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65%建物在土壤液化潛勢區 輸入門牌就能查
北市「基泰大直」建案施工不当,造成连续壁断裂、工地塌陷,附近邻房严重受损。记者余承翰/摄影
基泰建设在北市中山区大直街的新建案,因营造厂施工不慎,加上北市部分地区地质松软、土壤液化导致民宅下陷1层楼,民众也开始注意自己住家是否就在高危险区,而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的「土壤液化潜势查询系统」网站也有提供相关资讯,只要输入门牌号码就能查询。
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解释,土壤液化主要具备「砂质土壤」以及「高地下水位」2因素,在外力、地震介入时,产生像是砂质颗粒浮在水上的现象,进而失去承载建筑物的力量,导致土壤转为类似液体的状态,此时就可能引发建筑物下降或者倾斜。
发生下陷的中山区大直街94巷建案,并非中高潜势区。记者柳名耕/翻摄
早在2016年台南大地震、2018年花莲大地震,土壤液化的议题就引起各界关注,当时许多民众在买房前都会查询当地土壤情形;不过此次中山区大直街的公寓塌陷案,在「土壤液化潜势查询系统」中显示是低潜势区,外界认定是建案施工不慎所致。
北市工务局在2016年、2018年2次大地震后,都曾公布土壤液化潜势图资,并在2020年的分析报告中指出,台北市有21%的土地属于中、高度土壤液化潜势区,并且有65%建物坐落在这些区域中。
土壤液化虽然看似恐怖,但地质所指出,如果建筑基地评估会发生土壤液化,建筑物基础可以灌浆、振动夯实、挤压砂桩、砾石桩等工法进行抗液化能力,并选用适当的地基形式,像是桩基础、基础底面加深、基础外缘以连续壁围束等。