何在有限的存量流量时代,提升营销效率和质量,更重要也更难。

再叠加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为了抵抗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会选择缩减营销预算,这种情况下,花钱需要更加谨慎,每一分钱都需要比以往更加精打细算。

第二,支出的营销费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约翰·沃纳梅克多年前曾说,“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至今这个痛点依然存在。

换言之,很多品牌在进行广告投放时,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盲人摸象”的困境,无法获得确定性增长。

这背后指向的,实则是传统的广告投放效果的评估手段,亟待升级。

早期品牌主多借力外部数据来评估广告投放效果,比如广告投前、投后的店铺访问量、各平台搜索指数等。

后来随着广告技术走向成熟,品牌主则通过cookies、Device ID来定位、定向、追踪用户在线行为并进行效果评估,成为广告技术平台的通用选择。

这一过程中,营销有效性的指标也在不断演进,迭代出CPM(千人成本)、CPC(广告主购买一次点击付出的成本)、CPL(获得某些客户信息的成本)、CPO(完成一个订单企业需要支付的价格)等。

但问题在于,过去主流的这些效果评估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CPM评估的是投放媒体的用户数量、广告页面的曝光量、曝光时间等,这种按照展示成本衡量营销效果的可信度,值得推敲;比如CPC评估的是点击率,但用户点击广告可能不是因为对广告内容感兴趣,也可能是误点,或单纯对广告创意感兴趣。

换言之,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营销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下,单纯以CPM、CPC、CPL等指标来衡量营销效果的度量方式,已经不管用了。

第三,随着数字化营销迈入深水区,企业想要通过长期经营实现长效增长,并非那么容易。

数字化时代的营销并不是说把一切都搬到线上就可以,也不是说企业搭建好DMP(数据管理平台)、CDP(消费者数据平台)、CEM(用户体验管理平台)等就可以了,因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品牌资产的运营和沉淀。

现如今,品牌需要沉淀的资产相比过往,复杂度更高、内容更丰富、对精细化的要求也更高。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这些大公司的科学营销理论如何变,也不能忽视最重要的一点:以人为本。

去年11月,已经90岁高龄的“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一次《下一个新常态的现代营销精要》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了新的营销模型:

H2H Marketing。

在同名新书中,科特勒提出,企业不能做的营销有三种——浪费的营销、不道德的营销、空洞无聊的营销,而要做的营销集中为一个框架:H2H。

科特勒将其定义为“人对人的营销”,他劝诫从业者,“营销是人在与人打交道,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