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带路 林宜瑾吃土找编舞灵感

编舞家林宜瑾作品《吃土》,以活泼的肢体,表现热闹北管音乐的锣鼓点节奏与律动感。(坏鞋子舞蹈剧场提供)

编舞家林宜瑾(前排左一)学习北管音乐,编创作品《吃土》,以舞蹈表现北管的锣鼓点节奏与律动感。(坏鞋子舞蹈剧场提供)

锣鼓喧天的北管音乐,只能出现在庙会吗?编舞家林宜瑾近期以北管音乐编舞,推出作品《吃土》,她表示,「北管音乐的锣鼓点节奏,让我找到特别的身体律动感,那不是仪式,也不是庙会,而是从台湾这块土地长出来,一种民间生活的态度。」

林宜瑾表示,她在高中时期,和父亲一同整理爷爷遗物,在抽屉发现一本北管音乐使用的工尺谱,令她惊讶,这件事一直放在她心里,「原本以为爷爷的工作是务农,从来不知道爷爷年轻时在闲暇之余,会和三五好友演奏北管音乐,但他从来不提,可见这对他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就像现代人听流行摇滚乐一样,但我们现在,却越来越少听见北管音乐,让我想做作品,从北管乐的即兴感觉,找到身体表现的新可能。」

林宜瑾历年来的舞作,多取材台湾元素,像是《泥土的故事》,是从台湾人熟悉的脏话「干」字,体会骂脏话时,身体的力道从何而来,进而找到身体的表现力度。此外,林宜瑾从民间宗教传统仪式牵亡歌的舞动方式,观察到螺旋状的舞动方式,因而发展一连串舞作《彩虹的尽头》、《虹Khing》和《渺生》,其中《虹Khing》曾登上亚洲最大型的艺术展会日本横滨表演艺术展会(TPAM)演出。

林宜瑾表示,《吃土》的舞作名称,更加符合她长年的创作理念,「人会饿到要吃土,代表对生存的渴望;第二个涵义,则是对艺术的渴求,还有渴望从台湾这块土地,找到编舞的养分。」

林宜瑾表示,她在了解北管音乐的过程,发现北管就像爵士音乐一样,有即兴表现的空间,「如果我们用西方舞蹈训练正规的一二三四数拍子方式,会无法以北管音乐跳舞,必须顺着北管音乐的弹性和锣鼓点节奏,加上使用的官话、闽南语语韵,表现身体的律动性,那也是一种顺应生活而来的态度。」

《吃土》场上预计有5名舞者和3位北管乐师,运用乐器有钞、锣、小鼓、唢呐等,并将使用电子音乐,融入现代感,林宜瑾表示,「舞者将和北管音乐共舞,从身体的动能和音乐一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